文|本刊記者 馬 力
這家餅店生意紅紅火火,糕餅飄香的歲月已經深深地印在了老一代莆田人的記憶里。
2017年8月5日上午,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文獻路的古譙樓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莆仙十音八樂”正被傳承者們表演得如醉如癡。而在古譙樓沿街的一角,隨著故鄉熟悉的樂器聲,來自菲律賓的老華僑張思成正在老伴兒及兒女的帶領下,尋找到了一家叫做“復茂餅家”的糕餅店。離開莆田60多年,張老先生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復茂餅家”這口家鄉的味道。
張思成老先生口中的“復茂餅家”,70多年前門店開在古譙樓西側,是張老先生兒時的回憶,后來幾經易址,早已搬離他處。當年這家餅店生意紅紅火火,糕餅飄香的歲月已經深深地印在了老一代莆田人的記憶里,鐫刻在遠走他鄉的海外游子的濃濃鄉愁里。

復茂掌門人郭繼光
復茂百年經典大禮餅、綠豆餅、家鄉粽、興化麻薯、平安餅發展至今已經有百年的歷史。百年經典大禮餅是莆田傳統的肉餅,在興化地方習俗中,具有象征吉祥、團圓、喜慶的含義。復茂大禮餅經歷四代人傳承,在莆田糕餅制作史上有較高地位。
在莆田,“復茂餅家”已有100余年歷史。從最早臨街的一家店,到遍布莆田全市的64家精裝門店,店中每一塊糕餅都傾注了“中華老字號”傳承百年不變的品質。而這種品質背后是復茂糕餅百年誠信的積淀,更是每一代復茂人傳承、創新、超越的不變追求。
“從爺爺到父親,再到我這一代,我們已經完成了‘百年復茂’的夢想;我希望在我的堅守下,復茂傳統能夠延續到我兒子甚至我孫子,在他們手中能夠完成下一個‘百年復茂’的目標。”陽光、儒雅、健談、開朗、自信,這是復茂掌門人郭繼光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今年55歲的郭繼光是福建復茂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還是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復茂餅家”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是中國首位在烘焙行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烘焙專家。
對郭繼光的采訪,就像聆聽一段中國近代歷史,家族故事中揭開一個“中華老字號”百年發展背后的滄桑與過往。
“說‘百年復茂’,就不得不從我爺爺郭誠猷說起。”郭繼光關于家族的歷史稔熟于心。
20世紀20年代中期,郭繼光的爺爺郭誠猷被涵江“復茂餅店”聘為師傅,專門研習綠豆餅的制作技藝。由于爺爺聰慧好學,努力勤快,在做綠豆餅的同時,很快便掌握了廣東餅的制作手藝。他還利用閑暇時間到外國傳教士那里學會了面包的制作工藝,為當時涵江餅店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爺爺有糕餅制作的天分,很多糕餅的制作,他只要看人做兩遍后就能掌握其中的要領。在東家干了5年左右,我爺爺負責起了餅店的所有經營。有一天老板顏孝良把爺爺叫到跟前,表達了5年來對爺爺貢獻的感激,后又鼓勵和支持爺爺去莆田城關自立門戶,擴展復茂的影響力。可見爺爺在老板心中的分量。”郭繼光說。
20世紀30年代初,郭誠猷來到莆田城關,在文峰宮大路街租了一間店鋪,創辦了復茂餅店的分店。當時郭誠猷的分店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由于爺爺很好地秉承了復茂的經營理念,誠信經營,童叟無欺,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很快他的餅店就成為莆田城里經營中式糕餅、西式點心最大最有名氣的餅店。”
人生有順水,同時也會有逆風。20世紀40年代初,正當郭誠猷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讓復茂面臨一次滅頂之災。
“文峰宮附近著起了大火,街面上幾十家店鋪毀于一旦,爺爺的店鋪也未能幸免。”這場大火沒有把郭誠猷打倒,幾個月后他重振旗鼓,在古譙樓的西側重開“復茂餅家”。
“爺爺育有五男四女,只有父親對糕餅情有獨鐘。父親中學沒有畢業就跟著爺爺經營糕餅生意,并從爺爺那里學到了一手非常精湛的制作手藝。”郭繼光說,當時“復茂餅家”和城里大多數糕餅店一樣,都是“前店后廠”的家庭作坊,由于爺爺郭誠猷和父親郭意德父子同心,辛勤努力,生意日漸興旺。

爺爺郭意德(左三)、父親郭繼光(左四)、孫子郭旭(左二)祖孫 供圖/復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爺爺和父親經營的‘復茂餅家’參與公私合營,爺爺被分配到城郊供銷社負責城郊糕餅廠的生產,父親則在莆田縣城關糕餅廠任技術骨干。那時候父親和爺爺還應顧客需求,常常利用晚上的時間為客戶制作糕餅。”郭繼光說正是爺爺和父親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才使得復茂糕餅的制作工藝得以傳承。
在郭繼光所在的公司采訪,聽“百年復茂”的新老故事,品茶、吃甜點當是最幸福不過的事情。
“我5歲就在父親和爺爺的身旁看他們做糕餅,那時生活貧困,站在跟前就是為了吃上一塊,那時的耳濡目染和從小對糕餅的感情,也是我后來改行的原因。”令記者沒有想到的是,眼前這位笑容可掬、滿腹經綸的非遺傳人郭繼光竟然是半路出家。
1979年,17歲的郭繼光考入福清師范專科學校,兩年后畢業到離家45公里外的一所中學任英語教師。當時,恰逢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復茂糕餅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郭繼光(右)在向顧客講述從前制作所用的模具
“從文革到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是沒有個體經營的,我上班的時候正好迎來整個國家的改革開放,我第一個月40.5元人民幣工資中的15元就給了父親來置辦制作糕餅用的鍋灶等,讓父親和爺爺重起爐灶重操舊業,復茂糕餅從那時候開始又重新回到普通百姓的生活。”郭繼光說。
改革開放后,國家鼓勵個體戶經營,郭繼光的父親和爺爺重開“復茂餅家”,在保留傳統糕餅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人參糕、椰子丸等新產品,產品一上市就深受群眾喜愛。由于復茂糕餅貨真價實,又是老字號,生意甚是興隆。“父親和爺爺不僅在自家的店里銷售糕餅,還把東西批發到城里的各個零售店。”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復茂餅家已經做到家喻戶曉,產品銷往莆田城鄉。
“復茂餅家”的真正發揚光大還是到了郭繼光這一代。一位中學英語老師是如何放棄自己心愛的職業轉投糕餅這一行業?“每次從學校回到家,我都會看到年邁的爺爺在辛苦勞作,退休的父親一大早就要騎著自行車把糕餅送往城區各個銷售點,作為家里的長子,看到這些場景心里很不是滋味。”郭繼光說那個時候他盡量幫父親和爺爺多干點活兒。
“1991年爺爺病逝。臨終前他拉著我的手,一再囑咐我要把‘復茂餅家’做下去。看著一起生活了近30年的爺爺離我而去,內心那種失去親人的痛可想而知。當時我就暗暗發誓,一定要把祖輩的夢想延續下去,讓‘復茂餅店’遍布莆田。”
爺爺去世后不久,郭繼光就北上南下四處尋師學藝,專程趕往當時中國烘焙技術最好的廣州華美烘焙學校學習,師從中國烘焙界十大名師之一周發茂。這次廣州之行對復茂日后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郭繼光不僅學到了最新的糕餅制作工藝,還研發了“福建名牌產品—媽祖平安餅”“中華國餅—復茂白蓮蓉月餅”等新品種。最重要的是這一路郭繼光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思路。
為了爺爺臨終的囑托,為了家族未竟的事業,郭繼光放棄了自己喜愛的教師職業,精力全部投入到“復茂餅家”的經營和發展上。1996年他創建了復茂公司,家庭小作坊變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企業;1998年復茂發展連鎖;2003年復茂公司升格為“福建復茂食品有限公司”,具有百年歷史的“復茂餅家”進入傳統產業現代化經營;2004年復茂建成8000多平米的生產車間和總部大樓,復茂工業園初具規模,成為一個集研、產、銷、教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中華老字號”“全國十佳餅店”“誠信企業”“福建省名牌產品”等榮譽紛至沓來。
曾經的“教師情結”,以及對于社會、對于中國烘焙業的“責任情結”,郭繼光始終認為人才培養對企業發展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為保證中國傳統糕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郭繼光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人民幣,于2010年12月啟動了中焙烤“英才計劃”,先后與福州大學、河南技術學院、莆田學院、福建師大福清分校、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外高校合作辦學,至今己經培訓了51期1000多名學員,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烘焙專業技術人才。
“100多年來,復茂傳承創新不僅僅只為能夠留得住記憶中的鄉愁,家族幾輩人的堅守努力更想為家鄉人做出一塊好餅,一種穿越百年的好味道。復茂人做餅如做人,我們不僅注重品牌,更注重被時光打磨了100多年,持之以恒的匠人匠心品質。”郭繼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