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楠,黃鋼鋼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深圳 518107)
在生豬屠宰檢疫中,檢疫此病更依賴于宰后同步檢疫,宰前臨床檢查往往被生豬的移動、身上的被毛等因素所干擾,難以清晰觀察豬丹毒的特征臨床癥狀(如“打火印”)。據筆者通過對某屠宰場近5年檢出的132例豬丹毒統計,宰前與宰后檢出豬丹毒比例相差較大(見圖1)。

圖1 宰前與宰后檢出豬丹毒數量統計對比(單位:頭)
宰后的皮膚檢疫是以肉眼觀察為主,對于明顯嚴重期的疹塊型丹毒容易看準檢出,但對于初發期、恢復未痊愈期的丹毒則較難以鑒別,往往容易忽檢或誤檢。完整的視診方法應該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背部到腹部來回巡視1~2遍,發現可疑癥狀時還可從左右側面斜視及用手觸摸,必要要時用檢疫刀剖檢予以鑒別。從事現場臨床檢疫者應注意從以下四方面鑒別[1]。(1)宰后皮膚表面偶見彌漫性方塊形傷痕,從形態、顏色都極似初發疹塊丹毒。對此,肉眼難以判定時可用檢疫刀剖切,初發丹毒的真皮層有血液漿液性浸潤,而一般傷痕未見真皮層病變,以示區別[1]。(2)內源性皮疹是由于吃入某些食物后腸道中吸收的刺激物質所引起,皮下脂肪表面見彌漫性微凸灰白色小疹塊呈小圓形,不規則形,分布密集,界限明顯。初發白色小型疹塊丹毒則凸出表皮,皮下脂肪呈方形、菱形且界限明顯,觸之硬感。局部脂肪增生多見于肥豬,表皮呈半球形肉瘤狀隆起,觸之無硬感[2]。(3)未痊愈丹毒與創傷結痂的區別在于,疹塊的形狀多為四角、方形、菱形,邊緣呈鋸齒狀,痂皮大于丹毒病灶范圍。由于炎癥從表皮深入,真皮與皮下脂肪界限明顯,病變輕時皮下脂肪稍有痕跡;而創傷結痂的痂皮可見有不同程度的深入,組織損毀,呈現不規則形,皮下脂肪有明顯不規則出血性浸潤傷痕[3]。(4)爛丹毒與膿瘡潰瘍的區別,前者存在于表皮細胞層中間,因呈現漿液浸潤而表皮松馳,結果脫落形成爛斑即爛丹毒,有明顯的丹毒疹塊特征性病變。而膿瘡潰爛系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的潰爛,用檢疫刀剖檢時有膿液流出并有刺鼻惡臭味產生[3]。
從多年的實踐及試驗結果來看,疹塊型豬丹毒是皮膚的一種局部感染。皮膚區域內血管擴張,皮下結締組織中度水腫浸潤雜有小出血點,但由于細菌毒素的作用,在淋巴結與一部分臟器表現出特殊病變;淋巴結輕度充血,水腫多汁,腎、脾輕度腫脹柔軟,十二指腸、空腸段、胃底腺區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癥。故在實際檢驗工作過程中,在觀察皮膚病變的同時也應重視剖檢各法定淋巴結及臟器病變,以做到正確判斷[3]。
2017年度該屠宰場共檢出病例70例,呈現急劇上升態勢(見圖2)。全部病例已做無害化處理,全部樣品均送監管部門獸醫實驗室進行檢測,并得到最終確認。

圖2 某屠宰近5年檢出豬丹毒生豬的比例
根據近5年該屠宰場的屠宰檢疫數據,發現在屠宰環節該病一般在每年3~4月份流行,其他月份較少;呈現各地散發、某地爆發的特點;往年檢出病豬多來自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等產地,近期以江西上高和吉安為主;2017年8月份該病檢出量大增,僅8月份就檢出27例,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8倍,超去年全年總量,流行規律發生了變化,為檢疫工作敲響了警鐘(見圖3)。

圖3 某屠宰場近5年檢出的豬丹毒生豬流行形勢圖
經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流行趨勢異常的原因如下:一是近期產地氣候高濕,為該病病原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二是因養殖場未全面開展自免工作,存在漏免、不免現象,導致病豬進入屠宰環節;三是流通環節對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監管愈發嚴格,一些養殖場因未能找到合適的防治方案導致該病流行。
流水線上檢疫員工作量大易發生漏檢,且豬丹毒容易和一般皮膚病混淆,需檢驗員每頭觸診判斷。動監部門需加派人手把關,避免漏判和誤判,防止病豬流向市場威脅市民安全。
加強產銷兩地的對接,做好源頭治理。梳理病豬產地信息,追蹤溯源,及時將信息反饋至產地,做好源頭治理工作。
做好從業人員自身防護,防止傳染給人。加強屠宰人員和檢疫人員等高危人群的自身防護工作,對環境、刀具等進行消毒,防止該病傳染給高危人群。
豬丹毒是急性、熱性傳染病,傳染性強,常用青霉素、頭孢等抗生素治療,治愈率極高。屠宰檢疫環節檢出的均為個例,同群生豬如無明顯病癥,僅依靠臨床觀察,難以判定是未感染還是已治愈。若為已治愈生豬,未過休藥期進入流通環節,藥殘風險極大,將影響食品安全。因此,動監部門要有針對性地提高生豬藥殘采樣比例,加強風險管控,確保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
[1] 馮泰巍.生豬屠宰檢疫中對豬丹毒的檢驗檢疫與處理[J].草業與畜牧,2011(5):49-51.
[2] 毛天驕,張靜,何贊贊,等.豬丹毒的流行、危害與防控[J].豬業科學,2017,34(11):109-111.
[3] 吳夢軒.生豬檢疫的方法及其重要性[J].今日畜牧獸醫,201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