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意 董曉康 劉成漢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泰州 225300)
2000年以來,我國的造船業發展很快,相繼超過了日本和韓國,三大造船指標年完工量、手持訂單量和新接訂單量均排在世界第一[1]。2011年,其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然而由于世界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我國的造船業從2013年開始逐步走低(見表1),而且這樣的頹勢一直持續至今。大部分船舶企業都從大紅大紫變成了慘淡經營,高職院校里的船舶專業畢業生也從“香餑餑”慢慢變成了就業困難群體。船舶企業從主動對接學校要人,變成了每年只收很少的實習生甚至是不需要實習生。但也有部分船廠逆勢上揚,搭上了“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順風車。這樣的現象說明只要是符合市場發展規律、不斷創新進取的企業就能“活下來”而且活得很好,與之相對地,如果是因循守舊,仍然主打老舊船型的企業必然要被時代所淘汰。
高職院校作為船舶企業的主要人才儲備庫,必須緊貼行業發展,及時了解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發展動向。只有充分了解現階段船廠的人才需求,制定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方案,才能保證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后很好地適應工作崗位,擁有競爭力。在此基礎上,筆者決定做一次調查,調查對象是泰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泰職院)船舶專業近4年的畢業生,共發出調查問卷260份,回收252份。主要的調查內容是畢業后的就業對口率、學生在工作中的技能使用情況、學生對在校時技能培訓的滿意度、學校需要加強的專業技能培養情況[2]。
表1 我國造船業近五年的三大指標
泰職院船舶專業從2009年開始招生,2009級、2010級和2011級的學生人數均在60人以上。調查問卷的第一部分就是關于畢業生的就業對口率,其中61%的畢業生在船舶一線企業工作,16%的在與船舶行業緊密相關的企業工作(如船舶設計公司),8%的在與船舶行業相關的配套公司工作,還有15%的畢業生在經過實習后選擇了非船舶行業就業,這其中主要是女生。
可以看出,85%的畢業生在與船舶相關的企業工作,他們從事的工作包括船舶設計、船舶裝配、生產設計、質量管理等。較高的專業對口率說明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還是基本能夠達到企業的需求。但筆者也發現一個問題,即擔任高技術崗位如精度管理、鋼板精度下料的畢業生并不多,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學校對在校生缺乏此方面的技能培養;二是學生在職業發展中還在起步階段,還沒有能夠接觸這些領域。
泰職院船舶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非常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實踐課時已經占總課時量的55%。在平時的授課中,實踐穿插在理論授課中,每學期的最后幾周還會進行集中實訓。實訓內容包括:船舶制圖實訓、放樣實訓、裝配實訓、焊接與無損檢測實訓等。在調查中,49%的學生認為,工作中使用最多的專業技能是船舶焊接,41%的認為是船舶檢驗。68%的學生認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專業技能是船舶制造方面的技能,57%的學生認為船舶舾裝方面的技能在工作中最重要。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畢業生在工作中最重要和使用最多的技能是造船三位一體“殼舾涂”中的船體和舾裝,這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在造船中,涂裝的現代化較高,人工參與較少。而更多學生認為船舶制造方面的技能更重要,使用也更多,這也是有因可循的,畢竟大部分畢業生工作的企業是民營企業,主要承擔的任務就是船舶制造,要求不高的舾裝可以自己做,要求高的舾裝作業一般都是外包。
為了提高學院的技能培訓質量,筆者調查了畢業生對學校技能培訓的滿意度。98%的學生認為,在校期間的幾門實訓課程對現在的工作有幫助,70%的學生對在校期間的培訓感到滿意,在最滿意的技能實訓項目中,80%的學生選擇了焊接實訓,幾乎沒有學生選擇無損檢測實訓[3]。
這一欄目的調查,還是暴露一些問題的,首先畢業生對在校期間的培訓滿意度不高,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船舶專業于2009年才正式成立,剛開始師資力量比較薄弱,一直也沒有配備專業的實訓教師,往往都是到了學期末集中實訓的時候,請外面工廠的師傅過來帶,這些師傅雖然經驗豐富,技能精湛,但是畢竟沒有教學基礎,表達不能完全到位。二是部分實訓設備沒有配備到位,比如二保焊機和氬弧焊機直到2011年才采購成功,經緯儀2012年才配備到位,無損檢測實訓需要探測設備一直沒有采購。所以,有些實訓只能將學生帶到船廠去進行,而由于船廠更多考慮安全因素,也不能保障所有學生的實訓時間和效果。
這一部分的調查是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掌握這一項信息,筆者才能知道目前的行業中,哪些技能是畢業生所缺乏的,哪些技能是要加強培養的,哪些技能的實訓課程是要新開的。其中,62%的畢業生認為,學校應加強船舶套料和船舶舾裝的技能培養;81%的畢業生認為,學校應該增加低溫用鋼焊接的技能培養;70%的畢業生認為,學校應增加高強鋼焊接的培訓。這一數據跟上面的調查結果是符合的,因為大家普遍認為要加強和增加的技能還是跟船體制造和舾裝有關。85%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購置或者置換相關的實訓設備,以符合新時期下企業的要求,尤其是船舶焊接設備和無損檢測設備。
基于以上的調查,筆者認為應從強化課證融通培養、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及時更新實訓設備等方面入手進行相關改革。
“工學結合、課證融通”是高職院校將學習和工作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核心是培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在目前船舶行業人才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更應以就業為導向,校內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用工要求對接,校內技能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引入職業資格標準,把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內容融入人才培養中[4]。例如,現階段焊工考證的主導單位是各縣市的人事部門或者勞動部門,此種證書的覆蓋面太廣,缺乏針對性。在行業內部這種證書的含金量很低,企業更看重的是相關船級社所認可證書。學校應以船級社的證書要求來制定實訓內容和考核標準,開展針對性實訓,設計科學的課程體系提供支撐,幫助學生形成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實現校內人才培養與校外用工無縫隙對接[5]。應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緊貼行業發展動向,及時更新技能證書獲得的種類。例如,現階段,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應兼顧船舶制造和船舶設計,應引入一些新的船舶設計軟件(如滬東東欣),引入企業考核標準,鼓勵學生參加企業組織的考試,增加技能證書的含金量。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高職船舶專業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光要具備扎實的理論水準,還要有較高的實踐動手能力,既要懂得教學的規律和技巧,還要掌握企業的運轉模式和崗位需求,在選取教學內容時不能死板地照本宣科,杜絕只講理論,不講實踐,或者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意義深遠,可以從源頭上確保高職教育的科學發展,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決定了學生的技能水平。在進行“雙師型”隊伍建設時,可以采取兩種策略,分別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是指定期選拔部分教師到基層一線企業如船廠、船舶設計公司等進行訪問和學習,特別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和缺少實踐經驗的教師,定期安排他們到船舶制造、船舶設計、船舶配套生產的第一線,提高他們的實踐教學水平。“請進來”是指從相關的船舶企業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來擔任實踐課程的主講老師,校內教師擔任助教,對企業教師進行必要的教師基本素質培訓,保證他們具備一定的教學基本功。在教學過程中,校內教師既是助教,又是徒弟,更是學生,校內教師可以及時獲得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為自己的實踐教學做好鋪墊。
在調查中,各屆畢業生對校內實訓設備的滿意度總體上不高,這跟船舶專業的實訓條件是緊密相關的,本專業的實訓設備存在數量不足、質量一般、新型設備空缺等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學院領導要足夠重視,加大財政投入。然后,本專業的教師要對實訓設備進行分類和盤點,列出現有的設備清單,遴選出故障和需淘汰的設備。第三步要展開調研,調研對象包括兄弟院校和相關的船舶企業,確定需要購置和更新的設備清單,并做出同等功能設備的調查報告,將采購計劃上報監審部門。
鼓勵教師自主研制實訓設備,學院牽頭制定相關的激勵性政策,劃撥專項資金提供支撐,并可以此來折現教學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也可將此項工作加入到教師職稱評定工作中,以調動教師自主研制的積極性。
據相關數據分析,船市的“寒冬”還會持續,船舶企業的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人才是推動這一轉型升級的基礎,適者生存,變者通,抱陳守舊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觀念必須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加強對學生新技能和關鍵技能的培養,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季建偉.轉移[J].船舶經濟貿易,2006,(3):18-19.
[2]李云.欠發達地區會計專業現狀研究——以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29(4):32-36.
[3]張書娟.高職機電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與滿意度分析[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2):19-22.
[4]吳萬敏,姚琳莉.論行業高職院校基于行業標準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2010,(6):108-110.
[5]王澤華.職教品牌視域下高職院校的專業核心競爭力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3,(2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