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娜
秦嶺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一列列高聳隆起的分水嶺,像一座巨大的天然空調,調節著中國東部的氣候,也使秦嶺的南北坡氣候截然不同。
秦嶺國家森林步道東端從河南省鎮平縣起步,一路向西沿大秦嶺蜿蜒而行,由商南進入陜西省,經佛坪、老縣城、太白山、黃柏塬、通天河進入甘肅省,西端位于甘肅省和政縣,全長2202公里。秦嶺位于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作為中央山脈,秦嶺的觸角伸向中華大地的四面八方。西承莽莽昆侖山脈,與青藏高原毗鄰。東接大別山,與黃淮平原相融。在其主斷裂帶及其他主要斷裂帶上分布著一系列巍峨險峻的高山,構成了壯麗無比的“中華脊梁”。沿著秦嶺國家森林步道行走于中華脊梁,會充分領略到秦嶺之于中國、秦嶺之于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
大斷裂帶讓東西向穿越秦嶺成為可能
森林步道中段位于陜西境內,沿著地理上的中段秦嶺行進。著名的秦嶺七十二峪即位于中段秦嶺北坡,上百個峪口峽谷深切,坡度大,一度讓人認為秦嶺東西穿越難以實現。但位于北秦嶺之南的大斷裂帶貫穿東西則讓秦嶺的東西向穿越成為可能。
步道中段徒步可從商南西南部的金絲峽開始,沿西峽?鎮安?鳳縣斷裂帶,經過鎮安到達佛坪。此間沿著步道上上下下,領略該區域明顯的植物垂直自然帶譜,從落葉闊葉林向上過渡到針葉林,再向上走上高山灌叢,最后在山頂遇見大片草甸或流石灘。在行走中,真正領略到野生動植物的天然樂土。
南北氣候分界線
秦嶺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一列列高聳隆起的分水嶺,像一座巨大的天然空調,調節著中國東部的氣候,也使秦嶺的南北坡氣候截然不同。沒有北部凜冽的寒潮侵襲,秦嶺南麓始終溫熱、濕潤。接收不到來自東南的暖濕氣流,秦嶺北坡只呈現出暖溫、半濕潤的狀態。
隨步道行走在秦嶺深處,時時能感受到氣候的垂直差異帶來的放大版南北坡氣候差異。當在太白山地區從長江流域翻越進入黃河流域時,在斷裂帶南坡隨著暖濕氣流爬升而向上行走,遇上山頂冷氣團,只見山間云霧繚繞,氣象萬千,變幻無常,令人猝不及防,體會“山腳盛夏山嶺春,山麓艷秋山頂寒。赤橙黃綠白蘭紫,春夏秋冬難分辨”的極端感受。
珍稀動植物的天堂
秦嶺國家森林步道穿越區域是我國溫帶植物區系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步道共穿越了13處國家森林公園,臨近或穿行9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世界遺產(麥積山石窟)、3處國家地質公園、2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中包括太白山、佛坪、周至等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同構成的國際著名的秦嶺保護區群。
沿步道行走在被庇護的大自然中,或許會偶遇“秦嶺四寶”(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及豹、金雕等珍稀動物。如果對植物也有研究,徒步過程中或許會發現在秦嶺山區中唯一生存的落葉松屬植物太白紅杉和孑遺植物秦嶺冷杉,興奮之后或許還可在樹下小憩片刻。
燦爛的文化古跡
秦嶺歷史文化古跡遺存燦若繁星,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和人類的搖籃之一。行走在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之地,感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看見那些似曾相識的景觀,憶起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人在秦嶺留下的詩篇。終南山獨自行走,像王維般習得徒步林中的樂趣,“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若在深山中“偶然值林叟”,便與這些隱居于此的宗教人士、藝術家或思想家們一起探討生命的真諦,“談笑無還期”。
古時,因戰略地理優勢,關中地區成為政治中心的首選之地,帝王將相輩出,秦嶺亦被稱之為“龍脈”。為擴大國家版圖,南下開發四川,從戰國時期便開始修筑棧道通往漢中平原。之后陸續建設了通往南方各地的多條較大的古道,包括峪谷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武關道等。其中連接現眉縣和南鄭縣的褒斜道始建于秦惠王時期,他組織民夫,依山傍巖,鑿山為道,深壑構路,終建成盤旋于高山峽谷間的“棧道千里,通于蜀漢,使天下畏秦”。現如今,秦嶺國家森林步道似魚脊骨,從這些古道中穿插而過,而我們則可以自黃淮平原走入青藏高原。
路遇絲路明珠
麥積山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是絲綢古道上一顆耀眼的藝術明珠。沿秦嶺國家森林步道行走至甘肅境內,路線開始與絲綢之路有所交叉。行至麥積山,歷經千年風雨的大佛以溫柔的目光迎接行者的到來。地處絲綢之路南線和中線交匯繁華地帶的麥積山石窟,記錄了行走在這條絲綢之路上的中亞、西亞、北非甚至是歐洲人面容的佛像。國家森林步道亦如同這條古老的線路,匯集了四海八方的行者,跋涉在這條通道上,伴隨著悠長的駝鈴聲,又行至遠方。
踏上秦嶺國家森林步道,東西向穿越莽莽秦嶺山脈,保持著對自然、對傳統文化的高山仰止之情,感受大自然的壯美與力量,體會歷史的滄桑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