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生
大興安嶺素有“林海”之稱。
在無邊的林海里,有無數條穿越森林與河流的林中小路。林業工作者們把它稱作“獵民小道”。
小道寬約50厘米,比兩邊的植被低10-20厘米,并且彎彎曲曲地躲開樹木。
小道上鋪滿松針和落葉,看上去好像很久沒有人走過。走在上面軟軟的,比走在地毯上還輕松。林業工作者(包括森林調查人員、公路設計人員、森林撲火人員、山野菜采集人員等)在大森林里跋涉時,一旦遇到獵民小道,就像走上公路一樣欣喜若狂。
林業工作者通常選擇在沒有幼樹和灌木的大樹之間的獵民小道行走,特別是杜香-落葉松成熟林中的小道。這種林間的小道視野開闊、風景秀麗,小道在杜香灌叢中顯而易見,而且空氣中還散發著杜香特有的清香。
鄂溫克獵民和馴鹿走出的獵民小道
獵民小道是世世代代居住在大興安嶺森林里的鄂溫克族獵民生活與勞動的結晶。
生活在大興安嶺北部的鄂溫克民族,是300年前從西伯利亞勒拿河流域遷徙而來的。他們在額爾古納河右岸和大興安嶺山脊一帶飼養馴鹿,過著游牧與狩獵的生活。
鄂溫克獵民被清朝政府的史書稱作“索倫使鹿部”,而在大興安嶺東坡騎馬狩獵的鄂倫春民族被稱作“索倫使馬部”。
馴鹿的食物以原始森林里的石蕊為主。石蕊是一種生長在泰加林的代表性地衣。馴鹿還取食各種灌木嫩枝和嫩芽。由于石蕊并不是集中連片地生長,加上灌木的嫩芽又稀少。所以,馴鹿要在大森林里到處奔走著取食,而鄂溫克獵民只好不斷地在大森林里搬家。
獵民一次搬家的距離在5-10公里。5公里之內的搬遷稱作小搬家,5公里以外的稱作大搬家。幾百年來,搬家讓鄂溫克獵民和馴鹿一同在林海中走出了無數的獵民小道。
獵民小道勾勒出林海中的美麗家園
獵民小道與小河相伴,并且連接著獵民游牧與狩獵的營地。于是,獵民小道勾勒出了獵民在大興安嶺森林里的美麗家園。
獵民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大森林里繁衍生息,也與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和諧相處至今。行走在這些步道上,除了數量極少的“撮羅子”的舊木架和直徑1米左右的篝火灰燼,沒有任何遺棄的生活垃圾。
在游牧和狩獵中,與獵民小道并行的河流、山峰都被獵民賦予了名稱。這些名稱包括森林景觀、地質特征、曾經發生的事件、有紀念意義的人名等。這些名稱展現了大興安嶺森林的歷史與人文畫卷。
鄂溫克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他們的歷史都是根據語意用漢語記載而成。一些無法翻譯的語句,只能用語音直譯來記載。
在我國1:50000比例尺地形圖上,大興安嶺數百條河流的名字都是用獵民語意命名的,而且許多城鎮的地名實際上是河流的名稱。乍一看,這些按獵民語音直譯的名稱有些稀奇古怪。但如果把它們的語意解釋出來,就會展現出大興安嶺美麗無窮的景觀。
大興安嶺山脈東坡有呼瑪河,西坡有烏瑪河。兩條河名稱的獵民語意都是:野獸肥美的地方。
在遙遠無人區的呼瑪河的源頭,有一條只有幾公里長、平均寬不足3米的小河,名稱是奧倫諾霍塔庫河,語意是:冷水魚最多的河。
大興安嶺山脈西坡,有3條河流名字分別是:安娘娘河、阿娘娘河、奧尼奧尼河。3條河的語意都是:有巖畫的地方。
根河林業局有兩個林場的名字分別是:上央格氣林場、下央格氣林場。“央格氣”的語意是:長滿爬松的山嶺。爬松即偃松,一種匍匐生長的大灌木。長滿偃松的山嶺,如果沒有獵民小道,徒步就無法通過。
有一條小河名稱是大力亞娜,這是一位賢惠又勤勞、受尊敬的獵民婦女的名字。把這條河用女人的名字命名,顯然是為了紀念她。
塘古斯卡亞河是與通古斯人會面的地方。乃大烏魯河是與達斡爾族兄弟見面的地方。
流經根河市金河鎮的小河名稱是交克坦科拉河。獵民語意是:兩岸長滿百合花的河。
根河市附近的冷布露河,獵民語意是:在這里獵獲了不知名的白色野獸。
根河市得耳布爾鎮有3條河谷分別稱作瓦卡利其溝。“瓦卡利其”在獵民語意中是:長滿紅豆的山坡。
位于滿歸林業局的伊克沙瑪國家森林公園的埃庫西亞馬河谷,在獵民語意中是:長滿黃芪的山坡。
魯吉刁河是:蜻蜓最多的河。杰魯公河是:有黑頭魚的河。
還有一條河的名稱是究瓦加坎河,語意是:在那里住了一個夏天的地方。鄂溫克獵民在森林里游牧與狩獵,在一個營地駐扎一般不會超過十幾天。可以住一個夏天的地方,說明這里能夠獵獲的野生動物多,而且是馴鹿的食物豐富的地方。于是,究瓦加坎河及其流域在大興安嶺林區開發之初,就被規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最早的森林步道,狩獵民族的驕傲
新中國成立后,狩獵的鄂溫克獵民為開發大興安嶺林區作出很多貢獻。
開發大興安嶺林區的林業建設者們就是跟著獵民,并且用馴鹿駝載著行裝,走進了林海雪原。
是獵民們帶領測繪部門的人員,走遍了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使得這里的數百條河流與山嶺的名稱得到確認。
林區開發初期,森林防火工作還很落后。發生森林火災完全靠人力遠途跋涉去撲打,所以及時“打早、打小、打了”的戰機很重要。于是,鄂溫克獵民就當起了森林防火的義務觀察員。一旦發生森林火災,是他們最先向有關部門報告火情,并且給撲火人員擔當向導,使森林火災在最短的時間被撲滅。而世代生活在原始森林的獵民,把火視為神圣的同時,從未讓火失控成災。獵民小道承載的家園,是敬畏大自然的習俗世世代代流傳的結果。獵民小道也是愛護大森林的寫真。
還有資料顯示,歷史上,狩獵鄂溫克民族在大興安嶺北部有3條獵民小道,是縱貫南北的3條交通要道。每條都長達幾百公里,是名副其實的森林步道。林區開發之后,其中的兩條已經成為鐵路和公路交通要道。
獵民小道作為最早的森林步道,不僅展現了狩獵民族風采,更是狩獵民族的驕傲。走在這些森林步道上,看到森林步道描繪的魅力大自然,會讓你更加了解使鹿部落與大森林和睦相處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