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暉
郭沫若曾經詩曰:“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行走在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上,涉目成景,移步見奇,無論春夏秋冬,山川景色總是變幻莫測,瑰麗動人。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約1160公里。步道南端位于福建省武平縣,經福建龍巖、三明、南平三市,后過江西上饒,再沿閩贛浙三省交界的仙霞古道,向北延伸到浙江省遂昌縣。步道沿線丹霞地貌十分典型,層巒疊嶂,許多山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整個華東六省一市最高峰,號稱“華東屋脊”的黃崗山(海拔2158米)就雄踞在步道一側。武夷山國家公園地處步道北段,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所在地。步道沿途文化特色鮮明,是世界著名的理學名山,是客家文化聚集地,歷史遺跡眾多,擁有眾多的古道、關隘。
一條步道串起兩省的“雙世遺”
波蘭時間2017年7月9日(北京時間7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大會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此次世界遺產大會審議并通過了武夷山(江西鉛山)申遺提案,并且審議通過了武夷山邊界的調整項目。至此,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擴大到福建和江西兩省。
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穿行于閩贛交界處,串聯起了兩省的雙重遺產地。徒步者在這里可以見識到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觀賞到保存了12個多世紀的古遺址、遺跡,如九曲溪畔的寺院廟宇、精舍書院和摩崖石刻等。
徐霞客:武夷山步道上的徒步先驅
閩浙沿線,尤其是沿武夷山山脈兩側,美麗的丹霞地貌和密布的河流水系,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景觀組合——水上丹霞。“碧水丹山畫中游”,詩情畫意的景象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山中游覽、徒步、隱居,并給后人留下無數詩章。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就是這其中的一員。這位資深“背包客”,曾5次入閩觀光考察,每一次他都是從武夷山區的古驛道進入福建的。第一次到訪武夷山,取道崇安(今武夷山市)分水關的驛道游覽了武夷山(小武夷)。而后4次他都取道浙江仙霞嶺南下蒲城的驛道,尋訪了浙西江郎山、閩西桃源洞和蒲城浮蓋山等地,與今天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上的部分節點相吻合。可以說,徐霞客先生是國家森林步道上的先驅者了。
徐霞客驚嘆于“中通一線,上下尺余”的峭壁峽谷,醉心于“遠近峰巒,青紫萬狀”的暮色丹霞,顧盼于“曲直高下,隨巖宛轉”的飛泉流瀑。這些精確觀察和翔實描述最后著寫成了我國丹霞地貌考察史上極具價值的《游武夷山日記》,達3500余字,是徐霞客所撰寫的諸多名山游記中最長者,可見武夷山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在徒步中見識“動植物王國”
武夷山在世界動植物科考史上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盡管這里在生物地理區劃上處于東洋界,卻雜有大量古北界系種,是個物種大融匯的地方。這是因為武夷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孕育了多樣的小生境,擁有11類17個亞型的森林植被,為孑遺物種提供了天然避難所,令它們躲過第四紀冰川。至今,中外生物學研究者仍在武夷山這片大森林里徒步考察,渴望能重新找回以往“已消失的”物種,希望它們仍然在這個“大避難所”里存在著。
第一個在武夷山進行大規模生物學考察的西方人是法國生物學家神甫大衛(A. David)。他在江西九江收集生物標本時,從當地的傳教士那里聽說與江西毗鄰的福建是一個物種種質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于是,大衛帶領一行人員,徒步從江西前往福建,隨后進入了武夷山區的崇安,并在當地一個小山村的傳教點住下。在當地村民的幫助下,他們采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僅脊椎動物新種就發現有50多種,包括大足鼠、紅腹線鼠、掛墩鴉雀以及棕噪鹛等。這些具備新物種的特征并滿足分類概念標準的標本被認定是“模式標本”。大量的標本被源源不斷地被送往西方的博物館,并在西方生物學界引起強烈震動。自此武夷山作為“生物模式標本產地”蜚聲海外。
古道漫漫,八閩通衢
據《福建交通志》及《福建通志》記載,自唐朝起,福建開始修建驛道。至清末,由福州三山驛通往省外的驛道共有5條,設驛站59處,構成福建古驛道系統。除了沿海驛道外,其余4條均涉及武夷山脈。
清代福建驛站同其他省驛站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沒有驛站馬匹。這是由于福建崇山峻嶺,登涉不易,所有公文只能靠人力遞送。所以清代的公文無論如何緊急,即使是以每日五六百里遞送的軍機處廷寄,一入福建也只能按照每晝夜三百里的速度走。乾隆二十三年,福建驛遞制度中又增設了“千里馬”。而所謂“千里馬”并非真的馬,而是指步行速度較快的差役,專門來投遞由府縣至省會的緊要文書。由于“千里馬”是直達目的地,不必每一個驛站都停留,其傳遞公文的整體速度要更快,堪比現在的直達快遞。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自民國二年郵驛系統廢棄以后,古驛道歷經百年滄桑,大部分都已損毀。目前,僅在較為古樸的山區還保存有古道的原貌。未來,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將串聯起這些千年古道,讓今天的徒步者有機會重走當年的“郵驛之路”“商旅之路”“宦游之路”,跨越時空與“千里馬”一拼腳程,暴走天涯。
尋訪朱熹當年的足跡
朱熹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其“朱子理學”曾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中占據統治地位,并在哲學方面影響了世界,而武夷山正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一生官吏生涯很不得志,當官在朝僅46天。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武夷山開辦學院。在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沿途,凡是朱熹曾經活動過的地方,都能找到由他親自創辦的或是曾經授學過的書院或精舍。在武夷山的隱屏峰下他開辦了武夷精舍,就是后來的武夷書院,又稱紫陽書院。書院地處武夷山九曲溪的第五曲,風景尤為秀美,朱熹十分喜愛這里,一首《九曲棹歌》,寫出了他對武夷風光的無限眷戀,而九曲溪也因此作名揚天下。
后朱熹承父志在建陽創建了考亭書院(位于今建陽市考亭村)。這是朱熹一生創辦的書院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座,也是他一生中創辦的最后一座書院。歷史上的考亭書院坐落在麻陽溪畔,規模宏大,有學堂、食堂、宿舍和操場,還有一座面積很大的跑馬場,甚是氣派。宋代學術史上著名的“考亭學派”就是在這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