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張勇
在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線路中,有一條千年古道——仙霞古道,綿延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的仙霞嶺之中。
唐末(878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農民起義黃巢起義。農民起義首領黃巢,率領起義軍攻打福建,被浙閩邊界仙霞嶺阻擋。于是,劈山開道上百公里,打通了浙江仙霞嶺至福建建州通道,形成了著名的仙霞古道,并在仙霞嶺的小鎮建立驛站。北宋時期(1071年),浙江南部設都44個,此地小鎮排行28,得名“廿八都”,從此廿八都有了歷史記載。
仙霞古道北起浙江江山市,南至福建浦城,史料記載全長120.5公里。黃巢起義軍沿仙霞古道進入福建,也造就了新的軍事要塞,從此仙霞嶺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這里四面關隘,北面為仙霞關。后又在仙霞古道上設三重關門,二關、三關、四關,仙霞關為一關,史稱“仙霞古道雄關”。
仙霞關兩邊高山峻嶺,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中國四大古關口之一。仙霞嶺異常險峻。郁達夫在《仙霞紀險》中寫道:“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試車路的崎嶇,要將性命和命運去拼拼,想嘗嘗生死關頭、千鈞一發的冒險異味的人,仙霞嶺不可不到?!?/p>
仙霞古道從江山保安鄉至龍井段,長度約5公里,路面較為完好,麻石壘砌的古道路面寬達2-3米,以“之”字形曲折盤繞。由仙霞關徒步至四關,大約4小時。一路鮮有人跡,山間零星散落著幾個村子,滿山竹子和茶樹。
從仙霞關至二關,長約1公里,有1195級臺階,路寬約2米。二關是仙霞嶺的最高處。二關至三關,約1公里,87級臺階。三關至四關,古道即盤繞向下。四關之后道路被植被覆蓋淹沒。五關已坍塌。
至今已有900余年歷史的廿八都作為仙霞古道的重要驛站,憑借古道迅速繁榮起來。隨著仙霞古道由最初軍事功能到清代逐漸轉換成為商旅必行要道,廿八都也成了三省邊境的商貿樞紐,南北貨物的集散地。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館客棧布滿了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繁華了數百年之久。各地移民紛至沓來,經過漫長歲月的交流、融合,逐漸成為了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移民小社會。始于唐代、繁盛于明清的小小古鎮廿八都,鎮上有4500戶人家、9種方言和130余個姓氏。三省邊界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上的頻繁戰爭、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為“方言王國”和名副其實的“百姓古鎮”。
楓溪老街,古鎮自北向南長條形布局,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錯落有致。一條石板商貿古街,與兩條小溪平行,形成“雙溪夾街”格局。楓溪水穿鎮而過,長達1公里,青山綠水,黛瓦青墻。老街兩旁木質二層樓作為店鋪,古色古香的招牌、店幌,帶人穿越時光。細細品賞,古樸的招牌上,時尚的語言讓人忍俊不禁,通俗有趣卻寓意化人,也成為古鎮的誠信商業文化。
與眾多古鎮相比,廿八都古鎮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可那山嶺、古道、雄關、村落,那質樸而繁華的古鎮風韻,又怎能不成為人們心中向往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