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安嘉平 王志強


摘要:采用數理統計法、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從晉北高校體育資源與城市社區體育互動的角度出發,尋找促進高校體育發展與社區體育繁榮相結合的新途徑,以期提高社區體育工作人員素質,拓展活動場地,學校也能從社區采集研究信息,并有助于實踐性課程的開展,從而達成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二者的共贏。
關鍵詞:城市社區體育 高校體育 晉北地區 互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3—0154—03
城市社區體育是大眾體育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政府為社會提供體育服務功能的平臺,城市社區居民是我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核心人群。在當前中國體育生態文明建設中,城市社區體育以其獨特的魅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調查選取山西大同大學所在地御東區的鴻儒社區、裕泰苑社區、曹夫樓社區、御東花園社區和忻州師范學院附近的紫竹苑、玫瑰苑、康樂小區、陽光小區,并隨機抽取的320名社區居民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根據論文需要設計了調查問卷,對大同大學周邊的四個社區和忻州師院周邊的四個社區進行調查。在每個社區隨機選擇40名參加健身活動的居民發放問卷,并現場填寫,共回收問卷320份,其中有效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93.8%。
在每個社區隨機選擇10名社區體育指導員發放問卷,并現場填寫,共回收問卷80份,其中有效問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2文獻資料法
從研究目的出發,運用人工查閱和互聯網查閱并用的方式,搜集了2010年以來關于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高校體育在應對社區體育上有哪些優勢資源,以及我國對社區體育的政策和要求等資料10余篇,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
1.2.3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采用Exeel 2003對所回收的有效問卷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1.2.4訪談法
通過與山西大同大學和忻州師范學院主管體育工作的院系領導進行訪談,整理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
2晉北地區高校體育人力資源與場地設施現狀分析
2.1人力資源現狀
2.1.1高校體育師資
調查結果(見表1)所示,晉北地區高校現有教授11人,副教授52人,講師63人,研究生學歷127人。教師通過日常的教學與科研,擁有扎實的體育知識;教師在授課和對班級的管理過程中積累了相關方面的經驗。對學生進行體育專業技能的指導,使得教師對體育專業的了解更為透徹。體育教師由于長期處在體育環境中,體育素養和體育經驗都比較高,能夠較好的管理相關體育活動。
2.1.2高校體育專業學生
晉北地區高校體育院系現設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體育教育兩個本科專業,體育教育專業學生1705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897人。學生通過體育人文、體育人體健身理論以及田徑、體操、球類、武術等學科的學習,具備了較為扎實的體育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尤其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大多數學生,在校期間已經拿到了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證書,完全有能力為群眾體育的競賽與訓練提供有效的組織和指導。
2.2晉北地區高校體育設施及場地的現狀
通過調查得知,山西大同大學和忻州師范學院共擁有籃球場36個,羽毛球場16個,乒乓球場(館)18個,田徑場4個,體育館3個,場地設施較為齊全,日?;顒訄龅剌^多,各類體育健身器械充足,場地管理制度較為完善,安全措施有保證。
3城市社區體育活動開展的現狀
3.1城市社區體育指導員現狀
3.1.1職業結構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2),在晉北地區的城市社區體育指導員隊伍中,街道或居委會干部為21人,占調查人數的26.3%,社會其他管理者兼任34人,占42.5%,體育專業人員13人,占16.2%,其他行業的人數為12人,占15%。社區體育指導員來源以非體育專業人員為主,體育專業人員比例非常低,不利于社區體育的高水平開展。
3.1.2學歷結構
調查結果顯示,晉北地區城市社區體育指導員中,具有??埔陨蠈W歷的人數為32人,所占比例為40%,專科以下的人數為48人,所占比例為60%。由此可見,社區體育指導員學歷層次普遍偏低,非體育專業人員比例偏高,而且知識面較為偏窄,對于廣大的社區居民來說,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指導,不能滿足他們參加各種健身活動的需求。
3.1.3年齡結構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3),城市區體育指導員20歲到29歲的人數為7人,占調查人數的8.7%,而30歲到49歲的人數為45人,所占比例為56.3%,50歲以上的人數為28人,所占比例為35%。從中不難發現,社區體育指導員年齡比較偏大,缺乏年富力強、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年輕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造成社區體育活動缺乏活力的主要因素。
3.2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現狀
體育鍛煉場所的匱乏制約著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由于以往城市建設中忽略社區健身活動場地建設,使得現有的場地和器材人滿為患。大部分居民選擇在公共體育場所鍛煉,另外,也有極少一部分有經濟條件、鍛煉欲望較強的人花錢去健身場所進行鍛煉。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見表4),廣大市民進行健身活動主要選擇就近的社區空地、廣場和公園,還有很少一部分人選擇在學校體育場館和經營性的體育俱樂部進行鍛煉。調查結果同時顯示(見表5),三分之二以上的社區居民對居住社區及周邊環境所配套的公共健身場區和各類健身設施不是非常滿意??梢?,當前社區現有的體育場地器材設備還不能完全滿足廣大市民對健身活動的需求,正常地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受到嚴重影響。
3.3高校與城市社區體育的互動現狀
由于高校周邊社區一直沿用的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管理方式,社區體育只是作為公益性項目進行提供,在與高校的合作互動上缺乏全局意識,特別是缺乏橫向聯系與合作,使得互動產生一定的自我發展無序性,因此在很多活動組織、經費管理等方面無法做到完善。調查所呈現的結果為:(1)城市社區主動為高校提供社會實踐的崗位較少(見表6)。最多的城市社區也只有7個,最少的只有2個,高校體育體育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主要集中在經營性健身俱樂部。(2)高校教師中只有8.5%的老師主動參與城市社區體育指導工作,高校學生中只有6.3%的學生主動參與城市社區體育指導工作。(3)高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時間較短、大型場館基本不對外開放,室外體育場地只在節假日對外開放的時間較長,但存在管理缺陷,有安全隱患。
4高校體育與城市社區體育互利共贏發展思路
4.1利用高校體育人才資源提高社區體育服務水平
專業體育人才的多少決定著體育領域的強弱與發展質量。晉北地區高校周邊的社區居委會并沒有設立專職社區體育的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大都是兼職的形式,在社區體育的規劃和決策中,由于其自身理論知識的欠缺以及不能全身心投入等原因,不能很好地服務于社區體育。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利用屬地高校的體育師生。他們人數眾多并且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管理經驗,特別是一些離退休體育教職工,更是有著豐富的經驗,長期的工作經歷使他們對體育有著獨特的熱愛,退休之后有充裕的時間,這也為他們進入周邊社區管理工崗位繼續發光發熱提供了極大的可能。合理利用這一資源對緩解社區體育管理人員的不足有著明顯的效果。
4.2高校利用社區內資源達到社會對學校體育教學的檢驗和推動
社區體育的發展離不開一批高水平的社區體育指導員。根據調查可知,晉北地區兩所高校的體育專業學生到社區任職的不超過10%。政策的原因固然存在,但更重要的是雙方都沒有深刻認識到社區體育在全民健身中巨大的發展潛力。兩所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大都具有相應的健身知識技能和較強的健身活動指導能力,而且自身也有充足的余暇時間可供自由支配。高校如能合理有效地對他們進行引導,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區體育健身活動指導過程中去,這樣不僅能夠壯大社區體育指導員隊伍,提升指導水平,保障廣大社區居民健身活動質量,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為以后步入社會提供實踐基礎和經驗。
4.3利用高校體育場館和設施解決社區體育場地的不足
當前晉北地區兩所高校周邊社區的絕大部分居民對社區的體育設施不是非常滿意,而高校校內體育設施在無課情況下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因此,合理利用高校的體育場地資源發展社區體育是一個必要可行的選擇。高??梢灾贫ㄏ鄳墓芾碇贫龋屩苓吷鐓^居民“錯時”使用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在不干擾正常教學的情況下實現資源最大化,這是解決因城市社區體育資源不足的最佳途徑。
4.4高??梢岳蒙鐓^的自然資源開展戶外活動
高校有著充足的體育設施資源,而社區也有著學校所不具備的環境優勢,由于高校自身面積和條件因素的限制,許多戶外課程在校內無法較好的開展,如果高校能夠長期有效地利用社區的自然資源,并根據自然資源的特點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對于推動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意義非常重大。
4.5高校可以利用與社區體育合作得到第一手科研資料與信息
高校和社區在互動合作中,可以及時認識和掌握社區體育發展的第一手資料,能夠深入了解社區體育的運作模式、管理機制以及現階段社區體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為高校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提供豐富的實證材料,并為探尋城市社區體育進一步發展的措施和路徑,奠定厚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4.6高校借助社區完成實踐教學,實現教學延伸
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大多以傳統競技項目內容為主,缺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實現與周邊社區體育的互動,可以把這些競技項目內容為主課程進行延伸,以此豐富自身課程內容的文化內涵。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可以在指導居民健身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所學的體育健身知識,科學指導居民健身,這樣不僅使所學知識得到強化和實踐,而且也提升了學生適應社會能力,正確認識到社會對體育的需求,對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