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是廣大農民解決“如何種地、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問題的主要措施。在對當今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教育培訓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各種問題,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積極探索新模式以及新方法,用“以人為本”的培訓理念替代傳統“以技術為本”的培訓方法;在堅持傳統面對面、手把手教育培訓的同時,也需要合理利用移動互聯網服務以及在線教育培訓等現代化培訓方式,對各種教育培訓信息數據進行整合,向制度化、標準化以及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逐步形成教育培訓后“鏈條式”服務,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新模式;討論
為了更好執行中央關于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滿足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的需求,培養一批具有較高管理能力、經營能力以及生產能力的骨干新型職業農民,相關部門必須以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以及農業增效為核心,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主要任務,通過精準服務、積累經驗、探索路徑、服務指導以及教育培訓等方式落實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同時,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屬于一種創新性、基礎性的工作,需要嚴格遵守“人才強農、科教興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要求規范,從而全面實現從傳統培訓到信息化、現代化培訓的創新,實現從“辦班”到“育人”的創新,實現從“培訓”到“培育”的創新等。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民教育培訓網絡新體系
1.強化培訓基地建設
滿足務農農民的需求,增加培訓的功效,強化培訓基地建設。認真落實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工作,結合理論與實際,農廣校把工作重點延伸至一線,經過全方位的考察與探究,成立農業知識集中教學培訓基地;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完善,制定與之對應的相關規章制度,為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順利落實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此這樣,不僅為參加教育培訓的農民提供了實踐創業基地,而且為其提供了學習的場所,有效激發了農民自主創業與學習科學技術的干勁與熱情,一舉多得。
2.強化教學班建設
以貼近生產、方便農民以及服務縣域特色產業的原則,就近就地下鄉村開辦教學班。以食用菌產業為例,在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區域中挑選有較高文化素質、較高思想素質、能夠起到帶頭模范作用、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產業帶頭人、產業大戶,同時經過面對面研討與核實,最終確定合適人選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象,建立食用菌產業的教學培訓班。除了在農廣校集中參加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外,還要到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企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生產基地進行現場生產實踐培訓。
3.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圍繞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組建由縣農廣校專職教師、鄉土人才、縣域各產業發展帶頭人以及省市縣相關產業方面的專家等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庫。制定授課教師考核制度以及教師崗位職責,同時和培訓教師簽訂聘用合同,全面實施開放式的動態管理。
二、突出核心,圍繞特色產業對新型生產經營主體進行培育
1.不斷創新教育培訓模式
結合農民生產生活的規律,對現有的教育培訓模式進行不斷創新。教學場地。選擇在特色產業實訓基地,這樣不僅可以解決農民實習基地以及培訓場所選用問題,而且為其提供了生產實踐基地,最大程度上調動了農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與熱情。讓參與培訓的農民切身感受到成功創業的欣喜。培訓形式。采用“農學結合”分段教育培訓模式,根據農時的季節開展培訓活動,結合生產實踐與理論學習,促進活學活用,做好生產與學習“兩促進,兩不誤”。教學安排。采取理論教學時間選在早晚農閑的時候,增加農民培訓的到課率。實踐教學的內容應當和生產實際緊密聯系。授課方式。可以聘請當地農業創業成功人士分享其成功創業的經驗,并聘請相關專家講授理論知識,課堂上教師與學員進行交流式研討、互動式教學,顯著提高教學培訓的效果。主要的培訓手段與方式包括:
(1)參與式培訓模式。也就是在生產第一線的農業企業、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領頭人以及種植大戶等,在現場直接參與解答、操作、示范以及講解等活動的培訓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培訓內容和日常生產以及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緊密連接,針對性地解決各種問題,可以顯著減小實際應用與理論之間的差距,能夠實現因材施教。推廣運用新工藝以及新技術,對當前實際生產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實現和廣大農民直接面對面的操作與交流學習。
(2)互動交流式培訓模式。在培育的時候加入“跟、論、學、教”等互動交流培訓方式。第一,對農民普遍性的認知水平與種植經驗教起,使學員可以坐得住、聽得懂,減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感,使學員能夠快樂學習;第二,授課內容盡量不要太深奧、晦澀難懂,最大限度結合理論與實際,使學員能夠正確面對壓力與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調動學員學習的自主性;第三,定期舉辦課堂討論活動,使學員能夠根據自己所學到的技術和過去積累的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進行謀發展、話打算、說體會以及談感想,提高學員自主動手能力;第四,完善學員學成歸來后整個生產流程的跟蹤服務,引導農民正確進行銷售、加工以及生產等工作,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這種培訓模式和傳統培訓模式相比,有效解決了傳統培訓的內容單一造成學生上課不集中注意力,培訓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等問題。一方面調動了農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端正了學習的態度,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3)小組討論式培訓模式。也就是在培訓的過程中,對培訓基地的學員進行劃分小組。通過開放式、自由言論,充分挖掘每一位農民的智慧與潛能,對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出自己的解決措施與看法,學員通過學習小組進行集中交流,從而能夠知道他人的想法,學習他人成功的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從而碰撞出成功的火花。通過討論、考察以及培訓等方式,不斷對學業的知識進行更新。
2.科學安排教育培訓內容
當前特色產業發展需要一大批會經營、善管理、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但目前大多數教育培訓對象都普遍存在創業決心不堅定、創業意識不足、科學創業素質偏低等問題。因此,相關部門應當首先針對有創業意向與產業基礎的農民進行重點培訓,培訓的內容應當包括現代農業知識、特色產業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農村政策法規、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市場營銷、家庭農場經營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管理、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政策以及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生態環境等專業知識,以及留守兒童管理、艾滋病防治、禁毒知識、科普知識、鄉村消防安全、鄉村文明等公共知識。通過大量有用且符合實際狀況的教育培訓活動,大幅增強農民的生產技術與工藝,使之完成轉型,升級為新型職業農民。
3.正確選擇教育培訓對象
認真貫徹落實“圍繞產業發展辦培訓,完善培訓促產業發展”的戰略方針,以服務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示范園區等當地特色產業大戶為重點,在全縣特色產業范圍內挑選具有較高文化素質、有較高思想素質、有帶頭模范作用、有生產規模的技術帶頭人、產業大戶,且具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不超過五十歲的農民作為當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對象。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雖然隨著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入,農業經濟在我國總經濟所占的比重有所下滑,但其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作為農業生產的主人翁,廣大農民群眾在日常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技術以及生產工藝的高低,決定了其所能獲得的農業價值。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相關部門應當不斷探索新型農民教育培訓的新模式,從而使廣大農民完成轉型,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確保農產品的質量,進而提高農業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旭彥,姜玉香.探索推廣“五結合”農民教育新模式——平泉中等職業教育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銜接經驗與做法[J].農民科技培訓,2017(12):16-17.
[2]劉勇.“五位一體”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新模式——基于鹽城市大豐區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現狀[J].上海蔬菜,2018(01):3-5.
[3]劉忠澤,劉洪亮,沈彥龍.轉觀念,在實踐中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新模式——長春市農民職業教育中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探討[J].吉林農業,2015(07):36-37.
作者簡介:徐曉軍(1977-11-),男,漢族,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民教育培訓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