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瓊
摘 要:水稻是我國的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是我國南方主要糧食作物,在北方地區也有種植。但是引起水稻發生嚴重病害的稻瘟病一直是水稻產區農業專家和農民最為頭疼的事。如何更有效的預防和防治稻瘟病,使之在一定的經濟水平之下,使得中國人民免于糧食危機,是廣大植物保護工作者以及廣大育種專家的職責和任務之所在!
關鍵詞:水稻;糧食危機;稻瘟病;防治方法與策略
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為解決人類的吃飯問題,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中國也是世界的水稻生產大國,水稻的產品質量以及數量能否滿足十三四億人的口糧問題,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因為水稻會遭到各種病原菌的威脅和侵染,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稻瘟病。稻瘟病,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病害,對于水稻的整個生育期均能發生侵染,引起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等,嚴重發生可以導致顆粒無收,欲哭無淚!因此加強稻瘟病的防治研究,提出更為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水稻以及植物保護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一、稻瘟病的危害癥狀
1.苗瘟。主要發生于秧苗三葉期前,由種子攜帶病原菌而引起。病苗基部變黑褐色,上部因病原的侵染呈黃褐色或淡紅褐色,最后導致枯死。在田間小氣候潮濕時病苗表面常有灰綠色霉層。
2.葉瘟。 發生部位為三葉期后的秧苗或成株葉片上。從分蘗至拔節期均可發生, 病斑可分為慢性型、急性型、白點型和褐點型四種,在形狀、大小、色澤上有所不同。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紡錘形,長 1-1.5cm、寬 0.3-0.5cm,紅褐色至灰白色, 兩端有壞死線。急性型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暗綠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層。急性病斑的出現可視為田間病害大流行的先兆。白斑型病斑白色或灰白色,呈圓形或不規則圓形,這種病斑多在陰雨天后天氣放晴或干旱秧苗缺水時會發生。
3.節瘟。 發生于水稻的莖節上,黑色,病節干縮凹陷,易折斷,潮濕時生灰色霉狀物。
4.穗頸瘟 。發生在穗頸、穗軸以及枝梗上,病部成段變褐。壞死,穗頸、穗軸易折斷成白穗。俗稱為“掐脖瘟”“吊頸瘟”。
二、水稻稻瘟病發病規律
1.病原菌的生理特征。稻瘟病與紋枯病、百葉枯病被列為水稻的三大病害。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為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該病主要通過氣流進行傳播,對于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威脅極大,危害程度與品種、栽培技術以及氣候條件有密切關系,一般減產10-30%左右,嚴重發生時可達40-50%,甚至導致顆粒無收。這種疾病在宋朝的天工開物有明確的記載,把該病稱之為“發炎火”。該病的病原菌屬于半知菌亞門,稱為灰梨孢。分生孢子梗不分支,3-5根叢生,從寄主表皮或者氣孔伸出。具有2-8個隔膜,頂部彎曲,其上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洋梨形或者棍棒形,具有1-3個隔膜。該菌株可分為7個群,128個生理小種。
2.稻瘟病的發病因素。一是氣候因素。氣候因素是稻瘟病發病的因素之一,主要包括溫度、濕度以及降雨量。25℃左右,則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日平均溫度在 17℃以下連續 3 天,水稻生育失調,抗病力降低,發病嚴重。而30℃以上則受到抑制。平均相對濕度在 90%以上有利于稻瘟病大發生。霧露天氣,有利于孢子的形成、萌發,侵入率高、潛育期短、病斑出現早,植株抗性下降,容易感稻瘟病。在稻瘟病易感季節,降雨量大,有利于病害的發生。氣溫為20~30℃,相對濕度超過90%,容易導致病菌生長繁殖速度的提高,引起病害流行。二是水稻品種的抗病因素。水稻抗病性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就能抵抗稻瘟病。粳稻品種的抗病性差異很大, 一般耐肥力強的品種抗性也較強。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形態和組織結構與水稻的抗性有密切的關系。水稻葉片挺而窄、株型緊湊,其品種抗侵染能力則較強。大量種植單一的感病品種,容易導致病害的發生。三是水稻的生育期。同一水稻品種,分蘗和新葉增長速度最快時,感病的程度最重;穗期以始穗時抗病性較為薄弱,發病率和損失率較高。
3.水稻的栽培管理。如果插秧密度過大,就會影響通風透光的程度,加大田間的相對濕度,非常有利于病菌傳播,提升水稻發病的概率。氮肥施用過量,容易造成組織過嫩,感染稻瘟病菌。在苗期澆灌深水,也不利于排水,從而導致雜草叢生,容易感染病菌。
三、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1.抗病品種的選育。抗稻瘟病品種的選育一直是水稻品種選育的重要抗性措施。由于稻瘟病菌具備多樣性、波動性和變異性的特征,在品種的選育方面,要具備一定的戰略和策略。一是適應稻瘟病菌的變異特征,二是獨辟新境,和稻瘟病菌“斗智斗勇”。根據稻瘟病抗性育種的研究經驗表明,稻瘟病菌具有一定的抗性品種的適應性。因此,在選育抗性品種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堅持把傳統育種手段與基因標記抗性育種手段相結合,需要育種專家不斷堅持不懈,具有勇于攀登科學新高峰的精神,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排除萬難,爭取更大的勝利。例如育種專家肖武名等人在前人工作基礎上,將主效抗病基因成功轉育,將其轉育到“廣恢998”中,選育出一系列抗稻瘟病品種恢復系“R1198”等,還培育出一系列新的雜交組合,例如:系安豐優1198、寧優1198等,對于抗稻瘟病品種的選育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2.生態多樣化的抗性品種布局。種植水稻多樣化品種,使得抗性群體結構的優勢得以發揮,最終實現良好的水稻抗稻瘟病的效果。這是一種戰略和策略的勝利。使用多樣性水稻品種,采取混合種植法,提高了高感病水稻抗病性能。Zhu等研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證實了上述觀點。他們研究了稻瘟病遺傳宗親群分布與寄生品種之關系,在掌握了田間稻瘟病菌(孢子)的基本擴散規律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多樣性的水稻品種抗性策略。
3.水生稻改為半水生稻。由于稻瘟病的產生離不開水稻這個寄主,這是與其田間生態小環境分不開的。如果改變了這種生境,那么稻瘟病原菌的傳播、侵染過程就會大大的受到抑制,會大幅度的減少稻瘟病的發生,相應地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四、結語
水稻稻瘟病作為一種嚴重危害水稻生產的病害,在防治策略方面,要注意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在抗性育種以及生態防治的基礎上,加大水稻品種群體的抗性能力,使得稻瘟病基因在侵染過程中不能夠表達或者受到限制。這是稻瘟病防治的根本策略,需要研究學者們發揮群體的力量,和稻瘟病菌斗智斗勇,為實現中國糧食能夠自足有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駱國棟.唐鐵京.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6(8):108-108.
[2]王德君,,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J].
[3]王小芹,淺析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J]中國農業信息,2016(10):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