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妍
摘 要:近年來,苦瓜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病蟲危害也日趨嚴重。為奪取苦瓜優質高產,文章結合筆者生產實踐經驗,就苦瓜種植過程中常出現的幾種病蟲害以及相應的防治措施進行了分析與論述,供參考。
關鍵詞:苦瓜種植;病蟲害;防治措施
苦瓜具有清熱消暑、補腎健脾、滋肝明目的功效,是一種深受喜愛的蔬菜。然而,在苦瓜的種植過程中,因生長期較長,常受多種病蟲害的侵擾,嚴重制約著苦瓜的坐瓜率和苦瓜生長速。為了能夠提高苦瓜種植效益,需要對苦瓜種植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進行深入的探究。下面,把枯萎病、根結線蟲病、白粉病等主要病蟲害的癥狀、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小結如下。
一、苦瓜白粉病
1.癥狀
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病,以為害葉片為主,葉柄、莖、果實較少發病,葉片發病初期,產生白色粉狀小斑點,后發展為不規則白粉霉狀大斑。多時,病斑聯結成片,葉片逐漸變黃,并產生許多黃褐色粒點,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嚴重時,葉片變褐枯死。
2.發病原因
病原菌在病殘體上越冬,可以輾轉為害,在田間借氣流傳播蔓延。多雨或陰天,溫度適宜和高濕環境下病害易流行,病害流行期為每年3~5月和10~12月。偏施氮肥,植株長勢弱或生長勢旺,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病害易發生。
3.防治措施
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病原菌;合理密植,注意植株調整,保持株間通風透光;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發病初期可噴灑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劑1200倍液或50%硫黃懸浮劑300倍液。
二、苦瓜霜霉病
1.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初期為淺黃色小斑,病斑受葉脈限制呈不規則狀,而后從黃色逐漸變為黃褐色,可融合成大病斑。田間濕度大時在葉背面產生灰白色霉狀物,干燥天氣很少見到霉層。
2.發病原因
氣候溫暖有利于該病轉移為害,病原存活于寄主上,借助氣流及風雨傳播。低溫陰雨天氣易誘發該病,溫暖氣候、雨天多,晝夜溫差大、霧大條件下發生嚴重。
3.防治措施
高畦種植,三溝(腰溝、畦溝、環溝)相通,排除田間積水,結瓜前控制澆水量,降低田間濕度。及時中耕,提高地溫。結瓜中后期及時摘除病葉、老葉,使植株間通風透光。增施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發病初期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霜脲氰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三、苦瓜根結線蟲病
1.癥狀
為害根部,根上形成球形或不規則形瘤狀物。瘤狀物初為白色,后變為褐色或暗褐色。發病初期地上部分癥狀表現不明顯,后植株生長不良、矮小。葉片從下而上發黃、萎蔫,嚴重時植株死亡。
2.發病原因
病原在多種蔬菜上越冬,主要依靠帶有根結線蟲的病株殘體、流水傳播,帶病幼苗可作遠距離傳播,根結線蟲在土壤中移動速度較慢。幼蟲從幼根侵入,使寄主細胞分裂增生形成根瘤。地勢高燥和土質疏松的砂質土壤適宜線蟲活動發病重,黏重及潮濕田塊不利根結線蟲活動發病輕。酸性土壤易發病。
3.防治措施
與禾本科作物進行水旱輪作,土壤深翻處理,及時清除病殘株深埋或焚燒。多施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植株抗病性。施用石灰改良土壤酸性,葉面噴施過磷酸鈣浸出液。667m2用100kg50%氰氨化鈣顆粒劑進行土壤消毒;或667m2用2kg10%噻唑膦顆粒劑土壤撒施;或667m2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0mL與濕土拌勻后撒于畦上溝內,蓋土后移栽幼苗;或用1.8%阿維菌素乳油2500倍液淋莖基部土壤。
四、苦瓜炭疽病
1.癥狀
苗期發病,葉片出現褐色半圓形或圓形病斑。成株期葉片發病,病斑近似圓形,大小不一,邊緣有黃色暈圈,可多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不規則大病斑。潮濕時,病斑上有紅色粉狀物,干燥條件下,病斑易穿孔。莖部發病,病斑呈灰白色至褐色,表面有粉紅色斑點。
2.發病原因
病原以菌絲體在種子上或病殘株越冬,通過雨水傳播。田間濕度大是發病的重要條件。濕度高,葉面有水珠,葉面結露,易發病及流行。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好,過量施用氮肥,植株徒長,生長衰弱,發病嚴重。
3.防治措施
播種前用55℃溫水浸種30min,與非瓜類蔬菜實行輪作,合理密植,前期及時整枝。注意氮、磷、鉀元素配合施用,后期摘除黃葉、病葉,利于通風透光。發病初期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咪鮮胺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80%福·福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2000倍液。
五、苦瓜枯萎病
1.癥狀
各地都有發生,個別地方發病較重;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又以結瓜初期發生最為嚴重,表現為植株生長慢,下部葉片變黃并向上發展,前期植株白天呈枯萎狀,傍晚恢復正常。發病嚴重時,整株枯萎,病株莖基部及根部維管束呈褐色。最后病部軟化腐爛,導致植株死亡。
2.發病原因
病原以孢子或菌絲體在土壤和肥料中越冬,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高溫高濕、連作地、施用未腐熟有機肥、地勢低洼、土壤濕度大、植株根系受損及根系發育不良都易引起發病。
3.防治措施
利用南瓜根系對枯萎病原有較強抗性的特點,可用南瓜作砧木,苦瓜作接穗,進行嫁接換根。結合667m2施入生石灰約50kg調節土壤酸度,實行水旱輪作,不偏施氮肥,施用腐熟有機肥。做好排水管理工作,采用地膜覆蓋種植及高畦種植,降低田間濕度。發病初期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倍液、30%噁霉靈水劑2000倍液或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
六、苦瓜白斑病
1.癥狀
白斑病又稱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發生初期,葉片呈黃色圓形小斑點,漸擴展為近圓形或不規則灰褐色至褐色病斑,邊緣明顯。后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規則,中間呈灰白色,易穿孔。濕度大時,病斑有淺黑色霉狀物。
2.發病原因
病原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主要借氣流或雨水傳播。5~10月高溫時期發生,常于結瓜初期開始發病。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偏施化肥、有機肥施用少、土壤板結及根系生長差的田塊發病重。
3.防治措施
做好清園工作,減少田間病原體積累。多施腐熟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注意氮、磷、鉀元素配合施用,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中后期及時追肥,噴施葉面肥,補充微量元素。適當剪除側枝,增強植株間通風透光度。發病初期噴藥,可噴施70%福·甲硫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
七、苦瓜瓜實蠅
1.為害癥狀
成蟲及幼蟲均可為害。成蟲用產卵器刺入苦瓜表皮產卵,卵孵化成幼蟲進入瓜內取食。瓜受害后局部發黃,后腐爛變臭脫落;有的不腐爛,但刺傷部位也流膠,或畸形下陷,完全失去商品價值。
2.生活習性
老熟幼蟲或蛹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暖羽化為成蟲。成蟲常在雜草、灌木、香蕉樹上活動,每年5~8月是瓜實蠅主要為害期。成蟲白天活動,雨天及休息時靜伏于葉背、雜草或瓜棚下。有趨黃習性,喜歡取食香甜物質,幼蟲孵化后在瓜內取食為害,取食成蜂窩狀,導致腐爛或脫落。幼蟲于瓜落前或瓜落后彈跳落入地面,鉆入表土層化蛹。
3.防治措施
根據其發生為害特點可采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措施,以抑制成蟲產卵、保護瓜果免受為害為重點。實行合理輪作,最好與水稻輪作以減少蟲口密度;選擇遠離蜜源植物區的田塊種植;蓋膜種植減少幼蟲鉆入表土層,減輕再次為害;利用成蟲趨黃習性,田間掛置黃板進行誘殺;及時將為害爛瓜收集起來集中處理,減少蟲口,減輕為害;利用套袋保護法防成蟲產卵為害;利用成蟲的趨化性采用毒餌誘殺。成蟲盛發期,用1.8%阿維菌素乳油2500倍液、2.5%敵殺死(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
八、結語
綜上所述,在苦瓜種植中,為保障種植效益,需要對病蟲害進行早發現早控制。但不同病害應針對其特點選擇相應方法以達到防病增產增收的目的。文章針對苦瓜種植中幾種常見的病蟲害,就其病害特征進行了分析,同時給出了相應的防止措施,對生產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祁競. 苦瓜生長期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J]. 西北園藝:蔬菜專刊, 2011(3):37-38.
[2] 王俊良, 龍啟炎, 呂慧芳. 苦瓜生理性病害綜合防治技術[J]. 長江蔬菜, 2013(13):46-48.
[3] 羅燕萍. 苦瓜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6(5):146-146.
[4] 尹敬耿, 劉銀發, 鐘奇生,等. 苦瓜主要病蟲害識別及其綜合防治措施[J]. 安徽農學通報, 2010, 16(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