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釗
摘 要:辣椒系茄科辣椒屬作物,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各地均有栽培,是傳統的主要蔬菜,也是大多數人喜愛的蔬菜之一。辣椒種植范圍很廣。大棚辣椒種植提高了辣椒的產量,也滿足了市場的供應,但是在種植過程中的成本投入比較大,面臨的病蟲害也較為復雜,所以在進行大棚辣椒種植的時候,需要對種植技術和方法以及病蟲害預防的措施進行深入的探討,從而來保證其生產效益。要想提高辣椒實際產量,滿足市場需求,選擇大棚種植方法很有必要。因此,必須加強大棚辣椒種植與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提高辣椒生產效益。
關鍵詞:大棚;辣椒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對蔬菜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要求蔬菜足夠新鮮,隨著大棚辣椒種植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在每個季節都能吃上新鮮的辣椒在大棚辣椒種植過程中,需要掌握現代化技術,注重病蟲害科學防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辣椒產量和質量。
一、大棚辣椒種植技術分析
1.品種的科學選擇
要選耐寒性較好的辣椒品種。針對大棚辣椒種植來說,可以是反季生產,也可以是早期種植,種植環境溫度較低,容易受到低溫因素的影響。要想消除低溫環境影響,確保辣椒幼苗正常成長,應選擇有較高耐寒性的辣椒品種。
要選抗病性較強的辣椒品種。在大棚辣椒種植過程中,很容易產生一些病害。因此,要想降低辣椒病害發生率,增強辣椒抗病性能,必須選擇具有較強抗病性能的辣椒品種。
2.育苗
辣椒育苗,可選擇在大棚一角漂盤育苗。但在辣椒育苗當中,必須控制好環境溫度。通常來說,夏季和秋季氣溫都超過了25℃,應提前30d左右育苗;春冬季氣溫比較多低,在15℃以上,應提前45d左右育苗。往往要在辣椒幼苗發出4片真葉之后進行定植處理,辣椒幼苗過大或過小都不容易成活,在辣椒移栽之前,應噴灑適量的百菌清,避免辣椒病蟲害問題出現。
3.科學種植
辣椒的大棚科學種植方法是理墑種植,墑面寬控制在0.8m左右,溝面寬控制在0.4m左右,溝深控制在0.2m左右,進行雙塘對角種植,辣椒種植的株距在0.4 m左右,行距在0.6m左右。通常來說,一個大棚能種植的辣椒株數為2500株。理墑種植模式下,不僅便于澆水與施肥,還便于噴灑農藥,確保辣椒的單面面積產量。透氣性與通風性良好,不容易積水,能在促進辣椒成長的控制病蟲害。
4.整地施肥
在辣椒種植時,不能選擇連作的地塊,應當在秋末深翻土,在初春采取平土與保濕措施,需要進行整地施肥,每667m2土地需要使用的化肥有:過磷酸鈣30~50kg、磷酸二銨15~20kg、硫酸鉀5~10kg。辣椒整地施肥的方式有窩施和溝施2種,每667m2土地還需施5000kg腐透的土肥。辣椒整地施肥的壟間距應大于1.1m,壟高應控制在12cm,壟寬應控制在60cm。
5.定植
在5月初進行辣椒定植,且最好在傍晚。進行辣椒定植之前,應往土壤中噴灑適量的甲基硫菌靈等,避免病蟲害蔓延。辣椒定植的行距包括寬窄2種,寬行間距應控制在60cm左右,窄行間距應控制在50cm左右,窩間距應控制在30cm左右。應進行雙行辣椒定植處理,每窩定植的辣椒株數為2株,每667m2定植的辣椒株數在8000株左右。定植時若天氣干燥,可進行帶水移植,確保幼苗成活率。
6.日常管理
在辣椒幼苗定植成功后,要及時清除雜草,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強肥水管理。在辣椒幼苗期,要控制氮肥實際用量,在辣椒蕾期,要增加施肥次數。實際使用氮肥的時候,不能過多,避免倒伏與落花問題出現。在辣椒掛果期,應減少追肥次數。通常來說,要在采收期追肥,采追各1次。
二、大棚辣椒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分析
1.辣椒疾病防控技術
在辣椒生長過程中,常見病害有2種,白粉病和病毒病。這2種病癥出現,不僅會阻礙辣椒正常生長,還會降低辣椒實際產量。因此,必須加強辣椒疾病防控。通常可采取的辣椒疾病防控方法有3種:科學地選擇抗病品種,增強辣椒植株抗病性,控制辣椒疾病發生率,確保辣椒生產安全性;加強有效的藥物治療。加強辣椒田情況巡查,及時發現發病跡象,及時采用藥物噴灑措施;提前做好滅蟲準備工作。一些辣椒病害都是蟲類傳染而來的,因此要提前最好滅蟲準備工作,切斷傳染源。一旦出現傳染現象,要及時處理發病植株。
2.辣椒蟲害防控技術
在大棚辣椒種植過程中,還要做好蟲害防控工作。辣椒種植可能出現的蟲害有棉鈴蟲、蚜蟲等,消除這些蟲害的有效防控措施是進行針對性的藥物噴灑。通過及時地噴灑藥物,能從根本上控制蟲害發生率。在辣椒植株上噴灑適量的草木灰,尤其能預防蚜蟲。通過采取綜合性的病蟲害防控技術與措施,能降低辣椒種植病蟲害發生率。
三、結語
在人們生活質量提升時,大棚辣椒種植面積也在擴大。要想成功地進行大棚辣椒種植,必須科學合理地運用種植技術,加強病蟲害有效防控,增加最終產量與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楊建利.探究大棚辣椒種植與病蟲害防控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9):67-68.
[2]徐振強,徐丹,陳衛東,等.大棚辣椒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植物醫生,2016(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