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普坤
摘 要:農機購置補貼在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分析農機購置不提政策的實施成效,探討農機購置補貼對農機推廣工作和農機補貼政策在實際推廣中存在問題,總結出農機補貼政策和農機推廣工作的持續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農機補貼;農機推廣;農業機械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農村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迅速發展,農業對農機以及農機技術的要求日益增加。從2004年起,國務院出臺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和扶持農業機械化作業,進而推動了農村農業機械化程序化發展,增加了農業生產技術含量。農民購置農機和應用新技術的熱情空前高漲,為了使農機購置補貼持續、公平、有效地推動農機市場健康穩步發展,保證農機補貼與農機推廣工作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成效分析
1.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民增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農民購置農機具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業機械化作業是農業獲得高產、穩產,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農民通過實用農機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業勞作時間,農民就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從事其他行業,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農業機械化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使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第二、三行業,間接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2.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極大地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刺激下,農民使用新的農機具、新技術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機裝備得到進一步升級,大型耕整機械、播種機械、收割機械等糧食生產機械的迅速普及對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供雄厚的裝備支持,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發展現代化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3.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能夠有效滿足農業發展對農機日益增長的需求,極大地改善了我國農機裝備結構,有力地提升了我國農機裝備水平,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發揮著積極作用。農業機械化作用,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促使農民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探討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的深入,農機購置補貼制度管理也較為完善,管理也日漸規范,效果也十分顯著。但是補貼政策在實際操作中一些新問題新情況也日益顯現。
1.補貼對象、極具品種和補貼力度問題
(1)補貼對象有限,名額少。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補貼對象主要具有一定種植規模的糧食大戶以及養殖大戶,奶農合作社以及農機合作社等,補貼對象和補貼范圍有限。
(2)補貼機具少,機型單一。目前國家重點補貼的農機具都是關于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很多經濟型農作物也需要農機補貼,比如棉花、煙葉和花生等。補貼的農機具多為大型高性能的機械,小型農機具補貼比例小、額度偏低,農民可選擇機型單一,自主選擇余地小。
(3)補貼力度地低。農機補貼政策的對象主要是大型農機具,能列入補貼農機具單價在5萬元以上的大中型機具,農民在購買機具在享受補貼時還要支付高額資金,許多農民由于無法在短期內籌夠資金而放棄。
2.農機補貼機具售后服務難以保障。補貼政策傾向的大中型農機具,如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機器分散在邊遠的農村,操作人員多數是新手,文化程度不高,這對于農機的操作和維修都存在很大的難度,有些新手甚至機器的一些小故障都無法處理。農機具這樣零散地分布導致售后服務難以滿足農機具售后服務和維修的需求。
3.農機補貼政策存在問題。《實施方案》明確規定“加強中標供貨單位的監管,要督促中標單位履行其對產品價格、質量、售后服務、供貨及投訴等”,方案明確提出農機監管的主體為縣級農機主管部門。由于受到利益的驅使,有些農機部門借助農技推廣的名義制定農機戶需要購買制定農機品牌,在實際補貼中出現農機主管部門或者個人收受甚至索要農機經銷商或是購機戶的好處。由于農機補貼僅限于本年度購買的機具,有些農機經銷商開假發票違規套取補貼資金,另有些補貼資金沒有足額補貼到農機戶手里,被有關部門或者個人侵占。
三、改善農機補貼政策的對策
1.加大農機補貼力度和范圍。中央應該加大對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投入,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的實際設立農機購置補貼專項資金,從資金上逐步加大對農機購置補貼的投入,從而保證政策實施的長期性和延續性。針對政策補貼的單一性,要適當擴大補貼農機品種,支持農機的更新換代促進農機產品全面和諧發展。針對落后的山地丘陵地區,農機購置補貼的產品名錄要多樣化、靈活性和針對性,鼓勵農民購置一些小型、靈活高效的農機產品,提高山地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品。
2.加強農機具的售后服務。(1)制定確實可行的農機售后服務細則,并嚴格執行。(2)定期開展農機操作人員培訓。對于新操作人員要經過嚴格的培訓,考核通過方能上崗,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機學校和農機技術推廣站等資源組織操作人員進行操作訓練和維修培訓,從而提高操作人員的操作水平和維修技能。(3)加強農機作業安全監督,定期做好農機具的檢查、審核和發牌證等工作。(4)加強農機的售后服務工作,延長農機的服務期限。針對我國農業發展特點,要做好農機售后服務工作,就要建立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農機生產企業應在農機產品銷售集中的縣鄉設立零配件供應點和農機維修點,或者與農機部門聯系做好售后服務,解決好農機戶購買配件和維修困難的問題。
3.加強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監管。首先,明確政策的監督主體地位是農機主管部門,農機部門作為農機產品的監管主體不宜參與到農機產品的流通環節。農機產品的流通形式應為經銷商—農戶的直接渠道,農機部門作為鑒證部門負責審查農戶的購機資格,不得干擾經銷商和農機戶雙方的交易。其次,嚴格監管補貼政策的具體實施過程,農機部門可為經銷商提供展銷場地,監督補貼機具生產企業的合理定價和誠信經營,但不參與農機產品的銷售。最后,要加大對補貼政策實施中違紀行為的觸發力度,對違規操作、弄虛作假而導致重大事故發生的個人和單位嚴厲懲處。
此外,要落實好農機補貼政策,還要做好農機補貼應在公開、透明、合理的基礎上進行,并接受農民群眾的監督,確保補貼工作公平、公開、公正實施。
參考文獻:
[1]盛海.農機購置補貼率及高補貼負面效應分析[J].農機質量與監督. 2016(03).
[2]李莎莎,朱一鳴.我國農資綜合補貼政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6(03).
[3]陳林興,方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成效、問題對策[J].農機化研究.2011(08).
[4]周應恒,張蓬,嚴斌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促進農機行業創新了嗎?[J].201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