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 要: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為了滿足國家實現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的需求,開發林下經濟的產業,能夠有效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從而建設出完善的生態經濟模式,通過合理的開發林下經濟產業模式,有效推動我國的林業產業經濟發展。本文首先介紹了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意義,隨后簡單分析了藍田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最后結合筆者工作經驗對如何促進林下經濟產業快速發展提出了相關有效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建設;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產業,林下經濟是在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將農民增收作為其最終目的的一種林業發展方式。林下經濟產業基于對林地資源優勢的充分利用,不僅能夠大大提升森林產業的綜合效益,而且還能夠深化林業經濟產業的發展,并促使林下經濟產業逐漸向著規模化、產業化和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最終成為我國林業經濟的新增長點。
一、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意義
所謂林下經濟,指的是林農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科技手段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既成的優勢,有目的地通過人工馴化繁殖野生動植物,不斷地拓寬林業經濟的發展領域,使林地的長、中、短期效益相得益彰,進而更為有效地增加林地附加值,以至發展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讓林農獲得較大幅度的增收,使新農村建設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同時構建更加穩定的生態系統,努力促使林地空間真正實現生物種類多樣化(性),以確保農林牧各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充分利用藍田縣獨特的林下生態環境條件,有針對性地把單一林業引向復合林業,通過轉變林業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和經營效益,推動林業產業快速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提高復種指數,確保林地增值,解決林業效益周期過長問題,實現農民增收和企業增效,形成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優勢互補的生產格局,構建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開辟農民增收渠道,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具有極其深遠和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藍田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由于林下經濟是一個新興產業,我國多數地區仍處于起步階段,藍田縣在發展林下經濟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1.規模總量不大,缺乏龍頭帶動。近年來,藍田縣在縣林業局大力督導下,使得部分鄉鎮林下經濟取得了初步進展,但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林下經濟發展規模較小,難以形成規模優勢,不能滿足市場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輻射帶動能力。
2.資金制約因素。通過對我縣林業經濟進行調查,大多數農戶對發展林下經濟熱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啟動資金,發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致使全縣林下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3.市場組織化程度低。由于缺乏專業協會,養殖和種植戶的市場信息不靈通,在種養品種選擇上存在盲目性,在產品經營中,大多數只有等待收購者上門或零售,效益得不到保障。
4.管理水平低。在種養過程中尤其是養殖方面,養殖戶大多采用傳統的養殖方式,對科學養殖技術掌握不夠,致使飼養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三、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措施
1.加強政府引導
為了進一步活化林權,使林農實現增收,政府應統一思想,加強組織,深入調研,成立林下養殖生產領導小組,將林下養殖任務層層分解,責任層層落實。建立完善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使土地使用權、林業生產戶、林下養殖戶三位一體。搞好土地租賃承包,簽訂長期合同,使林農敢于投資、樂于投資。另外,積極爭取國家、市扶持資金和政策,爭取“先行先做”。保障林下經濟穩定發展。農委和林業主管部門結合實際,指導各鄉鎮摸清適宜發展林下產業的林地類型及范圍,做好林下經濟試點發展規劃,把發展林下經濟與林業產業化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統籌規劃。政府轉變觀念,主動服務。縣、鎮、村三級利用多種形式宣傳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面對面講解林下種植養殖的可行性,介紹林下種植養殖的各種模式,積極引導林農走到林業產業化的道路上來。
2.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經濟效益
首先,可以大力發展林下種植。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發展種植業,因地制宜開發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藥等模式。以林花模式為例,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僅僅滿足于吃,還在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花卉、園藝、苗木就派上用場了,而且賣價好。臺灣花卉產業做得很大,我們國家已經從政府部門的層面加強了與臺灣花卉產業的對接。在林下種植耐陰性的花卉和觀賞植物,發展前景是很廣闊的。其次,可以大力發展林下養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立體養殖,大力發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然后,可以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特別是藍田縣山區,要充分發揮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環境優勢,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境和林下產品資源,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康復療養等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最后,可以大力發展林下產品經營加工,拉長林下經濟產業鏈,發揮集群作用,提高經濟效益。
3.提升科技服務
與農業大學、農林科學院等院校緊密結合,加強技術集成,加快成果轉化;大力引進推廣林下種養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學習借鑒外地成功經驗,盡快建立一套實用項目庫。各地都應成立林下經濟科技服務團,發揮縣鄉林業技術推廣站的作用,利用好農林信息網、電視、廣播等宣傳平臺,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咨詢、培訓和服務,逐步形成覆蓋鄉村、聯系萬家的服務網絡。落實技術人員服務責任制,分片包戶,定期下鄉,精心指導,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農戶的科技素質和林下經濟的科技含量。
四、結語
林下經濟作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新興產物,在現代林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現代林業產業發展的主流形式之一。作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新興產物,林下經濟在現代林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現代林業產業發展的主流形式之一。林下經濟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林業生產的參與式林農復合經營方式,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增加農民收入、保護林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綜合體現,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孔小勤.崇左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思路[J].現代園藝,2017(2):20-21.
[2]許忠民.三明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6(13):64-66.
[3]曾秀花.瀘水縣林下經濟發展問題及對策――以草果產業發展為例[J].防護林科技,2016(5):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