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艷
摘 要:本文緊密結合本地的實際,從蓄水保墑配套技術措施、樹種選擇與林種確定、密度與林分結構確定、苗木保持與處理、抗旱栽植技術及幼樹撫育管理等六個方面對抗旱造林及其撫育管理技術進行了初步探討和擇要介紹。
關鍵詞:抗旱;造林;蓄水;保墑;干旱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植被恢復和重建面臨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干旱已成為植物環境脅迫主要的影響因子之一,嚴重影響著植物地域分布與生長發育。水分脅迫也是制約植物生長發育重要的環境因子,研究和探索適合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措施,減少土壤水分損失,提高造林成活率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本文從蓄水保墑技術大體可分為以下二個方面:根據因干旱缺水導致幼樹死亡的原因,應采取不同措施,提高植樹造林成活率。
一、蓄水保墑技術
1.土內蓄水保墑
土內蓄水保墑是指通過土壤結構的改良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抵抗集中徑流水的水平和垂直擴散運動及土壤表層的蒸發損失的綜合技術措施。在深翻土地、疏松土壤的基礎上,改良土壤結構,提高保水能力。其主要技術措施是,在整地或挖穴時,將綠肥、鋸屑、有機肥、土壤改良劑、過磷酸鈣等施入樹穴中。試驗結果表明,在黃土高原地區,每個樹穴中施入有機肥10公斤+鋸屑10公斤、有機肥10公斤+鋸屑10公斤+土壤改良劑0.5公斤和綠肥20公斤+鋸屑10公斤這三種配方具有明顯效果,可以使土壤大于0.25mm的團聚體含量提高9%—29%,春季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5.6—28.2%。
2.地表覆蓋保墑
在土壤含水量較高的植樹帶采取覆蓋保墑措施,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延長有效水供應時間的重要手段。多年來的試驗實踐證明,地膜、枯枝落葉、有機化學材料,甚至山上的薄石片等都有較明顯的效果。地膜鋪于地表下2cm處可以延長其使用壽命,枯枝落葉則要求在5cm厚度以上。8—10%的聚丙稀酸等有機化學材料則直接噴灑在地表,在樹穴上蓋幾塊薄石片是就地取材、經濟實用的好方法。實踐證明,采取以上措施,土壤含水量分別比對照提高10—30%。
二、高效集水技術
1.高效集水、貯水技術
包括在需要灌溉的林地上方修建集水場和貯水窖(池)。集水場的面積依降雨量、徑流系數和需水量確定;集水面要采取硬化防滲處理,方法有原土鏟平壓實、灰土夯實、水泥土、混凝土襯砌、鋪設塑料薄膜、瀝青噴涂、高分子化合物防滲等。貯水窖(池)修建在集水場的末端或天然集水面的匯流處,在窖(池)的前面修建集(進)水槽,槽與窖(池)間修建沉沙地池;貯水窯可建成土窯或水泥窯,土窯內壁用石灰或水泥沙漿進行防滲處理;一般貯水窯容積為20——30m3貯水池容積為50——80m3.
2.集水整地技術
該技術適宜在干旱半干旱的黃土丘陵區營建生態經濟林和速生優質用材林時使用,方法是在整地時對預設的集水坡面或栽植后預設的植樹帶集水面進行鏟平、壓實拍光,然后用YJG系列高分子化合物材料、乳化瀝青或中性水泥等防滲材料處理,以便把降雨徑流引入樹木的根系區。該技術可增加降雨的利用率,減少地表的無效蒸發,提高土地的生產力。
三、樹種選擇
樹種選擇是否得當是人工造林成敗的關鍵之一,也是影響節水抗旱造林技術效益能否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適地適樹的原則基礎上,選擇深根性、根系發達、蒸騰量比較小耐旱樹種;在一些條件極差的地方如陡坡、干旱陽坡、山脊、土薄的造林地,開始綠化時可考慮用耐旱的灌木,待造林地環境條件改善后再引入喬木;但在條件較好或采取了集水措施之后,土壤水分得到改善的情況下,也應選擇一些對水分需求相對較高而相對經濟價值也較高的樹種。
四、密度與林分結構的確定
造林密度是林分形成合理空間結構的基礎,也是林木個體生長發育營養空間大小的決定因子。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于水分的原因,造林密度一般情況下就是成林密度,不經過中間的間伐。因此,一般原則是宜稀不宜密。同時選擇對水分有不同要求的樹種進行針闊混交或喬灌混交,可以起到調節株行距、降低稀植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是光照、土壤等得到充分利用的作用。
五、苗木保護與處理
植樹造林,苗木先行,良種壯苗是植苗造林成功的重要保證。首先應選擇一級苗進行造林。同時,維持苗木體內水分平衡,保持苗木的生理活性,是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成功的關鍵。因此在栽植前一定要保護好苗木并對苗木作必要的處理。如在起苗前,要澆透水一次,使待出圃的苗木吸足水份。起苗后要立即栽植,避免長途運輸,運輸時要注意保濕。栽植前必須浸泡,還要進行修根,剪去爛根和過長的根系,針葉苗還應蘸泥漿或使用保水物質。對蒸騰強度較大的一些苗木可以適當摘葉,或者在苗木的葉、干上噴灑一些抗蒸騰劑等。
六、栽植技術
1.截干造林技術。試驗證明,造林后進行截干處理,有利于減少植株的水分、養分消耗,提高造林成活率。應根據特性不同,選擇合理的截干高度,側柏宜切除苗冠的一半;經濟林木,一般按定干高度短截;其它闊葉樹種可從稍高于地面處平茬。
2.雨季造林技術。使用于側柏、松類及營養缽培養的其它苗木造林。
3.栽植時要根據不同樹種的特性,做到深淺要適宜,不窩根,踏實,封好土堆,能澆水的要澆透水。
七、幼樹撫育管理
在栽植作業完成后即進入撫育管理階段,管理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成功的重要環節。采取抗旱造林技術措施使人工造林的密度大幅度降低,林木生長速度大幅度提高,林分的自然整枝、自然稀疏等現象消失,為了培育較高質量的用材林或經濟豐產林,必須對幼樹的樹體進行。對闊葉樹來說,應根據樹冠發育程度適時進行抹芽、除蘗 、修枝,以控制理想的樹體;對針葉樹來說,一般在造林5—6年后要對下層枝條(離地面30cm以下枝條)進行修枝,以除掉光合效率極低的枝條,促進樹體均衡生長。
在剛栽植之后,苗木要經過一個緩苗期,從地下部分生根、地上部分加速生長到成林階段,林木極易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通過撫育管理給林木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是幼林管理的主要任務。幼林撫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松土除草、維修植樹帶和集水面、幼林管理、檢查補植等項內容,在造林的頭3年每年要除草2—3次,以避免雜草對水分的過度消耗和對集水面集水效率的降低,對暴雨損壞的工程及時進行修補,對幼樹的樹體要進行控制,引導其形成理想的樹形,對叢植的樹種要掌握時機及時進行間苗定株。在造林后的第二年春季要檢查成活情況,及時進行補植。
參考文獻:
[1]吳曉虹;潘濤;;如何開展適地適苗造林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8年24期.
[2]弓德維;;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區春季造林成活率的體會[J];山西林業科技;1984年01期.
[3]王之柏;;毛竹實生苗造林及管理技術[J];江西林業科技;1982年01期.
[4]李萍;李業華;;植樹造林方法及程序的掌握[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8年04期.
[5]延安縣代家溝生產隊刺槐造林經驗[J];陜西林業科技;197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