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海
摘 要:荒山水土流失嚴重、氣候惡劣、難以開發利用,不但抑制了當地經濟發展,也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而荒山的自然環境條件惡劣或人為干擾嚴重導致植物難以生存繁衍。因此,荒山植被恢復歷來是生態恢復的重點和難點,我國傳統造林方法有不少缺陷導致現有人工植被存在存活率低、結構簡單、生產力低下、穩定性差等弊端。本文從選擇樹種、造林的密度和配置、造林方法等方面,探討了荒山植樹造林的技術要點。
關鍵詞:荒山荒地;植樹造林;技術要點
荒山水土流失嚴重、氣候惡劣、難以開發利用,不但抑制了當地經濟發展,也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而荒山的自然環境條件惡劣或人為干擾嚴重導致植物難以生存繁衍。因此,荒山植被恢復歷來是生態恢復的重點和難點。因為我國傳統造林方法有不少缺陷導致現有人工植被存在存活率低、結構簡單、生產力低下、穩定性差等弊端。筆者就本文對荒山荒地造林進行詳細探究,重點在植樹造林時,要考慮到當地氣候、土壤等特性,選擇一些適合本地生長的植物,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一、選擇造林樹種
根據該地區的氣候環境、植被的生物學特點,選擇成活率較高的樹種,以免苗木因為水土不服而死亡。選擇苗木時,還要考慮到樹種來源、資金條件等因素,最好選擇本地常見的樹種,科學規劃荒山荒地造林。
二、荒山荒地植樹造林的密度以及苗木配置
為了讓苗木能夠健康生長,要保證每株苗木在生長期間都能吸收到充足的陽光和水分。植樹造林時,還要考慮苗木與苗木之間的密度,太寬不利于實現植樹造林的經濟效益和保持水土;太密則容易造成苗木之間的不良競爭。密度大小根據樹種、苗木的生長年限決定。例如,種植側柏,培育1年的,每株側柏之間的行距是10cm ×20cm;培養2年的,每株側柏的行距是20cm×40cm;培養3年的,每株側柏的行距是30cm×50cm;培養5年的,每株側柏的行距是1.5m×2m。同時,種植側柏時通常都是按照“品”字形的方式進行配置,這樣能夠充分保持水土。此外,為了森林資源的持續發展,最好采用不同樹種混交的方式,按照不規則的塊狀進行種植。
三、整地方式
荒山荒地由于長時間無人管理,雜草叢生,不符合栽種條件,植樹前應該平整土地。為了保持水土,根據荒山的坡度大小和上下位置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盡量不破壞原來的坡土面。
四、造林技術
1.裸根苗木栽植
在起苗的前一天苗圃應灌水,起苗時保證苗木根系的完整,最好用鐵鍬深挖,盡量選擇根系完好、健康的苗木,剔除病苗和弱苗,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然后用濕布覆蓋苗木,減少水分蒸發。
2.容器苗木栽種
首先,起苗時不能用水直接拔苗,而是應該先除掉容器四周的土壤,盡量不要破壞容器內的土體。其次,栽植時,注意栽種的深度,保證培土的深度比容器高出2~4cm,盡量不要將營養袋露在外面,栽種前一定先撕容器的底部。最后,在運輸的過程中,防止土壤散開。
3.栽種要點
首先,將苗木放在框內,然后用濕布覆蓋,減少葉子的蒸騰作用,栽種1株拿1株。栽種時,先將苗木放入洞穴,整理好苗木的根系,使其均勻舒展,不窩根,更不能上翹、外露。同時,苗木栽種的洞穴深度要適宜,保證表層土壤能夠覆蓋苗木根系。分層覆蓋土壤,將最肥沃濕潤的土壤填在苗木系上,夯實,防止空氣進入土壤內,保持根系的濕潤。
五、造林后的撫育管理
若苗木種類、造林密度、整地方式、栽種技術是苗木成活的基礎,造林后的撫育管理則直接關系到樹木是否能夠健康成長,也關系到植樹造林的經濟效益。撫育管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苗木種植以后到苗木成熟期,都需要進行撫育管理。
1.松土除草
為了保證苗木能夠快速成長,苗木栽種后及時對苗木進行松土,清除四周的雜草。特別是在春、夏2季雨水較多的季節,土壤容易板結,出現干裂等現象,需要加以注意。
2.穴面覆蓋
苗木生長初級階段,在夏季高溫季節,可以在苗木穴面上覆蓋1層虛土,并在上面覆蓋枯樹枝、枯樹葉以及雜草,減少水分蒸發,促進苗木生長。
3.苗木澆水
裸苗栽種后的2~3個小時就要澆1次水,提高苗木成活率。此外,如果苗木剛栽種沒幾天就下大雨,一定要在雨后查看苗木是否被沖壓,如果有,立即扶正。
4.扒土扶苗
經過一個冬天,第2年開春天氣轉暖后,將土堆扒開,查看苗木生長情況,有歪倒的情況立即扶正,保證苗木健康生長。
荒山荒地植樹造林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還能發展林業經濟,促進農牧民增收。但是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栽種方法和樹種,同時,結合荒山植樹造林的技術方法,提高植樹造林質量。
參考文獻:
[1] 吳曉虹;潘濤;;如何開展適地適苗造林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8年24期 .
[2] 弓德維;;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區春季造林成活率的體會[J];山西林業科技;1984年01期 .
[3] 王之柏;;毛竹實生苗造林及管理技術[J];江西林業科技;1982年01期 .
[4] 李萍;李業華;;植樹造林方法及程序的掌握[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8年04期.
[5] 延安縣代家溝生產隊刺槐造林經驗[J];陜西林業科技;197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