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倫
摘 要:我國近些年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但是貧富差距依舊較大,部分貧困地區人們生活條件較差。經過多年的發展,水平依舊提升不高。本次研究對A貧困地區竹產業升級做出分析,實現脫貧致富,促進竹產業發展。
關鍵詞:竹產業;結構升級;脫貧研究
巨黃竹本身具有適應力強、再生能力強、生長速度快以及用途較廣方面特征,并且經濟價值較高,種植面積較大。并且大規模種植巨黃竹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環境,凈化空氣,綜合價值較高,實現產業升級能夠改善當地人們生活質量,完善我國產業結構。
一、竹產業結構升級方式
1.保障資金與種苗
為使竹產業升級,實現農民脫貧,當地林業局應當在當地大力發展巨黃竹,保障目標實現,需要從外地將竹苗引入,但是在引入過程中會涉及到成本問題。所以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將巨黃竹發展放在林業重點工程位置,予以大量資金支持,建立專項基金,解決苗費問題,若資金不足需要當地政府予以補貼,保障成本滿足種苗需求。通過無性系巨黃竹種源進行移株造林,提升種苗成活率,保障生長量以及成材率。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如海拔、氣候條件、土壤環境,對這些問題進行詳細分析,選擇適宜巨黃竹生長的環境,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適合的區域進行種植,規劃好巨黃竹發展,將平壩區域、土質肥沃、疏松的河灘地區作為筍用林產業發展地區。
2.多種發展
竹產業升級不能完全依靠一種竹品種,也可以選擇質地優良的斑竹或者楠竹,這兩種竹品種質地堅硬,并且這兩種竹材分布較廣,可以就近采種,就地移植,并且能夠提升成活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成本。斑竹直徑一般在7-8cm,每節長度在40-50cm,這種竹子適合工藝編制,滿足竹制需求,應當引以重視,所以可以作為竹產業結構升級的品種。A縣水竹以及巴山木竹分布較廣,價值較高,可以協同發展。巨黃竹無性種苗一般每顆成本價在20左右,若是運輸到A縣運費在15左右,成本大致在35元一株左右。所以按600株/hm2栽植密度計算,種苗費一般在24800元/hm2。所以a地區可以可以將本地楠竹、斑竹等諸類進行遷移,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成本,為保障在節省成本的模式下完成發展目標,專家建議可以根據當地橡樹林的現狀,營造雜交林。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引進巨黃竹等優良品種試栽,探索出高速生產技術,帶動當地發展巨黃竹,種植在土壤肥沃土質疏松的地區,形成示范點,通過示范效應帶動其他群眾發展竹林,此種引種種苗費在六元每株,投資成本較低。
3.發展科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不斷研究發現,不管是在提高巨黃竹成活率和成材率方面,還是提高竹筍竹材產量品質效益以及其他方面都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所以當地應當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外出學習進行實地考察。對竹種種植技術進行全面普查學習先進育苗技術,再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巨黃竹種植以及雜交林培育。竹林一般在種植四年后才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回收成本,在7-8年才能夠完全生長為成熟林,竹材收入能夠達到1.5萬-2.5萬元/hm2。所以單靠竹材創收,產值終究有限,只有實現綜合開發,通過生產方式增值,才能夠實現既定目標。
二、脫貧策略
1.政府支持巨黃竹發展
在發展竹產業過程中,政府應當積極配合,予以鼓勵,一般農民在知識層面較為匱乏,對于種植巨黃竹沒有思路,所以政府應當積極引進生產技術,并聘請專門的技術人員前來講座,讓農民將種植經驗吸收,應用到種植當中,并告知農民如何使用新技術能夠達到較好的種植效果,對農民進行現場指導,提升農民種植素質與技能,這也是保障實現最終種植目標的基礎。
2.保障生產責任
A地區政府在指導農民引進巨黃竹時,需要保障每一位農民的生產安全,鼓勵農民生產巨黃竹過程中,體會農民心理,若是有農民種植一段時間后,突然不想種植,那么政府應當將竹林接手,并予以農民一定的補貼,根據相關資料顯示A地區中已經實現每戶農民能夠得到50-100元的現金補助,這種情況下能夠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政府還需要做好產業合作機制,使農民種植的竹子最終能夠銷售出去,帶來經濟效益,定期組織培訓會議,對農民不懂的問題進行解答,實現更好的種植與生產,最終帶動經濟進步。
3.招商引資,發展旅游
政府在當地實現全面種植后,竹子生長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在此時間內,當地政府可以進行招商引資,發展當地旅游業,可以建立一些娛樂山莊之類的項目,將當地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并加速產業轉型,建立巨黃竹產業園,并由點及面發展,將產業園迅速擴大。通過廣告等方式,提升當地竹林旅游影響力,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并且技術水平也應當跟隨時代發展步伐,努力改進,實現巨黃竹二次生產,可以將其加工成各種工藝品以及保健品等,提升經濟價值。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政府應當向上申請,建立自然保護區,使產業影響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4.注重創新性
A地區生產竹產業只能單方面發展經濟,不能實現循環發展。所以應當增加創新力度,比如將竹產業與當地文化結合在一起,或者將竹產業向金融界靠攏,引進信貸產業,建立竹產業基金會,使竹產業發展更加系統。人們生活也會隨著產業不斷轉型升級而不斷提升,實現創收,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構建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汪莉君,程佳姮,王進杰,楊軍.竹產業精準扶貧的實踐與探討——以江西婺源縣嶺西村為例[J].世界竹藤通訊,2018,16(01):55-59.
[2]王波,馬錫煜.實現“互聯網+傳統產業”戰略發展的思考——以河源和平腐竹產業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8(01):327-328.
[3]江敬艷,林文斌,彭峰,魏興谷,林丹,陳莉莉,童長福.構建新時代竹產業發展平臺——2017國際(永安)竹具博覽會綜述[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11):66-71.
[4]翁建蘭.發展瑤鄉竹產業,建設生態新格局——淺談來賓市金秀縣忠良鄉竹產業發展策略[J].農技服務,2017,34(04):151.
[5]王海霞.江西竹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基于江西5個毛竹之鄉的調查分析[J].世界竹藤通訊,2016,14(0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