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升《文史雜志》辦刊質量,增強《文史雜志》學術影響力和文化傳播力,《文史雜志》延請省內有影響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刊物負責人,于2017年12月11日在成都召開年終評審工作會。參加會議的有: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參事室主任、《文史雜志》編委會主任蔡競,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長、《文史雜志》編委會主任何天谷,四川省美協主席阿鴿,《讀城》雜志社總編輯韓毅,《現代藝術》雜志社總編輯蒲秀政,西聯傳媒董事長陳宏,西聯傳媒總經理陳田立,以及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其他領導錢聲廣、王順洋、徐萬華,《文史雜志》部分編委和編輯部、文史處工作人員。會議由蔡競主持。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文史雜志》承載了三十多年來的文化積累,是底蘊深厚的文史學術刊物,擁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多個經典欄目內容厚實、學術嚴謹,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深受讀者歡迎。其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特別是推介巴蜀文化精粹和四川歷史名人方面貢獻卓著,應當堅持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
與會嘉賓同時提出,步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辦刊方向,力求新的突破,實現新的發展。
一要找準定位。韓毅指出,文史類刊物應當專注挖掘和耕耘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和知識產權。在定位布局之初,要準確把握刊物策劃的專業性和關鍵點;定位一旦確定,應予以堅持,不能輕易變動。蒲秀政認為,《文史雜志》的定位首先是社科類,是學術期刊,應當純粹、單純,體現其專業性和學術性;要與時政類、時尚類期刊有所區別。
二要開闊視野。阿鴿和陳田立建議《文史雜志》眼界可以放得更開些,適當增加人物方面的專訪,除川籍的文史學者、藝術家外,非川籍、乃至海外學者亦可訪談。陳宏認為,《文史雜志》應當勇于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承擔責任,將黨的十九大強調的文化自信落實在行動上。作為省政府文史研究館辦的雙效期刊,《文史雜志》承載著瑰麗多彩的四川文化,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將受到廣泛的歡迎。
三要促進新媒體融合。蒲秀政認為,當前紙媒式微是不爭的事實,數字化手段是必然要求。紙本閱讀應當與網絡閱讀、手機閱讀對接起來,以擴大影響力。陳宏提出,可以開通電子雜志官微網,將每一篇文章在線上生成二維碼,實現線上線下互動。
四要改進雜志裝幀設計。蒲秀政提出,雙色套印的內頁對編輯處理是一個制約,應當回到純黑白版面。陳宏認為,應在肯定傳統優秀欄目的前提下,努力適應現代傳播的需要,圍繞版式、紙張、圖片等幾個方面予以重點優化。
蔡競對各位與會嘉賓的意見、建議進行總結,提出了“堅持本真,適度創新”的辦刊發展思路,要求從文史性、學術性、存史性三方面堅持初心,探索適應當前期刊閱讀大環境的創新路徑:一是廣開門路,開門辦刊,在現有學術顧問基礎上,組建專家委員會,建立高素質的專家團隊。編委會則由行政領導和工作人員構成,與專家委員會嚴格分野。二是拓寬視野、開放辦刊,向川籍在外以及外地在川的文化名家廣泛約稿。三是適當增加印張,新設刊載舊體詩詞歌賦的欄目,以豐富刊物文化內涵。四是在版式設計上,回到本真,按照學術期刊通常做法使用單色,優化美術設計。五是引入新媒體,開發電子版,給讀者帶來快速閱讀的體驗。蔡競特別感謝各位嘉賓對《文史雜志》的關心厚愛,并熱情邀請他們擔任《文史雜志》專家委員會委員。
何天谷亦在總結性發言中,著重強調了對辦刊力量的充實和編輯質量的提升以及優化設計流程、美化版式風格等方面的改進內容,并就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消化吸取可行性建議提出了要求。 (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