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連海,柯柏林,邢 罡,林海亮,付昌鴻
(北京市地熱研究院,北京102218)
京西隆起地區因處于基巖飲用水的補給區,一般認為地熱增溫率低,難以形成較高溫度的熱水,有一定的勘查風險。隨著這一地區地熱資源勘查鉆井的深入,逐步揭示了該區部分地區的地熱地質特征。
北京大學醫學部距離黃莊-高麗營斷裂較近,位于其西側。由于周邊地熱井距離較遠,該區地熱地質條件的研究有待加強。本次勘查成功,豐富了該區的地熱地質和基礎地質資料,為該區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積累了重要數據。
研究區位于燕山臺褶帶(Ⅰ)西山迭坳褶(Ⅲ)門頭溝迭陷褶(Ⅳ)的東部邊緣,屬京西隆起構造單元。該區有兩條重要的斷裂,即黃莊-高麗營斷裂和八寶山斷裂。
勘查區為平原區,處于八寶山斷裂和黃莊-高麗營斷裂之間,垂向地層組合為:第四系、侏羅系、石炭-二疊系及薊縣系。在八寶山斷裂西側,垂向地層組合為:第四系、侏羅系、石炭-二疊系、奧陶系、寒武系、青白口系及薊縣系,層系較為齊全。在黃莊-高麗營斷裂東側,垂向地層組合為: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白堊系、侏羅系、石炭-二疊系、奧陶系。值得說明的是,本區侏羅系巖性是以白云巖為主的地層,稱為洼里礫巖(Wa),在地質圖上單列出來,沒有劃分時代。柯柏林(2005)將其定性為山麓快速堆積的產物,劃歸侏羅系髫髻山組下部。該層在八寶山斷裂和黃莊-高麗營斷裂之間淺埋于第四系松散層之下,在八寶山斷裂西側沒發現其蹤跡,在黃莊-高麗營斷裂東側則埋藏于侏羅系髫髻山組火山巖之下。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如第四系下伏該礫巖,則可以認為其處于八寶山斷裂和黃莊-高麗斷裂之間。
黃莊-高麗營斷裂是北京地區非常重要的一條斷裂。該斷裂自勘查區東南側穿過,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可達70°~80°,切割深度大,斷開新生界之前的地層;最大斷距可達1000m以上,是較好的導熱導水通道。它控制了新生界新近系和古近系的沉積范圍,傳統上認為在其西側沒有新近系和古近系沉積。
八寶山斷裂是工區附近另一條重要斷裂,位于黃莊-高麗營斷裂西側。有關資料顯示,其南段薊縣系上覆于石炭—二疊系之上,具有明顯的逆掩特征,因此傳統上認為是一條逆掩斷裂。
(1)地層
通過本次勘查工作,取得了兩眼地熱井的地層資料,現描述如下:
第四系(Q):巖性為粘性土、砂礫石、卵石,視厚度85~178m。與下伏新近系或侏羅系不整合接觸。
新近系(N):巖性為青灰色含礫泥巖,只在F1斷裂東側的京海2(灌)井揭露,底界埋深313m,視厚度135m。與下伏侏羅系不整合接觸。
侏羅系髫髻山組(Jt):上部巖性主要為白云巖、巖屑砂巖、石英砂巖,除沒有發現安山巖成分外,具有比較典型的礫巖特征。下部頁巖含量逐漸增加,由白云巖夾頁巖逐步過渡到以頁巖為主夾白云巖,在巖礦鑒定中還出現了長石雜砂巖。考慮到長石雜砂巖也是搬運距離較近的沉積作用形成的,暫時將下部這套地層與上部白云巖礫巖合并,劃歸侏羅系髫髻山組。該套地層與典型的侏羅系火山巖沉積是有區別的。底界埋深2285~2466m,視厚度1972~2381m。與下伏石炭—二疊系不整合接觸。
石炭-二疊系(C-P):上部巖性主要為白色淺灰綠色石英砂巖,夾灰色灰紫色粉砂巖;下部巖性主要為黑色碳質頁巖、碳質巖、灰色砂巖、板巖、紅柱石角巖。底界埋深2556~2740m,視厚度90~455m。與下伏薊縣系霧迷山組為斷層接觸關系,其底界面就是八寶山斷裂。
薊縣系霧迷山組(Jxw):主要巖性為白色大理巖化白云巖夾灰色白云巖。鉆探揭露深度3358~3400m,視厚度618.66~844.88m,京海2(灌)井在3092~3118m穿插深灰色閃長玢巖。兩井該套地層均有明顯的大理巖化變質現象,表明曾經受到熱的影響,局部穿插閃長玢巖。
依據兩眼地熱井和研究區已經完成的地熱井地層資料,做出研究區的D—D′連井地質剖面圖(圖1)。由于該區處于平原區,高程在48m左右,變化較小(小于5m)。因此做剖面時未考慮地形影響,以自然地坪為0。

圖1 D—D′連井地質剖面圖Fig.1 D-D′geological cross section
(2)斷裂
八寶山斷裂:在本區逆掩推覆特征不明顯。京熱188井缺失了奧陶系和寒武系、青白口系部分地層,而京海1井則缺失了從奧陶系至青白口系的全部地層(圖1),地層缺失較多,顯示為正斷層特征。這可能是該斷裂形成以后,在黃莊-高麗營斷裂活動時期又發生了正性下掉,逆掩推覆特征被掩蓋造成的。
黃莊-高麗營斷裂:從地層資料分析,沒有發現白堊系,推斷本次勘查沒有鉆遇該斷裂的主斷裂。
F1斷裂:本次勘查結果顯示,在勘查區兩眼地熱井之間還存在一條斷裂,該斷裂位于黃莊-高麗營斷裂西側,傾向南東,是南東盤下降的正斷層,應該是黃莊-高麗營斷裂的次級斷裂,命名為F1斷裂。理由如下:①勘查區兩眼地熱井井距離約500m,新生界厚度相差228m,發生了突變,而且位于東側的京海2(灌)井還有新近系沉積。按地層沉積規律推斷,應該有一條傾向南東的斷裂,其南東盤在下降過程中沉積了新近系。②由于鉆穿該斷裂的地熱井垂向地層組合與黃莊-高麗營斷裂東側揭露地層明顯不同,且新近系厚度較薄,位置也與物探資料推斷的黃莊-高麗營斷裂有較大差異,不應該是黃莊-高麗營斷裂的主斷裂。③按其東側有新近系沉積且厚度不大推斷,該斷裂與黃莊-高麗營斷裂是有關系的,應該是在黃莊-高麗營主斷裂活動后期才開始活動,且斷距較小。因此定義為次級斷裂,這也與黃莊-高麗營斷裂為多期次活動的認識是一致的。
依據以上論述,我們修編了研究區的基巖地質構造圖(圖2),用以說明對研究區在地質方面的新認識。

圖2 基巖地質構造圖Fig.2 geological and structural map of bed rocks
(1)地熱增溫率
2眼地熱井均進行了物探測井,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該區好的熱儲蓋層為第四系和石炭—二疊系,地熱增溫率在1.83℃/100m~2.86℃/100m,侏羅系下部地層由于頁巖含量高,地熱增溫率達到1.61℃/100m~1.82℃/100m,也有一定的隔熱保溫作用。而侏羅系上部由于巖性為富含地下水的白云巖,增溫率為0.81℃/100m~1.08℃/100m,隔熱保溫效果較弱。
從區域上看,昆明湖-海淀背斜東端仰起,有利于熱能的匯集,在相同深度向東溫度逐漸升高;越過八寶山斷裂,受白云巖礫巖富水的影響,地層溫度迅速降低;越過黃莊-高麗營斷裂,由于蓋層條件較好,地層溫度又快速升高(柯柏林,2009)。本區井底溫度63℃左右,在這個模型中處于溫度較低部位。

表1 京海1、京海2(灌)井井溫數據表Tab.1 the well temperature data table of JH1 and JH2
(2)出水溫度和出水量
由表1可以看出,該區2眼地熱井的出水量1229.82~1889.83m3/d,出水量較大。出水溫度51℃~52℃,能滿足一定的能源需求,有較好的利用價值。
京海1和京海2(灌)井水質分析結果顯示,礦化度426~456mg/L,為淡水;pH值7.37~7.90,總硬度210~16mg/L,鈣鎂離子含量4.2~4.32mmol/L,屬于弱堿性、微硬水。
綠色需要空間的分布,也需要時間的積累。生態恢復是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個早晨就能建立起生態系統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剛剛啟動的時候,擺在第一位的是要通過種樹防風固沙,楊樹便成了首選樹種,其他任何樹種都沒有它生長快。
氟含量為5.86~6.05mg/L,可命名為氟型淡溫泉水。
該區地熱水的水化學類型普遍為重碳酸鈣鎂型水,礦化度較低。反映地下熱水循環速度較快,徑流途徑不長,淋濾溶解作用較弱。
綜上所述,該區具有較好的地熱地質條件,新生界和石炭—二疊系是較好的熱儲蓋層,侏羅系下部頁巖發育段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熱保溫作用,出水溫度一般大于50℃。薊縣系熱儲層埋深適中,富水性較好,出水量大于1000m3/d;出水溫度和出水量均較為理想,有較好的利用前景,可以作為小范圍供暖的熱源,也可用于洗浴,以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
通過本次地熱勘查,基本查明了本區的垂向地層結構、熱儲蓋層、熱儲層、地熱增溫率、熱儲構造、出水溫度和出水量等地熱地質條件,同時確認了在其主斷裂西側還存在一條次級斷裂,豐富了本區的基礎地質資料和地熱地質資料。
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應看到,該區侏羅系髫髻山組巖性較為復雜,本次勘查巖礦鑒定為灰綠色灰色頁巖和長石雜砂巖,其間還穿插有白云巖,和北京地區已經明確劃分的各時代地層均有差異。將其劃歸髫髻山組,擴展了復成分礫巖的范圍。這樣劃分正確與否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來驗證。
另外,雖然查明了F1斷裂的性質和傾向,但因為工作量的限制,其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有待加強。需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強對該斷裂的研究,確定準確的展布方向和延伸范圍,明確其在構造演化過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