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瀟
(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北京 100010)
我國在濕地資源保護方面形成了多層級、多形式的濕地保護區域,主要包括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省級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濕地保護小區是指為了加強濕地資源保護,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完善和健康,充分發揮濕地的綜合效益而建立的特殊保護管理功能的小型濕地保護區域。濕地保護小區面積雖小,但同樣需執行嚴格的資源保護制度,劃定保護紅線,在紅線范圍內嚴格管控,達到有效保護濕地內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敏感地帶的目的(莊艷,2017)。
本文以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伊遜河流域濕地保護小區為對象。該濕地保護小區通過開展濕地保護和生態恢復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可有效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地區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狀況、提升京津地區周邊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有重要意義。
研究區位于河北圍場縣伊遜河河岸兩側的山間溝谷地帶,兩側為低山丘陵,總面積約579.89 hm2。該濕地保護小區屬大陸性半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480 mm,年平均氣溫5.3℃,年降水量480 mm,濕地類型包括河流濕地和沼澤濕地兩個類型。濕地保護小區內自然生境良好,基本維持了原生態。部分區域由于亂砍濫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帶來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域縮小等生態問題。
正確處理濕地保護小區資源保護與綜合治理的關系,在保護恢復過程中應注意優先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對因不合理利用而導致生態功能退化的區域,采取以自然植被恢復為主,人工輔助為輔的措施進行恢復。
在濕地保護小區保護恢復過程中,應積極吸收國際濕地保護、恢復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充分考慮技術的成熟性、可行性和可靠性,保證技術的適宜性。因此,在選擇工程措施的過程中應注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保證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成效。
充分考慮濕地保護小區目前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按照濕地生態環境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確定詳細的技術方案,尤其對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需反復論證,以達到預期目標。
濕地保護小區周邊分布多個村莊和居民點,協調多方利益是工程實施之初的重要工作之一。工程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相關單位和個人的權益,建立共管共建的管理機制,保證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要使廣大民眾及時認識到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自覺加入到濕地保護的隊伍中。
3.1.1確界立標 為明確各濕地保護小區范圍,強化邊界,限制人為活動干擾,加強濕地保護小區生態環境的管護力度,需設置必要的界碑、界樁、標牌和圍欄。
(1)界碑。在濕地保護小區主要出入口、區界和小區內主要道路相交處需設置界碑。各濕地保護小區界碑規格應盡量統一,碑體材質應堅固環保,碑面上注明濕地保護小區名稱、位置、界限、面積、批準機關及時間等重要信息。
(2)界樁。在濕地保護小區邊界和各功能分區之間的區界需設立界樁。界樁直徑應不小于15 cm,長度應不于160 cm。人為活動較少的地段,界樁設置間距以800~1 000 m為宜,在人為活動較多地段則需縮短間距,以200~300 m為宜。界樁設置時注意清理周邊雜草,以便于辨識和巡視。
(3)標牌。濕地保護小區的一般出入口、濕地內居民點和重要節點等人為活動較多的地方需設置標牌,注明規章制度要求和限制行為的注意事項等信息,起到指示和警示作用。為了兼顧集約建設的要求,標牌可與圍欄、木棧道等設施相結合。
(4)圍欄。濕地保護小區部分地段臨近居民點,村民放牧、農耕種植等人為活動頻繁,對濕地資源造成一定的影響。需通過建設圍欄對此類地段進行有效保護,減少人為因素對濕地的破壞。圍欄可采用生物圍欄與機械圍欄相結合的形式。其中,生物圍欄宜選擇生長高度2.0 m以上的綠籬為宜,可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機械圍欄則包括金屬優質圍欄和簡易圍欄等不同形式(圖1)。
3.1.2管理站點 在有條件的濕地保護小區需建設管理站點,滿足濕地保護小區生態管護、科研監測和科普宣教等工作需要。管理站點選址應本著就近原則,充分利用周邊基礎設施,盡量選擇在周邊村鎮或濕地保護小區內部,同時應綜合考慮濕地科研中心、宣教中心等建筑工程統一布局。管理站點建筑包括主體功能空間和輔助功能空間兩部分,并應配備辦公設備、生活設備、管護交通工具、無線通訊工具、巡護防火設備等必要的管護設備。
3.1.3巡護路 為提高濕地保護小區的管理效率和巡護速度,需對濕地保護小區內的巡護路統一進行規劃布局。根據對現狀重點保護對象、區內交通情況以及居民點分布的分析,可將巡護路分為重點巡護路和一般巡護路,并分別進行規劃設計。盡可能利用原有道路進行巡護路的改造升級,可節省投資,新建巡護路建議采用砂石路面,路基厚度不宜小于30 cm,最大縱坡不宜大于12%,平曲線半徑不宜小于6 m。

圖1 簡易圍欄Fig.1 Simple fencing

圖2 拋石堤岸Fig.2 Riprap embankment
3.1.4防火瞭望塔 為便于及時發現火情,最大限度避免林火造成的損失,應在濕地保護小區地勢較高、視野開闊的地方建設防火瞭望塔。防火瞭望塔塔高根據濕地保護小區紅線范圍和瞭望視野而定,塔頂端應設置瞭望平臺和觀測室,并配備高倍望遠鏡、通信設施、防火設備等。
3.2.1退耕還濕 濕地保護小區部分河灘地被私自開發成農用地,農耕化肥和農藥殘留進入水中污染水體。為了確保濕地生態結構的完整性,對此類土地需盡快實行退耕還濕,為濕地動植物恢復濕地環境。退耕后的土地通過人工輔助自然植被恢復的手段,栽植苔草、金蓮花、蘆葦等濕地植物。
3.2.2污染物及垃圾清理 濕地保護小區周邊居民點較多,居民私搭亂建牲畜圍欄、堆砌柴火、生活垃圾堆放等破壞濕地周邊生態環境的現象嚴重。通過垃圾清理、拆除違建、人工植被恢復等手段恢復濕地生境,并通過必要的政策保障,減少人為活動干擾。

圖3 灌木沉床堤岸Fig.3 Shrubs mattress embankment
3.3.1植被恢復工程 濕地保護小區內部分灘涂、沼澤和灌叢受到農耕、放牧等人為活動的影響,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需采用人工輔助自然恢復的手段實現植被自然恢復。自然恢復主要是通過圍欄圍封實行封育,禁止放牧和減少人為干擾,靠自然力量使植被完成重建過程。但自然恢復需要的周期較長,可人工輔助種植當地草本植物羊茅、冰草和灌叢植物河柳林、黃柳,加速植被恢復進程。同時,結合工程措施開展對植被恢復的后期管理、監測和評價服務,加強濕地恢復的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公眾生態意識,提升植被恢復工程的效果。
3.3.2河流恢復工程 結合緩坡水塘、植被恢復等工程,在河流沖刷較嚴重的地段進行自然堤岸護堤的建設。堤岸建設主要有拋石堤岸和灌木沉床堤岸兩種形式(圖2、圖3)。其中,拋石堤岸主要選取當地石材,石材塊徑400 ~ 800 mm,坡度宜小于 1∶2,利于堤岸的穩固,石材從河道護腳到岸坡逐層拋填,間隙內用碎石填充。拋石堤岸和自然駁岸交界處設置石籠擋墻,石籠擋墻采用Φ5號鋼筋,間距2.5 cm,內填充粒徑30~50 mm礫石,進一步加強堤岸的穩定性,此種做法適用于沖刷較嚴重的地段。灌木沉床堤岸則選取河柳活切條和枝條,沿坡度方向平鋪在堤岸上形成沉床,上用土壤或塊石進行固定,此種做法對原有生態系統干擾較小,適用于沖刷不嚴重地段。同時,在堤岸兩側通過合理種植打造水生和陸生植物群落,一方面加固堤岸的穩定性,另一方面通過“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陸生植物”的種植模式,弱化水陸交界而強化視覺的連續性(郭米山,2016)。
3.3.3鳥類棲息地恢復工程 鳥類是濕地野生動物中最具代表性的類群。目前濕地保護小區內鳥類棲息地大多數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需盡快恢復鳥類棲息地,保證在生態安全格局的前提下恢復生物多樣性。對河漫灘進行植被恢復,人工補植蘆葦、香蒲、河柳等耐水濕植物和苔草等草本植物;在不妨礙河道安全的前提下,在河道較寬地段設置鳥類生境島,通過改變河流局部斷面的形式,創造多樣的河流生境,為各種動植物提供不同的生境空間。生境島四面環水,采用自然土質堤岸,通過營造高低起伏的地形、構建曲折的生境島嶼岸線和深淺洼地、在水中增加鳥類停留樹樁、補植招鳥引鳥的漿果類植物,設置人工鳥巢設施等工程手段,加快鳥類棲息地恢復。生境島除管理人員外,限制其他人員登島,管理人員定期進行清淤和土壤育肥等工作。

圖4 梯級抬水Fig.4 Water rising by cascading
3.4.1緩坡水塘 緩坡水塘主要建設在較為低洼的地區,且周圍無大面積喬木林。緩坡水塘為半永久性集中水域,依地形適度開挖濕地池底,水塘深度約1.0~1.5 m,采用拋石生態堤岸,剛開挖階段適當人工補水,使水塘內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處于水淹狀態,后續階段主要通過自然降雨和濕地自然生態系統維持一定水位,必要時再輔以人工手段,保證相對完整大片的濕地面積。在緩坡水塘內可植入木樁、人工招鳥巢箱等,為水禽提供生存空間,緩坡水塘周邊通過設置起伏的地形,種植濕地植物,營造水邊豐富的生境,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建設初期可在水域內投放食物,吸引濕地鳥類覓食。緩坡水塘是增加圍場濕地面積的手段之一,經過長期的演替過程,可形成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有效促進圍場濕地保護小區生態系統的更新。
3.4.2梯級抬水 濕地保護小區內伊遜河主河道呈狹長分布,濕地蓄水面積較小,可在一定地段設置梯級抬水工程,擴大濕地面積。梯級抬水可采用自然環保的石籠擋墻形式。石籠擋墻具有抗沖刷能力強、自透水性、整體性強、施工簡單且造價低廉的特點,且易于生物交換。石籠擋墻寬20~25 cm,高50~80 cm,露出地面10 cm,籠體材質為Φ12號鋼筋,間距50 cm,內部填充干砌碎石,碎石塊徑為10~12 cm(圖4)。
3.4.3圍堰蓄水 圍堰蓄水是另一種增加濕地蓄水面積的工程做法。根據圍場保護小區內河流水流速度、水深、河床滲水性等指標,得出保護小區內蓄水圍堰宜選用的土袋圍堰類型,土袋圍堰具有既能抗水流沖刷,又不妨礙堤岸兩側的物質能量交換的特點。蓄水圍堰頂寬2~2.5 m,圍堰頂高出水位線至少0.5 m,圍堰迎水面坡度宜控制在1∶1~1∶1.5之間,背水面坡度宜控制在1∶1左右,土袋上下層和內外層應相互錯縫,保證密實平整,提高穩固性,土袋中應裝不滲水的黏性土,裝土量為土袋容量的1/2~2/3,袋口應縫合緊密。工程建設之前還應將圍堰范圍內的雜物、石塊和樹根等清除干凈。
圍場伊遜河流域濕地保護小區的建設,通過合理的工程措施和手段,可有效加強區域內濕地資源的保護,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充分發揮濕地的綜合效益,加快完善圍場縣濕地生態系統網絡,為圍場生態環境的建設貢獻力量,也為京津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