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麗君,肖飛云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一總隊,湖南 長沙 410000)
良田區位于千里山—荷花坪—騎田嶺多金屬成礦帶的中段,五蓋山加里東隆起帶和印支凹陷帶的過渡交接部位,區內地層巖性有利,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頻繁,蝕變礦化面積廣,多元素化探異常值高,濃集中心明顯,具備尋找與巖漿熱液活動有關的接觸交代型鉛鋅多金屬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見圖1)。

圖1 區域地質略圖
區內地層出露泥盆系上統佘田橋組、錫礦山組;石炭系下統孟公坳組、石磴子組、測水組、梓門橋組和中上統壺天群。主要為碳酸鹽性地層,為尋找接觸交代型鎢鉛鋅多金屬礦床提供了條件[1]。
礦區區位于五蓋山倒轉背斜西翼,整體為一北北東向單斜構造,次一級褶曲和斷裂構造發育。
褶曲:區內地層主要傾向95°~130°,傾角20°~75°,局部傾向北西西,因之組成對稱平緩小褶曲。
斷裂: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有北北東向、南東東向、北東組斷裂。
北北東組:斷層走向北北東,傾向南東,傾角50°~70°,多與巖層走向相近,屬張扭性斷層。斷裂破碎帶發育,局部為巖脈填充,破碎帶及旁側見硅化、矽卡巖化、鐵錳碳酸鹽化等蝕變,并伴有銅、鉛、鋅、鎢、錫礦化。往北與荷花坪礦區含礦構造F104、F106、F108相連,是區內重要的導巖、導礦和容礦構造。
此類斷裂有F1、F2、F3、F4、F9等,其中以F3、F9為代表,見有破碎帶,并有礦化。F9:走向北北東,傾向南東,傾角50°左右,局部變陡,規模較大,分布于工作區橋頭村以北地段,工作區內可見延伸長大于2500m,屬壓扭性質。斷層破碎帶寬約20m,地表見多處銅、鉛、鋅等礦化[2]。
南東東組:走向南東東,傾向南,傾角65°~75°,屬張性斷裂,斷裂破碎帶發育有含礦石英細脈,但礦化相對較弱,為區內容礦構造之一。
北東組:走向北東,傾向南東或北西,傾角60°~80°,屬壓扭性斷裂,斷裂破碎帶見石英脈填充[3]。
工作區內地表見花崗斑巖小巖體5處,主要分布于工作區南西角茶山板及F110東段,呈小巖株、巖豆狀產出,大小0.001km2~0.01km2。

圖2 良田礦區物探異常圖(1:2.5萬)
11/ZK1孔深部見隱伏花崗巖體,其接觸帶有矽卡巖礦化,ZK1601孔深部516.50m見矽卡巖,其深部亦可能存在隱伏花崗巖體。隱伏花崗巖體蝕變強,其接觸帶矽卡巖中有W、MO、Bi等礦化,故認為隱伏花崗巖體,可能是本區成礦的母巖。
礦區內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矽卡巖化、黃鐵礦化和大理巖化等。
硅化:礦區范圍內均有分布,在構造發育處,硅化尤為強烈。
矽卡巖化:在ZK1601孔見到四層矽卡巖,為透輝石矽卡巖,產于0m標高以下,最厚大于15m。
黃鐵礦化:主要沿裂隙、石英脈邊緣呈浸染狀、小團塊狀分布于巖石中。
大理巖化:主要分布于巖體接觸帶的碳酸巖中,發生重結晶現象的同時伴隨著褪色化。
本區1/2.5萬磁測資料,在騎田嶺巖基東北邊緣外帶,由橋頭至鄧家塘之間,出現一個區域性的低緩正磁異常,范圍約20km2,強度為100γ~150γ,其北側相應伴有50γ的負異常(見圖2)。
據航磁資料,騎田嶺花崗巖具有中等磁性,故推測該低緩區域磁異常為隱伏花崗巖體所引起,在正磁異常的北側及負50γ等值線以南約30km2范圍內,地表分布有二十余處小巖體,表明區內巖漿活動頻繁。
而在橋頭處出現的局部正磁異常,則反映了深部巖體的窿起分支。
11/CK1孔在800m以下已揭露到其窿起部位;在上宇至橋頭之間,由于負50γ等值線產生明顯向北彎曲的畸變,故推測亦屬隱伏巖體窿起所致。
據以往化探次生暈資料,在項目工作區橋頭礦段存在Pb、Zn、W、Cu、Sn、Mo、Bi、As、Ag等多元素組合異常,以Pb、Zn、Cu、Ag為主,主要沿F9斷層帶分布,呈南北走向,長大于5000m,異常中心明顯,峰值高,各元素的最高值分別為:Pb>1000×10-6ppm、W>300×10-6ppm、Cu=300×10-6ppm、Zn>1000×10-6ppm。
礦化主要有石英脈型、矽卡巖型、斷裂破碎帶型。
地表僅發現礦化,Pb、Zn礦主要在錫礦山組第二層(D3x2)泥質灰巖中,在孟公坳第一層也有所反映。呈細脈狀產出,含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白鎢礦。
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其礦化范圍,北起上宇,南至看牛坪,西竹園里,東至京珠高速良田服務區,其長約2.5公里,寬約1公里。
這些含礦石英脈,脈厚數毫米至數厘米,脈長數米或更短,稀疏分布且不連續,即使個別密集處,一米內有5~6條細脈,但也無工業意義。
細脈可以歸納為兩組。一組走向80°,傾向170°或350°,傾角36°~68°;另一組走向120°~140°,傾向NE或SW,傾角45°~76°;兩組小脈呈角度相交,其夾角30°~60°。
通過鉆孔的深部驗證,證實含鉛、鋅、鎢石英脈不但在地表存在,而且在深部錫礦山第二層和孟公坳第一層內仍然發育。
特別是ZK001、ZK002、ZK801、ZK802孔內,含礦石英脈很發育,反映的范圍與地表出露的范圍吻合。含礦情況除Pb、Zn、Ag、Cu、Wo3外,還有Mo、Bi。石英脈的厚度一般不大,與地表近似,在鉆孔內由于產狀陡,局部假厚度可達2米以上。
鋅以鐵閃鋅礦呈團塊狀或浸染狀產于石英中,方鉛礦、黃鐵礦與閃鋅礦共生。

圖3 良田礦區矽卡巖型礦體控制分布圖
Ⅰ礦體:賦存在F9斷層破碎帶中,由ZK001、ZK002、ZK802、ZK801、12/CK1控制。礦體呈板狀或似層狀產出,產狀與F9斷裂的產狀基本一致,礦體傾向110°左右,傾角50°~71°,礦體走向長400m,傾向長250m,賦存標高130m~-218m。
礦體厚度0.77m~2.75m,平均厚度1.26米,礦體平均品位Pb 1.274%、Zn 1.96%、Ag 67g/t、WO30.186%、Mo0.027、Bi 0.224%,單樣最高品位Pb1.735%、Zn 3.60%、Ag 139g/t,礦體品位變化系數Pb 73%、Zn 80%。
Ⅱ礦體:賦存在F9派生的F9-1破碎帶中,由8/ZK801、12/CK1控制。礦體呈板狀或似層狀產出,與F9-1斷裂的產狀基本一致。礦體傾向110°左右,傾角50°,礦體走向長100m,傾向長100m,賦存標高26m~-176m。
礦體厚度1.79m~1.12m,平均厚度1.46m。礦體平均品 位Pb0.616%、Zn1.374%、Ag21g/t、WO30.171%、Bi 0.508%。單樣最高品位Pb0.72%、Zn1.14%,礦體品位變化系數Pb49%、Zn18%Ag35.37g/t、WO30.15%、Bi 0.44%。
礦區位于南嶺東西向成礦帶中段北緣與耒(陽)-臨(武)南北向成礦帶南端交匯部位的坪(黃沙坪)-寶(寶山)礦田東部,有炎陵-郴州-蘭山北東向基底深大斷裂通過本區。
巖漿活動為元素富集成礦提供物質來源和動力,深大斷裂為成礦元素的運移提供通道。
斷裂構造是本區礦床的主要構造控制因素,它既是礦液運移的通道和活動場所,也是礦體賦存空間,并控制著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及空間位置。因此,斷裂構造是本區成礦的主導條件。
礦區內礦體呈板狀或似層狀賦存于北北東組F9破碎帶中。硅化、黃鐵礦化、大理巖化等圍巖蝕變是本礦區礦化富集指示。
本區的位于騎田嶺巖體北東角,地表出露有花崗斑巖群,深部(11/ZK1)有隱伏花崗巖體,巖體中Li、Be、Rb、Cs、Nb、Sn、W、F、As、Sb、Pb、Zn、Cu等元素為克拉克值的數倍乃至數十倍,一方面提供了成礦物質來源,另一方面為成礦提供了熱動力,便于成礦物質遷移、交代及充填等。因此,巖漿巖是本區成礦的先決條件。
通過分析區內現有資料,礦區是以鉛鋅鎢銀鉍為主、并伴生有銅鉬的多金屬礦床,深部鋅鎢鉬鉍礦品位有變富趨勢。根據礦物組合特征,初步認為本區礦床屬于巖漿熱液充填交代型礦床。
根據礦區地質特征,找礦標志有如下幾點:
(1)根據本礦區賦存特征表明,在礦體的上下盤均有含礦石英脈分布的特點,故含礦石英脈的出現可作為直接的找礦標志。
(2)礦區內圍巖蝕變類型主要有硅化、矽卡巖化、黃鐵礦化和大理巖化等。其中硅化、矽卡巖化、黃鐵礦化可作為本區的找礦標志。
(3)本區選用了視電阻率聯合剖面對查明含礦斷裂去的了一定的效果,說明視電阻率的異常可作為間接的找礦標志。
(4)根據鄰區化探Pb、Zn、W、Cu、Sn、Mo、Bi、As、Ag等多元素組合異常與礦體關系密切。多元素組合異常的存在同樣可作為本區間接找礦標志。
礦區礦床屬以鉛鋅鎢鉍為主的多金屬礦床,認為重點要針對深部隱伏巖體接觸帶矽卡巖型礦體進行深部追索,在礦區北部荷花坪,已探明多處該類型鉛鋅鎢鉍礦點,并進行了民采,在礦區較大的找礦前景。
礦區構造控制程度不夠,北北東組斷裂除F9深部有工程控制外,其余如F1、F2掌握的情況甚少,還可以加強控制,為深部矽卡巖型礦體提供線索。
[1]楊彰琪.湖南省郴縣良田礦區評價報告,1978~1981.
[2]資麗君.湖南省郴州市良田礦區鉛鋅礦普查報告,2010.6.
[3]吳南川,鄧亮明.湖南郴州長城嶺—尖峰嶺地區錫多金屬遠景調查報告,20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