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冬,曹連生,韓瑞鋒,盛曉笑,付永東
(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天太永鉬礦床位于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天太永村,行政區劃隸屬于紅山子鄉管轄。通過近年來的地質勘查工作,礦區內共發現鉬礦體24條,礦體主要產于白堊紀花崗斑巖巖體內,礦體成礦元素為Mo,局部伴生有益元素Cu,通過礦化與蝕變關系及蝕變組合類型的研究,認為該礦床為典型的斑巖型鉬礦床[1]。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縫合部位之華北地臺北緣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帶,位于西拉沐侖深大斷裂南部,從構造單元劃分上,屬于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東段的溫都爾廟-翁牛特旗加里東地槽褶皺帶[2]。
礦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二疊系于家北溝組及侏羅系白音高老組中酸性火山巖及火山碎屑巖;巖漿巖分布廣泛,呈北東向展布,主要為白堊紀酸性及中酸性侵入巖,頻繁的巖漿熱液活動為鉬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熱力和動力來源;礦區構造以北東向斷裂構造為主,在鉬礦地段存在多條磁測推斷斷層,均為北東走向,該構造為含礦熱液及礦質的運移及沉淀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場所。
通過近年來的勘查工作,綜合分析認為礦區在燕山晚期經歷了多期次頻繁且強烈的巖漿活動,巖漿熱液沿北東向構造侵入二疊系于家北溝組及侏羅系白音高老組地層中,巖漿侵入和成巖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利于成礦的裂隙,頻繁且強烈的巖漿活動將鉬等成礦物質從地殼下部巖石圈地幔和下地殼儲庫中釋放并攜帶到地殼淺部,鉬等成礦元素通過北東向構造裂隙及成巖裂隙運移并沉淀富集,形成了天太永斑巖型鉬礦[3]。
天太永鉬礦共圈定鉬礦體24條,編號1~24,礦體走向北東(45°左右),傾向北西,傾角一般在34°~53°之間,鉬礦體賦存于花崗斑巖及花崗閃長巖體的頂部,與鉀長石化、硅化及螢石礦化關系密切,礦體賦存標高在977-1489m之間,鉬礦體平均真厚度在0.91m~5.2m之間,厚度變化類型以穩定-較穩定型為主,個別為不穩定型,礦體平均品位Mo在0.035-0.186×10-2,品位變化類型屬均勻-較均勻型,礦體形態主要呈脈狀及透鏡狀,沿走向控制長度150m~455m,沿傾向控制延深134m~425m,空間分布不均勻,礦體連續性較差。24條鉬礦體中的9、18、19、20、21號礦體局部伴生有銅礦,伴生銅礦品位Cu0.2-0.34×10-2,達到鉬礦床伴生有益組分要求[4]。
從目前勘查成果看,鉬礦體的礦體空間特征為:沿走向自南西向北東方向傾伏,南西端上揚至地表;中部(7線)礦體傾角較兩側(0線、15線)緩。
礦區內鉬礦石中金屬礦物以輝鉬礦為主,其次為黃銅礦、黃鐵礦,局部含少量赤鐵礦、磁鐵礦及斑銅礦,脈石礦物主要為斜長石、石英、鉀長石,含少量黑云母、綠簾石。
鉬礦石中輝鉬礦呈半自形—它形鱗片狀、片狀分布,其中大部分輝鉬礦集合體呈星散狀分布于脈石中形成稀疏浸染狀構造,其余部分輝鉬礦則呈聚集狀分布于脈石的裂隙中形成細脈浸染狀構造[5]。
通過物相分析,鉬礦石中鉬存在形式以硫化物為主,硫化鉬含量占總鉬的92.81%~98.61%,氧化鉬占總鉬的1.2%~4.78%,鐵結合鉬占總鉬的0.19%~2.87%,局部伴生銅且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其中原生硫化銅含量占總銅的95.4%,次生硫化銅占總銅的2.97%,自由氧化銅占總銅的0.86%,結合氧化銅占總銅的0.76%。故確定礦區鉬礦石為原生硫化物礦石。
據礦區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成果,鉬礦化地段金屬元素具有明顯分帶特征(圖1),由內向外分帶為Mo→Cu、Mo(Au)→Cu(Au)→Pb、Zn(Au、Ag)。成礦主要元素由深一淺部、從中心一外圍,呈現出由高溫元素成礦組合—中低溫元素成礦組合的分帶特征。

圖1 天太永鉬礦土壤地球化學金屬元素分帶略圖
通過對天太永鉬礦處已施工鉆孔所取巖心進行地質編錄及觀察研究,發現研究區礦石構造在空間上也具有一定的分帶性,即鉬礦化中心地段鉬礦石以稀疏浸染狀構造為主,向外圍逐漸變為以細脈浸染狀構造為主。如此特征與斑巖型礦床相一致,為巖漿活動后期含鉬質熱液沉淀并富集成礦過程中因溫度、壓力及空間條件改變而形成不同礦石構造的反映。
斑巖型礦床的特征取決于斑巖體所具有的特征,斑巖體在形成過程中隨溫度、壓力等條件的變化呈現不同的蝕變類型及組合,與之對應則呈現出不同的金屬礦化現象[6]。
天太永鉬礦體主要賦存于天太永西梁白堊紀花崗斑巖巖體內,通過對礦區礦化蝕變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天太永鉬礦在蝕變組合及礦化與蝕變間關系方面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根據蝕變礦物組合特征將天太永鉬礦床自中心向外分帶大致為鉀化帶—云英巖化帶—青盤巖化帶,不同蝕變帶具有不同的蝕變礦物組合,各自特征如下:
鉀化帶:主要蝕變類型為鉀長石化、硅化及螢石礦化,主要呈脈狀、浸染狀分布于花崗斑巖及花崗閃長巖中,與輝鉬礦化關系最為密切,其次為黃銅礦化,為鉬(銅)礦體的主要賦礦地段。
云英巖化帶:主要蝕變類型為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及碳酸鹽化,主要分布于花崗閃長巖及花崗斑巖中,局部為二長花崗巖,脈體中可見黃鐵礦、黃銅礦及輝鉬礦等,與鉬銅礦體關系較為密切[7]。
青盤巖化帶:主要蝕變類型為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及碳酸鹽化,其中綠泥石化及綠簾石化較強烈,主要分布于二長花崗巖中,脈體中可見方鉛礦及閃鋅礦,因此該帶與鉛鋅礦化關系最為密切。該帶在地表呈北東向帶狀分布,與區域主構造線方向一致,大致代表了該地段鉬銅鉛鋅礦體的走向。
鉬礦化的模式依屬于蝕變的模式,蝕變帶呈不對稱的環帶,金屬礦化亦呈不對稱的環帶,根據天太永鉬礦各蝕變分帶內金屬礦物組合特征情況,總結出天太永鉬礦金屬礦化亦呈現出明顯分帶性,即自鉬礦化中心向外圍金屬礦化組合主要為:輝鉬礦→黃鐵礦、黃銅礦、赤鐵礦→黃鐵礦、赤鐵礦、方鉛礦、閃鋅礦,分別對應蝕變分帶的鉀化帶→云英巖化帶→青盤巖化帶[8]。
天太永斑巖鉬礦在金屬元素異常、礦石構造及礦化蝕變組合類型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本文在以往地質勘查工作基礎上,通過系統的分析研究,對天太永斑巖鉬礦的分帶特征進行了研究,初步劃分了該礦床的蝕變分帶及金屬礦化分帶,并歸納總結了各分帶的主要礦物組合及與成礦之間的關系,對該地區今后進一步開展地質勘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具有一定的找礦指導意義。
[1]梁玉偉,曹曉冬,李長才,等.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天太永鉬銅多金屬礦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探討[J].西部資源,2015,64(1):200-204.
[2]楊會永,郭明風.對內蒙古自治區斑巖型鉬礦成礦規律的幾點認識[J].西部資源,2013,53:113-115.
[3]聶鳳軍,張萬益,杜安道,等.內蒙古小東溝斑巖型鉬礦輝鉬礦錸-鋨同位素年齡及地質意義[J].地球學報,2007,81(7):898-904.
[4]覃鋒,劉建明,曾慶棟,等.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小東溝斑巖型鉬礦礦床成巖成礦機制探討[J].巖石學報,2009,25(12):3357-3368.
[5]曾慶棟,劉建明,張作倫,等.華北克拉通北緣西拉沐淪鉬多金屬成礦帶鉬礦化類型、特征及地球動力學北京[J].巖石學報,2009,25(5):1225-1237.
[6]紀宏偉,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紅山子鈾鉬礦礦床成礦作用研究[D].北京: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15,1-124.
[7]張金學.云南省賓川小龍潭斑巖銅礦床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論文,2016:1-59.
[8]葉天竺,呂志成,龐振山,等.礦區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