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增強
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 河南 鄭州 450016
正文:
習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的目標是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城市濱水區是城市中重要的典型生態交錯空間,是構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不僅可以美化城市環境,還可以平衡城市生態系統,調節城市小氣候,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也是“海綿城市”建設中一個很重要的區域,城市濱水地區的改造和建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彈性景觀”是由美國哈佛大學風景園林系主任尼爾·G·科克伍德教授提出的。通過結合景觀的彈性和生態系統的強大生命力及反彈能力,通過結合能夠忍受入侵的,不令人注意的,但有意義的產生變化的能力,這些地方、場所甚至是更大領域可以繼續反映正宗的人類價值觀和可見的人工與自然的和諧——無論其中或其周圍的條件如何。
本研究以鄭州中牟雁月湖水系整治工程為例,通過河道治理、生態景觀以及植物種植探討濱水區的“彈性景觀”建設,為城市濱水區景觀建設提供參考。
建設水生態文明,必須加快構建現代水網,形成完整的水生態系統,發揮水工程對生態文明的生物載體功能。
水是整個生命系統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物質載體,也是生態環境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為保障防洪、供水、生態三個安全,在建設水生態城市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加快現代水網建設步伐,尤其要遵循水循環的自然規律、著眼于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突出水網生態功能,配套建設相應規模的生態濕地型蓄滯洪區,使其形成蜿蜒性、連續性、斷面多樣性相統一的生態河道及清潔型、經濟型、安全型和旅游型相結合的生態小流域,共同組成生物鏈完整的生態水系。
生態修復是改善城市河流水體環境的常用方法,當前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一方面,通過生態工程技術的應用結合污染源的控制,有效改善河道水質使其達到景觀水體水質的要求;另一方面通過濱河帶植被及水景的設計,美化河道景觀, 使其與城鄉其它功能相互呼應、融為一體。例如生態護岸可以促進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換,滯洪補枯、調節水位, 恢復河中動植物的生長,利用動植物自身功能來凈化水體。這種護岸既能穩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態和美化環境, 避免了混凝土等硬質結構帶來的負面作用。
建設水生態文明,必須牢固樹立人本理念,建設優美的水生態環境,彰顯水景觀對促進人水和諧的特有文化功能。
水生態文明是人水相依、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文明形態,其實質是人水和諧。建設水生態文明,就是要按照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統籌兼顧的發展理念,改變就防洪說防洪、就供水說供水、就生態說生態的傳統思維模式,堅持人本理念,著眼人水和諧,實行統籌治水,在規劃建設水工程的過程中著力提升藝術品位,強化文化功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使其成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還要成為生態工程、文化工程,在大興水利的實踐中,為人們營造親水休閑、陶冶情操、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美麗家園。
結合景觀的彈性和生態系統的強大生命力及反彈能力,致力于構建人工與自然和諧的城市濱水區“彈性景觀”,主要包括建設濱水區生態網絡構架、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發揮濱水景觀的形象功能和實用功能、構建人水和諧的濱水區景觀環境,并對河道平面及斷面形態設計、生態景觀駁岸、河道生態景觀節點規劃設計、生態種植提出建設模式。
本次研究以鄭州中牟雁月湖水系整治工程為例,工程范圍為雁月湖(運糧河)雁鳴湖大道橋至太平路段(規劃路),治理長度4.3km(河道控制線),寬度為120~300m不等,工程占地總面積115.8hm2,其中水面面積70.1hm2(含20.5 hm2的淺灘濕地),景觀綠化面積45.7hm2,工程內容包括河道防洪、水生態修復、濱水景觀。
根據《雁鳴湖鎮總體規劃》,雁鳴湖新鎮區將打造成為“以清明上河圖為藍圖,打造市井旺肆、水陸通衢、郊野春光三大風情區,將大宋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蘊含在以雁月湖為核心的風情小鎮”。本工程是實現雁鳴湖新鎮區規劃定位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狀運糧河治理段河勢相對平順,斷面較規整,大部分河段主槽處于河道控制線附近,水利工程規劃的運糧河(雁月湖)河槽寬30m左右且較為順直。
為更好地體現城市濱河生態廊道的功能,突出河道生態治理理念,在滿足河道防洪除澇河道設計斷面的基礎上,設計結合河槽現狀及灘地、坑塘、洼地、林帶分布情況,對其主河槽軸線進行適當生態化調整,形成大水面、湖灣、淺灘濕地、溪流、生態鳥島等多樣化的水形態,營造動靜結合的生境,以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呈現,逐步實現河道生態修復和景觀功能。(見圖1)

圖1 水形態改造措施
河道整治工程在滿足城市防洪和除澇要求的同時,還應滿足生態環境、休閑的要求。因此本次工程規劃設計的總體思路是擺脫傳統的治河模式,突出生態河道的特點。
根據水力計算,水利工程河道斷面設計為:斷面形式確定為復式斷面,河槽底寬30m~50m,縱坡1/4000,河槽水下邊坡1:3,水上坡度1:2.5。
為實現河道生態治理的目標,生態景觀設計時考慮適當改變河道的趨于標準化的斷面設計形式,在河槽兩側二次開挖寬度5~30m、水深0.5~1m的淺灘濕地,以利于水生植物的栽植及仿自然水形態的塑造。在河底局部二次開挖形成總深度4m左右深潭并拋適量的塊石,形成汛期魚類的躲避場所。
生態駁岸是指恢復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護岸,其作用主要有滯洪補枯、調節水位、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促進河流生物過程等。
工程的護岸布置設計,主要依據景觀方案的設計成果及項目區整體生態功能要求,在79.60m常水位上下各0.5m處設置,遵循的原則如下:
1、 護岸形式多變,避免單一形式,盡量采用自然型護岸;
2、護岸設計應考慮人性化,滿足人們的親水性要求;
3、 護岸設計應為水生生物創造休養生息的場所;
4、為人們提供休閑、鍛煉、旅游、產業等城市服務功能。
共設計6種生態護岸形式,具體工程內容見表1。

表1 生態護岸形式及長度統計表
整體規劃設計以滿足城市濱水區“彈性景觀”建設為基礎,在生態、文化、功能、可持續等多方面體現。
1、 以“生態與文化”為景觀主題,以生態為基,營造植被豐富、四時景異、水綠交融的城市濱水生態景觀,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態循環系統,突出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建成名符其實的雁月湖生態風情小鎮。以文化為脈,文化融匯風景,利用景觀語言展現地域文化內涵,關注景觀空間的市民參與功能,打造具有雁鳴湖文化底蘊的旅游空間,體現歷史文化元素,并從現代人的需求出發,滿足未來場地環境條件。
2、注重功能的銜接,在藍綠環境基底上,疊加豐富多彩的游憩空間及活動設施,以人為本,為城市塑造宜人的公共開放空間,建立完備的服務設施、交通組織及信息提示系統。將傳統水利工程與景觀生態工程相結合打造生態水利工程,景觀設計結合雁鳴湖生態文明示范區規劃及中牟國家農業公園水系綜合整治,以水利工程為基礎支撐,以生態景觀工程為表達手段,營造融濕地、島嶼、廣場、棧道、景觀建筑等為一體的綜合工程。
3、 注重景觀的可持續性,展望未來,把現實的包容性與未來的預見性結合在一起,在可衍生原則的前提下,考慮功能及功能區資源與能源的可延續性。
結合濱水區現狀,提出“一心、兩帶、四區”的生態景觀結構格局。(見圖2)
一心:雁月湖核心
位于規劃伴月路以北、月芽島以南,水面面積約14.7hm2,為雁鳴湖鎮城市核心區的中心,周邊地塊性質以旅游接待及宋韻商業街區為主,擬打造一處大型濱水公共活動空間,突出大宋的輝煌與繁華。
兩帶:運糧河水韻游覽帶、小雁河植物景觀游憩帶。
運糧河水韻游覽帶以運糧河濱河景觀為景觀主軸線,從下向上分別體現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態之美,將大宋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蘊含在以雁月湖為核心的風情小鎮。景觀風格基調以古樸典雅為主,更好的展示悠久歷史的運糧河文化,上游段融合現代設計元素,迎合當前人們需求。
小雁河植物景觀游憩帶以小雁河濱水景觀為主軸線,打破傳統的標準水工引水渠道模式,將其打造為生態景觀河道,景觀風格基調以生態自然,現代簡約為主,突出植被的景觀展示作用,分別布置櫻花園、桂花園、月季園、海棠園、銀杏林、楓楊林等,體現植物的自然生態之美,為滿足游覽功能需求,布置景觀游步道及小型親水平臺。盡量避免過多的人為干預,保障生物的遷移和棲息,同時起凈化上游水質的作用,處處體現生態理念。
四區:城市生活游憩區、濱水商業休閑區、歷史人文體驗區、自然生態展示區。
城市生活游憩區位于規劃區運糧河上游段,規劃環湖路以北,周邊規劃以城市居住及養老度假功能為主,景觀設計以濱水散步、生態觀賞為主,強調大范圍的綠地空間覆蓋功能,以及城市空間向濱水空間的滲透性,以賞水、親水為主要體驗,塑造靜態的景觀游憩場所。
濱水商業休閑區位于規劃區運糧河中游段左岸,規劃環湖路以南、伴月路以北,周邊規劃以高檔度假、餐飲娛樂及生態居住為主,景觀設計以配合周邊商業服務建筑為主,注重細節設計及空間的變換,強調硬質活動空間的功能,突出商業文化氛圍,服務度假旅游人群。以親水、游水為主要體驗,塑造動態的景觀游憩場所。
歷史人文體驗區位于規劃區運糧河中游段右岸,周邊規劃以宋文化體驗、商業居住及旅游接待為主,結合周邊功能地塊,此區域為運糧河景觀的重點設計區域,文化游憩類的節點較多,以文化展示,游憩休閑為主要景觀功能。重點突出宋韻文化、雁月文化及運糧河文化,景觀設計注重文化氛圍的把握,以古樸基調為主,體現親水、游水。主要景點有雁月碼頭、芳島環徑、碧波連堤,分別體現大宋汴京的繁榮景象、市井街肆生活和小型多變的景觀空間。
自然生態展示區位于規劃區運糧河下游段,規劃伴月路以南、雁鳴大道以北,此區域周邊用地性質以度假酒店、商業住宅為主,人流相對較少,且銜接下游中牟國家農業公園,適宜生態自然的景觀風格布局。景觀設計強調綠地空間,突出自然生態,作為整個規劃區的起始階段,以草坪、樹林、島嶼為主,以觀水體驗為主。

圖2 生態景觀結構格局
1、 統一協調:整體景觀帶種植景觀協調統一,各分區植物群落過渡自然,視覺感受豐富連貫。
2、區域特色:在統一協調的基礎上,根據各板塊功能和景觀性質的不同采用相應的植物搭配形式,形成統一中又有變化的種植景觀。
3、 生態恢復:河道兩岸設置植被緩沖帶,迅速修復自然植被,恢復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地保證生態廊道的連續性。
4、生物防護:生態濕地功能區以自然形態植物群落為主,降低人類活動對生物生境的干擾。
5、 視覺遠景:擴大宏觀視野,把遠際天空和遠處山脈、建筑都納入種植布局考慮范圍,從微觀、中觀、宏觀三方面配置植物景觀。
6、季相變化:突出特色植物片區,色彩搭配及空間組合隨季相變化而豐富多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成景”。
本次工程設計主要苗木品種見表2。

表2中牟縣雁月湖水系綜合整治工程景觀種植苗木種類表
1、 濕地生態主題區
主要位于引水河道及規劃康順路以北,以豐富的水生植物為主要景觀,營造自然、生態、野趣的濱水環境。
苗木主要品種有垂柳、合歡、水杉,主要水生植物有荷花、水蔥、花葉蘆竹等。
2、歷史人文主題區
主要位于城市核心區運糧河段,以草坪、大喬木構成的綠地空間主,視線通透開敞,局部富有圍合變化,配合觀賞或修剪灌木,形成豐富植物層次,調節群落色彩。
苗木主要品種有欒樹、桂花、銀杏、棕櫚、櫻花、碧桃,主要水生植物有香蒲、菖蒲、千屈菜等。
3、自然生態主題區
主要位于雁鳴大道以北、伴月路以南區段,以本土自然植物群落布置的手法為主,突出生態自然與本土植物的特色綠化配置。
苗木主要品種:國槐、白蠟、欒樹、黃櫨、蘆葦、千屈菜、菖蒲、香蒲、荷花等。
通過中牟雁月湖綜合整治工程的規劃設計及后期工程的建設實踐證明,“彈性景觀”的理論研究可以在濱水區生態景觀建設中應用,對實現人工與自然的緊密結合、城市河湖水系生態功能的實現及濱水區彈性景觀建設等方面能夠發揮一定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