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道位于核心城區,正處于城市化、現代化、市場化加速深入推進階段。街道黨工委以“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引導,立足街道實際,準確把握特點規律,通過建機制、夯基礎、創特色、督履職的做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和保障作用,持續開展“兩學一做”,一股勁頭干到底,以新作為開創新局面。
一、“奮進東湖”:創新驅動成為發展主基調
東湖街道黨工委“一把手”時刻樹立和踐行“把方向、出主意、用干部、抓落實”領導理念,牢記發展為先,當好經濟社會建設的高手。在東湖,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同吹號角,已經成為近年來街道產業發展的主基調。去年第一季度,街道各項經濟指標全線飄紅。財政收入12984萬元,比增25.38%;規上工業18162萬元,比增9.5%;限上零售額17076萬元,比增27.4%。
積極發揮街道區位優勢和旅游文化標簽特色,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栽培”新的經濟增長點。東湖街道重視加快實施創新驅動。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改造、資產盤活等“嫁接”手段,推進企業換擋提速,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全力營造良好環境,努力為企業提供好服務、好政策、好環境。
以南益廣場開業為契機,引導其布局中高檔商品區域,輻射周邊步行街、金融街、星級酒店,聚集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共同打造大都市商圈。同時,東湖街道還結合兆基光明城項目,進一步挖掘、整合泉州少林寺、僑鄉體育館、大坪山公園、泉州歷史博物館、海交館、圣墓景區等資源,以20公里“山線綠道”為串聯,打造集旅游度假、文化創意、特色美食、健康慢活、創客辦公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經濟圈。
發展現代物流業和房地產建筑業。街道將繼續乘“一帶一路”東風,積極引導安通控股、恒泰祥物流、迅爾物流、一洋集裝箱公司等交通運輸和物流倉儲龍頭企業,逐步凸顯產業集聚效應。積極動員其在外的建安工程項目的企業所得稅回歸街道繳交,著力拓寬街道財稅收入渠道,加強經濟支撐力。
二、“美麗東湖”: 做優環境成為城市主旋律
東湖街道以打造精品示范街區為目標,主動提前融入“雙城同創”,按照“堵疏結合、規范有序、長效常態”,抓好“便民攤點”規范設置,健全完善節點守點工作責任制,推進刺桐路、豐澤街等2條市級“門前三包”示范街建設和田安路、豐澤街餐飲油煙污染綜合整治。街道還深入推進“1+8”綜合執法,嚴格市容環境綜合考核,全面提升背街小巷、主次干道結合部的保潔水平。
街道以爭創省級文明單位“八連冠”為抓手,以開展“做文明的城市人”和“講談學比”的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為載體,立足中心城區區位優勢,有效整合轄區“一院三館”(即東湖電影院、海交館、博物館、圖書館)和各社區文化資源優勢,使文化特質同群眾文明教育緊密結合,以良好人文環境吸聚各方人士到東湖安居創業。
三、“和諧東湖”:立體巡防成為平安主題曲
東湖街道繼續推行綜治巡邏、城管人員“一崗四責”,要求東湖等3個原村社區由社區出資為原居民購買“綜治平安保險”。堅持做到“責任落實、巡邏打擊、綜治入戶、案件回訪、積案化解”五個到位,常態化開展“大聯防、小聯巡”活動,積極創建“平安街道” 和“平安社區”,將平安創建向各行各業及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延伸,街道將首次開展“好保安”“好巡邏”評選工作。
此外,街道還借助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信息智能終端等新一代技術,積極探索創建智慧社區,積極借助物業糾紛調委會、司法行政工作室等平臺,及時、高效地將社區各種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在社區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物業聯席會制度、業主委員會制度,提高業主對物業管理的滿意度。
四、“民生東湖”:為民謀利成為惠民主題歌
多年來,街道以社區援助中心為依托,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并結合低保、社保和慰問活動等系列惠民政策措施,扎實開展“助困、助學、助醫、助殘、助老”等活動。
街道有效緩解困難居民的醫療困難。共幫助37人申請困難居民醫療救助,共為4名重病患者向區慈善總會申請“重病關懷”慈善救助1.4萬元,走訪慰問60戶困難家庭,并送上慰問金3.5萬元,確保他們過好年。
街道認真做好轄區低收入重度殘疾人的調查摸底工作,落實61人每月均能發放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金,包括46名享受低保補助的重度殘疾人,10名家庭年人均收入在當地低保標準100%—130%的重度殘疾人,5名60周歲以上無固定收入的重度殘疾人。落實城市困難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街道低保對象60戶122人,共發放低保金61.32萬元;發放臨時價格補貼2.055萬元;為低保8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補貼1.03萬元;為21名低保家庭和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金和生活護理補貼10.7萬元。
全面推行東湖、仁風、鳳山社區的困難群眾“定補”制度,切實為低保、低收入、殘疾人等特殊弱勢群體解決好生產、生活困難;以“三社聯動”(即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為基礎,著力搭建社區鄰里互助全覆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