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發(fā)布外國被盜文物數據庫。中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發(fā)生武裝沖突情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締約國,并在國際公約框架下與秘魯、意大利、美國等20個國家簽署了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販運文化遺產的雙邊協定或諒解備忘錄。根據國際公約精神與雙邊協定規(guī)定,2008年以來,國家文物局共公布了厄瓜多爾、伊拉克、秘魯等國向我國通報的38批次6900余件被盜文物信息。此次發(fā)布的外國被盜文物數據庫包含了此前分批通報的外國被盜文物信息,并將根據他國通報情況進行實時更新。
我國是文化遺產大國,也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國際秩序的堅定維護者,一貫堅持非法流失文物返還原屬國的立場,積極推動和支持打擊文物盜竊盜掘和非法販運的國際合作。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在國際公約和雙邊協定、諒解備忘錄的框架下,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取得諸多突破性進展,成功促成了多批非法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例如,通過執(zhí)法合作,分別促成美國、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政府向我國返還26件非法流失文物;通過談判協商,促成法國國立博物館與收藏者向我返還甘肅大堡子山被盜金飾片,促成法國友好人士向我捐贈圓明園鼠首兔首。同時,國家文物局長期致力于深化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機制,2010年,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通過國際博物館協會平臺發(fā)布《中國瀕危文物紅色目錄》,對各國政府、執(zhí)法機構、博物館和收藏者提出風險警示;2017年,公安部、國家文物局共同公布“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fā)布平臺”,向世界各國和國際刑警組織等國際機構發(fā)布中國被盜文物信息,為合作打擊文物盜竊盜掘提供信息支持。
與此同時,作為文化文物大國,我國也積極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與義務,尊重和支持其他國家保護本國文化遺產的權利。建設外國被盜文物數據庫,正是我國為支持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國際合作而作出的一項重要舉措。下一步,國家文物局還將通知要求各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和各省級文物行政部門,進一步加強對疑似外國被盜文物在文物進出境和流通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也呼吁社會公眾、從事文物保護、收藏與經營的專業(yè)機構和人士在參與或開展文物流通活動中,及時比照參考外國被盜文物數據庫,遵循相關法律要求與道德準則,自覺抵制買賣他國被盜文物的行為,為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貢獻“中國力量”。(來源:國家文物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