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冰
一、玉米小斑病
癥狀:本病主要發生在玉米成熟期的葉片、葉鞘及苞葉上。發病初期為水漬狀淡褐色斑點以后逐漸擴展為淺褐色條紋或不規則的灰色到褐色長條斑,這些褐斑與葉脈平行延伸,病斑中間灰色,病斑后期在葉片兩面(尤其在背面)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癥狀:玉米從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較大的損失。以抽雄、灌漿期發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葉片上,一般先從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狀,后變為黃褐色或紅褐色,邊緣色澤較深。病斑呈橢圓形、近圓形或長圓形,大小為10~15毫米x3~4毫米,有時病斑可見2~3個同心輪紋。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內越冬,在翌年溫度比較適宜的5、6月份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氣溫達25℃以上最適于該病流行,這期間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溫度大,小斑病會嚴重發生。
防治方法:①推廣種植良玉11、良玉99等抗病高產品種,可有效減輕小斑病的發生危害。②加強栽培管理,在拔節及抽穗期追施復合肥,促進健壯生長,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潔田園,將病殘體集中燒毀,減少發病來源。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農抗120水劑100~120倍液噴霧。從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二、玉米大斑病
癥狀:本病以浸染葉片為主,也浸染葉鞘和苞葉。發病初期,葉上出現水浸狀青色病斑,以后逐漸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中央黃褐色,邊緣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達15~20厘米x1~3厘米。溫度高時,病斑在葉正反兩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結合連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內外越冬。田間傳播發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來自玉米秸稈上越冬病組織重新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氣流傳播。適宜于發病的溫度為20~25℃,超過28℃對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國北方各地6~8月份氣溫大多處于發病適溫范圍,因此這3個月的降雨天數和降雨量是發病輕重的決定因素。然而,凡田間病斑出現較晚的年份,不論后期氣候條件如何,大斑病的發生都不會太重。
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病品種如良玉11、良玉99等。②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耕深翻,壓埋病原。③加強田間管理,促進玉米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④化學防治,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噴1~2次,每隔10~15天噴1次。
三、玉米灰斑病
癥狀:本病主要發生在玉米成熟期的葉片、葉鞘及苞葉上。發病初期為水漬狀淡褐色斑點以后逐漸擴展為淺褐色條紋或不規則的灰色到褐色長條斑,這些褐斑與葉脈平行延伸,病斑中間灰色,病斑后期在葉片兩面(尤其在背面)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稈等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該病較適宜在溫暖濕潤和霧日較多的地區發生。而連年大面積植植感病品種,是該病大發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玉米秸稈等病殘體,減少田間初浸染來源。②推廣種植抗病品種,如良玉11、良玉99等。③合理澆水施肥,促使健狀生長,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④在玉米開花授粉后或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退蓖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7~10天后再施1次藥。
四、玉米褐斑病
癥狀:發生在葉片、葉鞘和莖上,以葉和葉鞘交接處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為白色到黃色小斑,漸變成褐色或紫褐色,圓形、橢圓形到線形,隆起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紅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葉局部散裂,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莖上病多發生于節的附近。
發病規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在病殘體上越冬。在玉米生長中后期(7~8月)溫度較高(23~30攝氏度)、濕度較大(相對溫度85%以上)、且陰雨日較多時,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低洼潮濕地塊和連作地塊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株,深耕深埋,減少病菌初浸染來源。②合理排灌,降低田間溫度,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③不用病株作飼料或漚肥,否則必須充分腐熟后再施入田間。④重病田應和其他作物輪作2~3年。
(作者單位:130300吉林省德惠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