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瀟,周 鵬,賈世俊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三地質勘查院,山西 太原 030002)
2014年,筆者在浙江省龍游縣靈山銅多金屬接替資源勘查工作中,開展時間域激發極化法對已知③和⑩礦化帶進行測量。采用中間梯度裝置進行面積測量,在③和⑩礦化帶取得較好的激電效果,然后在激電異常的有利部位布設單極-偶極裝置的測深剖面,確定礦(化)體的空間形態。文章重點介紹時間域激化極化法在銅多金屬礦查查中的應用效果。
本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陳蔡-遂昌隆起的西北部,大地構造單元屬于華南褶皺系(I2),浙東南隆起區(Ⅱ4),麗水-寧波隆起帶(Ⅲ8),龍泉-遂昌斷隆(Ⅳ10)的東北部,江山-紹興拼合帶南西段南東側,如圖1所示。

圖1 礦區礦產具體構造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下元古界八都群(Pt1bd)變質巖和第四系(Q)。
下元古界八都群變質巖(Pt1bd)為本區域的基底地層,中生代陸相、河湖相火山-沉積巖建造為上覆地層。八都群變質巖在礦區總體呈北東向展布,巖性組合特征為:上部以深灰-灰黑色含石榴子石黑云斜長片麻巖為主,含石榴子石黑云斜長變粒巖次之,夾1m~2m的石墨片巖,其原巖為一套韻律較弱的砂巖、凝灰質砂巖、泥巖等。
下部以灰-灰黑色斜長角閃巖、角閃變粒巖為主,次為黑云斜長變粒巖、黑云斜長片麻巖和含矽線石石榴子石黑云斜長片麻巖,其原巖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巖?;旌蠋r化發育程度不一,普遍為長英質脈體呈條帶狀、條紋狀產出。巖層普遍發生緊閉型褶皺,其兩翼均平行分布,并且局部有片理產生,走向以北東向為主。第四系(Q)主要分布在溝谷、河溪地帶。
礦區內侵入巖主要為花崗斑巖巖墻或巖脈均為燕山晚期侵入。礦區花崗斑巖墻或巖脈寬度一般5m~10m,其中以北鳳凰山花崗斑巖巖墻,向北延伸達幾千米,最大寬度可達百米。
巖石多為淺灰色,風化呈白色,斑狀結構,基質為顯微花崗結構,隱文象包含結構、微晶包含結構,塊狀構造,斑晶以板柱狀鉀長石為主,次為斜長石和渾圓狀石英,含量15%~20%,基質以斜長石、石英為主,鉀長石次之,斜長石一般呈柱狀小板條,石英和鉀長石呈它形粒狀。
礦區以NE30°左右和較晚期形成的NEE80°左右線性構造構成礦區基本構造格架,構造型式簡單,產狀較穩定。F1斷裂為多金屬硫鐵礦體容礦構造,斷裂走向30°,往西轉為60°,走向延伸長一千余米,傾向南南東,地表或近地表部分產狀較陡,局部北傾,向下漸緩為60°~70°。其中③和⑩礦化蝕變帶,均呈NEE80°方向延伸。
本區礦產均分布于古元古界八都群地層中,巖性主要為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和斜長角閃巖等,變質程度屬綠片巖相到角閃巖相;燕山晚期酸性巖脈(花崗斑巖)沿NNE向成群成帶分布,NNE向和NEE向構造是區內的主要容礦構造和控礦構造,礦床多沿這些構造產出。

表1 靈山巖(礦)石電性統計表
從以表1中電性參數可以看出,而本區廣泛分布的八都群地層電性變化范圍較大,其中淺變質巖類(片巖、石墨片巖)主要表現為中低電阻率、中高極化率特征,而變質程度較深的巖石(片麻巖、變粒巖、斜長角閃巖)主要表現為中高電阻率、中低極化率特征。
主要的巖漿巖測試結果表明,早期混合花崗巖普遍含一定量的金屬硫化物,表現為中高電阻率、中等極化率,但電阻率變化范圍較大;燕山期巖漿巖電阻率變化范圍較大,可能與巖漿成分及后期是否蝕變有關,總體表現為中低電阻率、中低極化率特征。礦化蝕變帶采集標本顯示,鉛鋅礦石、黃銅礦石主要表現為極低電阻率、極高極化率特征,礦石的電阻率變化與金屬硫化物在礦石中的含量、分布特征等有關。
本區多金屬硫化礦具有低電阻率、高極化率的電性特征,其他變質巖、巖漿巖和沉積巖與多金屬硫化礦在電性上有顯著差異。
因而,在該區用電法尋找多金屬硫化礦有較好的地球物理物性基礎。
本次激電中梯剖面和激電測深工作中所使用儀器為美國Zonge公司生產的GDP32 II型多功能電法工作站。發射系統為美國Zonge公司的GGT30,其最大功率為30kw,最大供電電壓1000V,最大發射電流20A;接收系統為美國Zonge公司的GDP32II型8通道接收機,采集視電阻率和視充電率兩個參數。
激電中梯和單極-偶極(P-D)裝置供電頻率采用0.063Hz(即供電周期16S);
激電中梯剖面測量:測線方位角為350°方向,供電電極極距1600m,測量電極極距為40m。
激電測深測量:觀測方式擬采用單極-偶極(P-D)裝置,工作參數為:間隔系數:間隔系數:n=1,2,3,4,……,18(0.5,1.5,2.5,3.5……,18.5)。接收機采取7道測量方式,偶極距MN=40m;單邊觀測方式,A0距最大1400m,無窮遠極AC極距3500m~4000m。
(1)激電中梯測量
礦區激電異常密集分布,激電異常JD2,呈條帶狀,北東東向,長1200,寬60m~200m,充電率極大值128ms,為低阻高極化異常,該異常位于八都群地層,對應③和⑩號礦化蝕變帶,激電異常與礦化帶及礦化蝕變帶分布范圍大致吻合,激電異常主要受構造帶及巖體接觸帶的控制,能較好的反映地質情況。
本區高電阻率異常主要分布在元古界八都群地層中,中阻主要在巖體分布區,主要的低阻帶分布嚴格受構造帶、巖體接觸帶以及巖性接觸界線的控制。

圖2 高電阻率異常分布
圖2所示為,本區激電中梯剖面成果能較好反映地質情況,視電阻率異常帶與巖性分界線、構造帶相吻合,充電率異常均有相對應的硫化物礦化現象,本次激電中梯剖面工作能達到相應的地質效果。

圖3 大功率激電測深充電二維反演斷面
(2)激電測深
針對平面激電JD2號異常,布設的P108線和P109線激電測深剖面,對其進行了重點解析,很好的反映了③和⑩礦化蝕變帶在空間的產狀和形態。

圖4 大功率激電測深充電二維反演斷面異常
P109線測深剖面共發現兩處低阻高充電率異常,其中第一處高充電率異常與視電阻率低阻異常吻合較好,位于1160號點值1280號點之間,最低阻值小于15Ω·m,充電率異常值在80msec~120msec,該異常往南都傾斜,頂端埋深較淺,異常延深較大,該異常位于③號、⑩號礦化蝕變帶下方,推測為③號、⑩號礦化蝕變帶往深部延深引起,推測③號、⑩號礦化蝕變帶規模較大,有一定的傾向延深,并且在深部可能合為一體,可能存在較好的找礦前景。位于1400號點值1520號點之間高充電率異常位于視電阻率異常梯度帶上,最低阻值小于100Ω·m,充電率異常值在80msec~110msec,該異常產狀較緩,傾向南,頂端埋深較淺,異常延深有限,為淺部地質體引起,推測為花崗斑巖蝕變引起,如圖3、4所示。
(1)通過本次激電中梯裝置測量工作,圈定激電平面異常20處,圈定視電阻率梯度帶4處。通過布設P108和P109測深剖面,重點解析JD2異常(③號、⑩號礦化蝕變帶),確定礦(化)體的產狀、形態及空間分布。
(2)本區充電率異常展布與構造方向一致,主要受構造帶及巖體接觸帶的控制;而視電阻率異常帶的分布大致與巖性分界線、構造帶相吻合,激電中梯測量成果能較好反映礦區平面異常特征,且激電測深剖面成果與激電中梯剖面成果以及已知礦(化)體對應較好,說明本次激電工作能達到相應的地質效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李金銘.激發極化法方法技術指南.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
[2]傅良魁主編.電法勘探教程.北京:地質出版社,1983.
[3]周云海,樊金生,王備戰.單—偶極激電測深在陜西某銀鉛多金屬的應用效果[J].地質裝備,2008,9(1).
[4]雒志峰,高明程,朱向泰,時域激電法單極-偶極裝置在鉛-鋅礦勘查中的應用效果[J].地質與勘探,200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