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霖,莫家琛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勘查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青海省德令哈市巴音山北鉛鋅礦位于南祁連地區,在區域上處于布喀達坂-青海南山成礦省,中吾農山華力西期鉛鋅、金、銅成礦帶上,成礦條件優越[1,2]。祁連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金屬元素成礦區,該區已發現多個典型的海相火山巖型鉛鋅礦床和充填交代脈狀鉛鋅礦床。筆者試圖通過研究巴音山北鉛鋅礦地質特征和成礦條件,分析本區鉛鋅礦床類型,提出找礦方向。
該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秦祁昆褶皺系,南祁連拉脊山造山亞帶南緣,巴羅根郭勒河大斷裂的北側。區內構造線呈近東西向或略偏北西向,斷裂、褶皺發育,巖漿活動頻繁,有色、貴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圖1)。區域出露地層以志留系(S)為主,二疊(P)、三疊(T)地層以少量蓋層形式出現。巖漿活動加里東期以噴發為主,海西期以侵入為主,規模大,種類多。
印支、燕山期侵入巖規模小、數量少,以中酸性侵入巖為主,基性巖少量[3]。
研究區位于南祁連褶皺帶內,構造線近東西向,地層以單斜北傾為主,傾角50°~80°,有小規模的輝綠玢巖脈、石英閃長巖脈出露(圖2)。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志留系淺變質碎屑巖、古近系-新近系紅褐色礫巖及第四系沖洪積物,地層簡單。
(1)志留系(S):區內中北部主要分布志留系地層,由南向北分為下、中、上三個巖組。巖性主要為含礫砂巖、變砂巖、粉砂巖、板巖、凝灰巖。

圖1 研究區大地構造略圖
(2)古近系-新近系(E3-N1):出露于區內西南角,與志留系地層角度不整合接觸。主要巖性為紅褐色中粗砂巖、砂礫巖。
(3)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溝谷中的全新統沖積-洪積層。
礦區位于烏托果依復向斜南翼,區內褶皺不發育。斷裂較發育,走向總體與地層走向一致,以近東西向或北西西向為主。主要斷裂如下:
F1斷裂:該斷裂橫貫礦區中南部,地貌呈明顯負地形,為走向壓性逆斷層。斷裂帶寬10m~20m,走向104°,總體北傾,傾角74°±,以構造破碎帶形式出現,帶內巖石破碎、變形強烈,構造角礫發育,斷層泥發育;帶內混雜粘土質板巖、千枚巖、變粉砂巖和少量碳酸鹽巖等,微褶曲清晰;石英脈斷續發育,斷裂帶近底板處發育構造片巖,片理特征明顯。該斷裂為S1礦體的控礦構造。
F2斷裂:該斷裂位于礦區中東部,斷裂帶寬2m~5m,總體走向83°,北傾,傾角42°~78°。斷層上盤巖性主要為長石砂巖與沉凝灰巖互層,以沉凝灰巖為主,另見少量凝灰質板巖,下盤為長石砂巖,斷裂受風化剝蝕地表覆蓋嚴重。
礦區東部出露輝綠玢巖株,其余部位見極少量輝綠玢巖脈出露,侵位于古生界志留系的一套輕微變質砂巖、板巖中,對本區地層未見明顯破壞作用;另見少量石英閃長巖脈零星出露,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和東部,對本區地層未見明顯破壞作用。

圖2 研究區地質簡圖
礦區目前已發現2條鉛鋅礦體,編號為S1與S2。
礦體嚴格受F1斷裂控制,產于構造破碎帶內。破碎帶內斷續發育石英脈,主要表現為順層發育,為主要含鉛鋅層位,普遍發育孔雀石化、黃鐵礦化。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等,方鉛礦化、閃鋅礦化分布不均勻。礦體形態主要為層狀、似層狀、局部透鏡狀。經探礦工程揭露,地表沿走向控制長度600m,厚度0.5m~3.0m,礦體沿傾向延伸160m~315m。礦石中主要的有用礦物為方鉛礦和閃鋅礦,伴生金、銅。Pb品位0.44%~6.95%,Zn品位0.75%~4.77%。伴生Au含量0.05~0.45×10-6,伴生Cu品位0.01%~0.59%。礦石類型為含金閃鋅方鉛礦礦石。
礦體位于礦區東部,F2斷裂以北志留系中巖組(Sb)沉凝灰巖中,受地層控制,含礦巖石為硅化沉凝灰巖,裂隙充填石英細(網)脈或方鉛礦脈,總體產狀與地層一致,北傾,傾角70°±。地表出露方鉛礦閃鋅礦(細)脈厚度一般1cm~2cm,走向長1m~15m,密集發育,不均勻分布于3m~10m寬鉛鋅礦化帶內,局部品位高者形成鉛鋅礦體。主要蝕變為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礦體形態主要為似層狀、透鏡狀。經探礦工程揭露,地表沿走向控制長度400m,厚度0.8m~2.7m,礦體沿傾向延伸80m~158m。
礦石中主要的有用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等。Pb品位0.75%~6.46%,Zn品位0.93%~8.75%,伴生Cu品位0.01%~0.86%。
勘查工作表明,研究區S1礦體嚴格受F1斷裂控制,斷裂帶內斷續發育石英脈,主要表現為順層發育,為主要含金鉛鋅銅層位,普遍發育孔雀石化、黃鐵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具有明顯的熱液蝕變現象。由于構造多期次活動,礦床的產生與熱液作用有關,屬熱液成礦。另外從圍巖蝕變來看也屬中-低溫熱液蝕變類型。因此本礦床成因類型應屬:中-低溫熱液交代充填礦床。
研究區S2礦體產于志留系沉凝灰巖中,呈似層狀、透鏡狀,與圍巖整合接觸,礦石條帶與圍巖層理一致,顯示出原始沉積特征。另外,S2礦體受北西向斷裂帶次級斷裂構造的控制,圍巖蝕變較發育,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黃鐵礦化較強。礦床成因應為海相火山沉積-熱液改造型礦床。
根據礦區已發現的三個礦體的產出特征和勘查經驗,總結該區鉛鋅礦床的找礦標志有:
(1)區域性斷裂帶中的硅化、褐鐵礦化、孔雀石化蝕變(帶)、斷層。
(2)志留系內的沉凝灰巖地層不同程度發育石英細(網)脈、方鉛礦細脈,可作為尋找鉛鋅礦標志地層。
(3)圍巖蝕變發育,具有黃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等圍巖蝕變。
[1]賈群子等.祁連山銅金鎢鉛鋅礦床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11.
[2]周杰斌等.青海省德令哈北部宗務隆地區成礦特征與找礦遠景分析[J].地質與勘探,47(2):197-203,2011.
[3]青海省地質礦產局.青海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