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安州,周 銳
(成都理工大學成都,四川 成都 610059)
幫布金礦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岡瓦納大陸北緣,位于雅魯藏布縫合帶以北,班公湖--怒江結合帶以南的一條巨型岡底斯帶構造—巖漿巖帶上[1-3]。為強烈的擠壓碰撞造山帶,是班公--怒江洋殼向南俯沖及碰撞和雅魯藏布江洋殼向北俯沖及碰撞共同作用的結果。帶內構造復雜,巖漿火山活動頻繁,花崗巖及火山巖類型多,成因復雜,但主要以中酸性為主,金屬礦產極為豐富[4]。
邦布金礦出露地層為上三疊統地層,主要包括郎杰學群姐德秀組(T3j)、江雄組(T3jx)和宋熱組(T3s)。宋熱組:該地層變形強烈,原層理遭多期面理改造很難再恢復原來的層序。它的頂底均以斷層和周圍地層接觸,地層內含有構造混雜巖塊[5]。江雄組:與宋熱巖組、姐德秀組均呈斷層接觸。江雄巖組構造變形強烈,地層發育褶皺,呈現倒轉特征,原始層序難以恢復,是一套整體無序,局部有序的地層。姐德秀組:巖性較單一,斷層發育。巖性主要為灰、黃灰、深灰色變質長石石英砂巖,絹云粉砂質板巖夾深灰色炭質絹云板巖、炭質絹云千枚巖[6]。
區內侵入巖較為發育,主要分布于岡底斯巖漿弧,侵入和噴出活動強烈、頻繁,形成巖石類型多樣。
主要巖性有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石英閃長巖(花崗閃長巖、閃長斑巖、閃長巖)和似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見表1)。總體反映由南向北巖體具有由老變新的趨勢和巖漿向酸性方向演化的特征[7]。侵入巖按時代劃分主要有三個侵入期次的巖體、即三疊世(T)、白堊世(K)、古近紀(E)。

表1 區內侵入巖劃分表
礦區位于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東段的南側曲松–錯古–折木朗殼型脆–韌性剪切帶中段,次級褶皺及斷裂構造極為發育。區內近東西向由上三疊統朗杰學群各巖性段組成復向斜南北兩翼及核部地層,中酸性—中基性脈巖沿斷裂帶侵入該地層中,規模較小,其巖性為花崗閃長巖脈、輝綠巖脈。邦布巖金礦點即處于復式向斜揚起端的北側。礦區遭受過多期構造疊加改造,其基底變質巖系褶皺及層間構造破碎帶發育。主要斷裂構造,呈北西西向延伸,長約120多公里。斷層北側為羅布莎蛇綠巖群地層、南側盤出露晚三疊世朗杰學巖群類復理石地層。沿斷層帶發育有擠壓破碎帶及韌性剪切帶。
斷裂東段韌性剪切帶寬20m~50m,斷裂西段韌性剪切帶寬50m~1000m。東段韌性剪切帶以發育構造片巖、糜棱巖化巖石為標志,巖中發育S—C組構、拉伸線理。西段韌性剪切帶中普遍發育糜棱巖、構造片巖,剪切帶內拉伸線理、S—C組構、旋轉碎斑系及露頭尺度的相似褶皺、緊閉型同斜倒轉褶皺、傾豎褶皺等較發育。斷層面總體北傾,傾角50°~70°不等,具波狀起伏特征,斷層早期顯示左行韌性剪切性質,形成規模巨大的韌性剪切糜棱巖帶,后期北盤向南逆沖,并伴生有一系列軸面北傾、向南倒轉的牽引褶皺系列,為一多期次活動斷層[8]。
礦區已圈定的有Ⅲ、Ⅱ-1號礦體及Ⅰ號礦化體,分別產于分別產于北北西—南南東壓扭性斷裂帶及南南西—北北東壓扭性斷裂帶內,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礦(化)體主要由石英脈組成,其次為構造蝕變巖和破碎石英脈組成,呈似層狀,頂底板清晰[9]。礦體均受到不同程度剝蝕。礦體產狀、規模、形態,礦化強度及圍巖蝕變等均受斷裂構造發育的強度、規模及形態的控制。
礦石礦物主要為自然金、次為銀金礦,自然金為金黃色-淡金黃色,硬度低,強延展性,強金屬光澤,形狀以粒狀、他形粒狀等,其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次為斜長石,鉀長石,黑云母,絹云母,綠泥石等。副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褐鐵礦,其占總量的77.09%,黃鐵礦的形成具有多期次的特點[10]。金礦石的結構是金礦物以及與金礦物密切共生和伴生的黃鐵礦和黃銅礦等金屬礦物的結構特征。其礦石結構主要以半自形-自形粒狀結構為主,次為它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充填結構、壓碎結構。其主要的近礦物、黃鐵礦顆粒呈不完全的結晶外形-較好的結晶外形出現,少部分近礦物主要是自然金以極小的微粒分布于造巖礦物間以及伴生的其他硫化礦物中,礦石的構造以浸染狀、條帶狀構造為主,次為脈狀狀、塊狀構造。
礦體圍巖蝕變類型簡單,蝕變類型互為疊加,靠近礦體蝕變較強,遠離礦體則逐漸減弱。與金礦體關系密切的蝕變為黃鐵礦化、方鉛礦化、炭化、硅化、絹云母化,少量閃鋅礦化。
在喜馬拉雅巖片北緣活動帶形成了巨厚的濁流沉積的細碎屑巖建造,該含炭“黑色巖系”金豐度值高,具有礦源層意義,形成了金的成礦物質初始富集。曲松—錯古—折木朗韌—脆性殼型斷裂活動是該區極為重要的成礦作用。與變形變質作用相關的深部流體沿該斷裂上升將深部的金帶至上地殼而引發了巖層變質脫水(地層水)、部分融熔和大氣水、同生水的循環,萃取巖層中的金形成成礦介質水遷移上升、沉淀于北北西和北東西次級斷裂帶中。在韌—脆性過渡帶由于物理化學條件的轉變,深部流體在剪切帶發生混合對流,并與上部下滲的天水混合促使含礦熱液向次級多活動期次的斷裂低壓區聚積沉淀,形成了本區北北西和北北東向斷裂帶的金礦(化)體。
褐鐵礦化石英脈:含金金屬硫化物,地表常形成引人注目的褐鐵礦化或鐵帽。含礦石英脈強褐鐵礦染、浸染狀黃鐵礦化和硅化,發育不規則晶洞,有別于乳白色非礦石英脈。
①化探金元素異常和多元素綜合異常,特別是具有一定規模的異常濃集中心部位是找金的重要地段。②地表負地形或特殊地形:構造破碎帶或擠壓構造片理化帶既是控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在表生條件下,它們常形成負地形或特殊地形。
①幫布巖金礦位于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東段的南側曲松-錯古-折木朗殼型脆-韌性剪切帶內,其巖性、褶皺、構造等復雜,具有良好的成礦作用。②區內主要產物為自然金,伴隨其它的多金屬礦,礦石的構造以侵染、條帶構造為主。③成礦具有多其次特點:深部流體在剪切帶發生混合對流,并與上部下滲的天水混合促使含礦熱液向次級多活動期次的斷裂低壓區聚積沉淀,形成了本區北北西和北北東向斷裂帶的金礦(化)體。④根據蝕變特征、地層特性、及地化異常等推斷幫布及周緣礦山有進一步找礦意義。
[1]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2015.西藏德明頂地區礦產遠景調查報告[R].(內部報告).
[2]杜欣,燕長海,陳俊魁,等.西藏亞貴拉鉛鋅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征[J].地質調查與研究,2010,33(4):257-265.
[3]黃鵬程,鄭有業,高順寶,等.西藏幫布勒鉛鋅銅鐵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意義[J].礦物學報,2015(s1).
[4]張婷,王森,李健.西藏亞桂拉鉛鋅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四川有色金屬,2015(4):35-38.
[5]宋夢瑩,鐘康惠,劉清雙,等.西藏亞桂拉矽卡巖型鉛鋅礦床地質特征與成因分析[J].四川有色金屬,2014(1):48-51.
[6]潘桂棠,等.中國地質大地構造單元劃分[J].中國地質,2009(1).
[7]青藏高原岡底斯帶中段花崗巖類及其中鐵鎂質微粒包體地球化學特征[J].江萬,莫宣學,趙崇賀,等.巖石學報,1999,(1):89-97.
[8]西藏岡底斯構造帶東段多島弧-盆系及其演化[J].李光明,馮孝良,黃智英等.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0,20(4):44-45.
[9]西藏岡底斯地塊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巖特征與構造環境.李漢光,葛良勝,鄒依林,邢俊兵,武玉海.礦產與地質,2005,19(2):107-116.
[10]西藏岡底斯帶門巴地區印支期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和鐘鏵,楊德明,鄭常青,黃映聰.地質通報,2005,24(4):35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