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松,劉應飛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二局,福建 福州 350181)
閩中地區已查明銅鉛鋅多金屬礦床數十處,其中大、中型礦床數處,為武夷山成礦帶最重要銅鉛鋅成礦遠景區之一[1-3]。以往資料表明,多金屬成礦和變質基底具有密切的關系。近年勘查的多金屬礦床:建甌八外洋、政和湖屯、建陽水吉等,均賦存于馬面山群中,并明顯受到后期構造和巖漿活動的疊加改造。本文從政和下屯銅多金屬礦基礎地質工作入手,對礦體地質特征進行系統研究,為該礦床成因研究提供證據。
下屯銅多金屬礦床處于閩中多金屬礦云集區北段,屬閩中裂谷帶東北緣與松溪-建西坳陷二級構造單元[4]交匯部位。區內主要出露馬面山群龍北溪組、東巖組和大嶺組地層,其中東巖組為主要賦礦層位;斷裂構造以NE向為主構造方向,是貫穿全區的政和-大埔構造帶次級衍生構造帶,和該區成礦的主構造帶基本一致,另見NW、NEE、SN方向的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多與斷裂構造密切相關,呈NE向成群展布于構造帶走向附近,或集中于構造帶復合部位。區內眾多規模不一的Pb-Zn-Cu多金屬礦床呈NE向多產于該構造帶內。
下屯銅多金屬礦區位于閩中裂谷帶北東角,出露地層為中-晚元古代馬面山群東巖組(Pt3d)及第四紀更新統(Qp);構造主要為NE向,次為NW向;巖漿巖主要為早白堊世金峰山序列(K1JF)鉀長花崗巖、似斑狀鉀長花崗巖,呈NE向分布于東巖組(Pt3d)地層兩側(圖1)。
(1)地層。區內出露東巖組地層為研究區銅多金屬礦體主要圍巖,近北東向展布,北東部寬,南東部變窄,帶長約4km,寬0.2km~1.2km。主要巖性為暗灰色、灰色斜長變粒巖、片巖。第四紀分布在南東部,為河谷盆地以泥質砂礫卵石、砂質粘土松散堆積物為主。

圖1 福建政和下屯銅多金屬礦礦床地質略圖
(2)構造。區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主要斷裂構造有F1、F2、F3,下面分別簡述之。(表1)。
(3)巖漿巖。區內巖漿活動頻繁,主要為早白堊世金峰山序列(K1JF)鉀長花崗巖。分布于區內東巖組地層兩側。區內還見花崗斑巖(γπ)、正長斑巖(ξπ)及輝綠玢巖(β)等,均為成礦期后產物,多沿北西—北東東向斷裂侵入。
(4)圍巖蝕變。區內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綠泥石化,其次有高嶺土化、碳酸鹽化;以硅化、黃鐵礦化為主。
(1)礦體產出特征。區內礦體賦存空間特征明顯:①第一賦存空間是斷裂破碎帶,東巖組斜長變粒巖為礦床賦礦主巖。②第二賦存空間是正長斑巖體與斜長變粒巖接觸帶及花崗巖與斜長變粒巖接觸帶。
礦體主要產于礦化蝕變帶中,呈脈狀、似層狀,產狀呈北北東向及北東向,地表及淺部為陡傾斜礦體,深部有變緩趨勢。礦體特征簡述:Ⅰ號礦體:產于F1號斷裂帶中,呈脈狀、似層狀。走向30°~50°,傾向南東,傾角34°~76°。走向長500m,最大斜深230m;見礦平均厚1.01m;品位Cu0.23%~1.26%,圍巖為斜長變粒巖,發育石英細脈、黃鐵礦化、矽卡巖化,其中以浸染狀黃鐵礦化主礦化類型。Ⅱ號礦體分為Ⅱ1和Ⅱ2(圖2):Ⅱ1號礦體受F2斷裂帶控制,走向20°~46°,傾向南東,傾角53°~74°;走向長220m,最大斜深80m;厚0.41m~3.71m,平均1.93m;品位0.35%~2.46%最高5.24%。圍巖為斜長變粒巖,見硅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Ⅱ2號礦體受F2斷裂控制,走向20°~46°,傾向南東,傾角53°~74°,走向長370m,斜深5m~40m;厚0.11m~2.64m,平均0.87m;品位Cu0.53%~1.81%。礦體圍巖為斜長變粒巖。Ⅲ號礦體受F3斷裂控制,呈楔狀、等軸狀,礦體走向42°,傾向南東,傾角65°~81°;厚0.50m~3.60m,平均1.66m;品位Cu0.85%~2.44%。礦體圍巖為斜長變粒巖。見強硅化,黃鐵礦,鉛鋅礦等。

表1 研究區主要斷裂構造特征一覽表

圖2 政和下屯礦區Ⅱ號礦體29線地質剖面圖
(2)圍巖特征。區內礦體賦存于中-晚元古代馬面山群東巖組斜長變粒巖、片巖中斷層破碎帶內,容礦巖石有碎裂巖、構造角礫巖,矽卡巖等,頂底板以斜長變粒巖為主。
(3)控礦特征。區內銅多金屬礦化主要賦存于斜長變粒巖內部的斷裂帶,在內接觸帶集中是主要礦化特征;花崗巖外側僅出現個別小礦體和零星礦化,表明研究區銅多金屬礦化與構造裂隙在成因上密切相關。礦化強度與硅化、黃鐵礦化以及容礦裂隙強度密切相關。
(4)礦石特征。①礦石礦物組合。據野外觀察,鏡下鑒定發現金屬礦物有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綠簾石、綠泥石等。其中礦石有用組份主要為銅、銀:銅含量一般0.23%~2.46%,單樣最高可達5.24%。②礦石組構。礦石結構見碎裂結構、角礫狀結構、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構造見塊狀構造、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等。③礦物的生產順序。該研究區成巖成礦作用形成經歷了火山噴流-沉積—區域變質—構造-巖漿熱液疊加改造作用。根據鏡下鑒定研究,其主要礦物在各成礦期的生成順序為: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變質-構造巖漿→石榴石→輝石、陽起石、透閃石→磁鐵礦→黃鐵礦、鏡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石英→綠泥石、絹云母→碳酸鹽→表生期。
①礦床成礦期次分析。根據對本礦床金屬礦物和脈石礦物組合,組構和交叉關系分析,礦床成礦期次劃分為熱液期和表生期。熱液期分石英硫化物階段和方解石硫化物階段。表生期主要表現在野外露頭礦石受氧化生成的氧化物,生成的氧化物為褐鐵礦、孔雀石、鉛礬等。按礦石組構特征表現為土狀構造、蜂窩狀、多孔狀構造等。通過上述可以判斷該礦床為巖漿熱液型,劃分為兩個成礦階段:閃鋅礦-黃銅礦階段和方鉛礦階段。礦體空間展布特征為上部發育方鉛礦,下部發育銅礦化。②礦床成因分析。下屯銅多金屬礦床主要產于北東斷裂構造帶內,嚴格受控斷裂構造。區內發育白堊世東坪序列、早白堊世金峰山序列酸性侵入巖,以及其他酸性、中基性巖脈;地表見強硅化、黃鐵礦化,蝕變脈體規模不一,走向及傾向基本一致,Ⅰ、Ⅱ號礦體走向上延伸規模大。綜合以上地質特征初步判斷下屯銅多金屬礦為構造-熱液疊加型礦床。
①下屯銅多金屬礦床主要產于北東向斷裂構造帶內,并嚴格受控該斷裂構造。區內發育白堊世東坪序列、早白堊世金峰山序列酸性侵入巖,以及其他酸性、中基性巖脈;地表見強硅化、黃鐵礦化。走向及傾向基本一致,其中Ⅰ、Ⅱ號礦體走向上延伸規模大。②賦礦圍巖主要為碎裂巖、構造角礫巖,礦床成礦作用過程經歷了巖漿熱液期和表生期。③巖漿熱液期礦石的結構主要有碎裂結構、角礫狀結構、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明顯受構造控制,說明該期在熱液成礦的同時受構造疊加改造,成礦物質富集成礦受到明顯的控制作用。④認為福建政和下屯銅多金屬礦屬于構造-熱液疊加型礦床。
[1]張達,吳淦國,彭潤民,吳建設,狄永軍,張祥信,汪群峰.閩中地區馬面山群東巖組變質巖形成的古構造環境研究[J].地學前緣,2005,12(l):310-320.
[2]張生輝,石建基,狄永軍,余心起.閩中裂谷塊狀硫化物型鉛鋅礦床的地質特征及找礦意義[J].現代地質,2005,19(3):375-384.
[3]豐成友,豐耀東,張德全,佘宏全,李大新,李進文,董英君.閩中梅仙式鉛鋅銀礦床礦質來源的硫、鉛同位素示蹤及成礦時代[J].現代地質,2005,19(3):375-384.
[4]李霞.福建省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及基本特征.世界地質,2013,9(3):54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