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挺攀,林 丹,李 浙
(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核資源地質調查院,貴州 貴陽 550005)
楓蕓勘查區位于貴州省思南縣楓蕓土家族苗族鄉,與楓蕓鄉集鎮直距約2km,距思南縣城約30km。礦區范圍內僅在1970年開展過“貴州省思南縣楓蕓礦區地質普查”工作,并于2009~2012年進行了“貴州省思南縣楓蕓礦區資源儲量核查”工作,除此之外無其它勘查工作。2017年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局對該區進行了儲量核實工作,本研究在分析總結前人的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近年對該區展開的研究及工作進展,對楓蕓礦區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機理進行分析,供該區開展下一步工提供參考依據。

圖1 地形地質圖
研究區位于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地帶的北部邊緣,武陵山脈與大婁山脈之間,除第四系(Q)外,均為海相沉積地層,主要為下二疊統棲霞組(P1q)、茅口組(P1m),上二疊統吳家坪組(P2w)、長興組(P2c),下三疊統夜郎組(T1y)。礦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位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鳳岡北北東向構造變形區北部。區內燕山期的構造變形最為強烈,出露寒武系、奧陶系、二疊系、三疊系。主要巖性為海相碳酸鹽類,地層構造帶以褶皺、斷層為主。
楓蕓礦區內出露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下二疊統棲霞組(P1q)、茅口組(P1m),上二疊統吳家坪組(P2w)、長興組(P2c),下三疊統夜郎組(T1y)和第四系(Q),現分述如下:
棲霞組(P1q):上部為深灰色中厚層、厚層至塊狀灰巖,下部為灰黑色薄層狀灰巖夾有機質頁巖。厚150m~260m。
茅口組(P1m):上部為灰白色塊狀灰巖,下部為灰色中厚層、厚層狀灰巖,夾燧石灰巖。厚130m~221m。
吳家坪組(P2w):原報告稱為樂平組,主要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燧石灰巖及硅質灰巖、灰巖組成,中夾灰綠、黃灰色泥巖、粉砂質泥巖及少量粉砂巖。底部為一層泥巖、鋁土質泥巖及砂質泥巖,局部夾粉砂巖、鮞狀綠泥石巖。礦產于該層位底部,距茅口灰巖為0m~5m左右,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產出,厚約0.62m~2.28m,平均厚度1.37m左右,礦層中間夾無矸石。吳家坪組地層總厚約110m~125m。
長興組(P2c):為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層含遂石團塊灰巖,底部夾深灰色中厚層泥質灰巖及少量厚約10m的鈣質頁巖,與下伏地層分界,上部為灰巖中含燧石團塊。厚度約69m~98m。

圖2-1 地層柱狀圖

圖2-2 地層柱狀圖
夜郎組(T1y):上部為灰色、淺灰色薄至中厚層灰巖,夾淺紫色泥巖;下部為淺灰色薄層灰巖與板狀泥灰巖,中部為灰色中至厚層灰巖,底部為黃綠、黃褐色頁巖夾粉砂巖。厚>190m。
第四系(Q):主要為殘坡積之腐植土、礫石、砂及亞粘土等。厚0m~10m。
礦區位于許家壩開闊向斜南東翼,總體表現為一單斜構造,地層傾向為290°~320°,傾角11°~15°,為一傾角平緩的單斜構造,礦區內未見大于10m的斷裂構造。
許家壩向斜:軸向為北北東,區內長約35km,寬8km~10km,呈長條狀,具“S”型彎曲,開闊平緩,兩翼不對稱,西翼傾角在17°左右,東翼傾角在15°左右。
礦體產于二疊系上統吳家坪組底部的粘土巖中,頂板為一平均厚0.88m的較薄礦層,底板為茅口組灰巖,礦體與頂底板接觸界面清晰,頂界接觸線較平整,底界因茅口組灰巖侵蝕面的存在而凹凸不平,總體上頂板穩定,底板對開采無影響。礦體呈層狀產出,由于厚度有所變化,呈現出一定的波浪式起伏形態。
含礦巖石為粘土巖,上部為深灰、灰色較為致密的粘土巖,塊狀、假鮞狀、豆狀構造,含有少量星散狀礦產,含量較低,品位一般在5%左右,厚度一般為0.5m~0.7m;中部為淺灰、灰綠、灰白色,其間上段含硫品位多在13%~15%,部分大于15%,厚度一般0.5m~1m;下段含硫品位一般8%~12%,厚度0.3m~1m;底部為淺灰、品位一般在5%左右。
根據各施工工程及采樣點分析結果,粘土巖上部和下部含礦較貧;中部含礦較富,礦體厚度較大而穩定,礦產品位變化較小,是整個含礦層中最富的區段。
礦體傾向290°~320°,一般傾向為315°,傾角11°~15°,平均傾角為12°;由盲井、老硐等30個工程和7個采樣點控制,已控制礦體走向長約1500m,傾向延伸約820m。礦體呈層狀產出,呈現出一定的波浪式起伏形態;礦體厚度一般在1.0m~2.0m之間,最大厚度為2.28m,最小厚度為0.62m,平均厚度為1.37m,厚度變化系數Vm=27.39%,厚度有一定變化,變化規律性較顯著,相鄰工程厚度差1~2倍,厚度較穩定;TS品位一般在11%~13%之間,最高為22.26%,最低為9.94%,平均為12.49%,品位變化系數為16.98%,變化小。
礦區內,礦體地表淺部有5個見礦工程品位達到最低工業品位14%,深部坑道附近區域的盲井和采樣點見礦工程品位,絕大部分低于最低工業品位,屬低品位礦;總體上看,礦體往深部有品位變貧的趨勢,且總體為低品位礦,平均品位12.49%。

圖3 礦層柱狀對比圖

圖4 地層剖面圖
2.5.1 礦石物質組成
礦石中伴生礦物不明顯。呈金黃、淺黃、黃色,以星散狀為主,顆粒多呈自形,直徑一般為2mm~4mm,最大5mm~6mm,局部可見團塊狀,直徑達1cm~3cm。星散狀礦產多富集于礦體中下部,分布均勻且較為密集,團塊及結核少見。
2.5.2 礦石化學成分
礦石中含TS為9.94%~22.26%,平均為12.49%;礦石中有害組分含量Pb+Zn為0.01%~0.05%,As為0.001%~ 0.004%,F為0.006%~ 0.048%,C為0.10%~0.84%,有害組分含量較低,在允許含量范圍內。
2.5.3 礦石風(氧)化特征
礦體出露于地表或受氧化地帶,往往由于次生變化而引起品位的變化,未受氧化的地段含量一般較為穩定,無較大變化。
礦體氧化帶深度受礦層產狀、地形、構造破壞、覆蓋層厚度等因素影響和控制。在PD100號坑道~LD15號老硐一段,由于蓋層不厚,地形較緩,加之北東向的節理裂隙影響,裂隙溶洞較為發育,老硐采空深度較大,氧化帶深度也因此較大,氧化及半氧化帶深度為70m~200m。往北東方向因地質條件較好,氧化帶深度不大,為20m~40m,半氧化帶深度在50m左右。
礦石自然類型為原生礦石,有星散狀礦石、團塊狀礦石、結核狀礦石,以星散狀礦石為主,約占總量90%。
礦石品級:礦床中絕大部分是貧硫礦石。按工業指標規定,Ⅰ級品含硫≥35%,Ⅱ級品含硫為25~35%,Ⅲ級品含硫為14%~25%。該礦區大部分礦石為低品位礦石,品位一般介于邊界品位(8%)和最低工業品位(14%)之間,占76%,Ⅲ級品占24%;礦體含TS為9.94%~22.26%,平均為12.49%,故本礦床礦產屬低品位礦,礦石品級僅少部分達到Ⅲ級礦石標準。
礦體直接頂板為吳家坪組底部的礦層,厚度為0m~2.02m,其上為中厚~厚層灰巖、泥灰巖及硅質灰巖等。頂板相對較穩定。
礦體底板為茅口組中厚層灰巖,底板穩定,據《核查報告》,礦體內部無夾石。
據有關資料,二疊系上統吳家坪組為古風化殼沉積,代表了茅口期后暴露于地表風化剝蝕的產物,根據礦區礦體賦存情況及礦物組分可知,礦區的沉積環境為碳酸鹽臺地與渾水海岸過渡區,加之當時季候潮濕,植物茂盛故有泥炭沼澤形成,黔桂運動使貴州大部分地區上升為陸地。
(1)楓蕓礦區礦床賦存與二疊系上統吳家坪組底部的粘土巖中,
(2)礦區礦床的形成與地層、巖相、含煤巖系、構造有著密切關系,產出形態受地層、地形及沉積環境等控制。
(3)礦石結構單一。構造以層狀構造為主,品位一般介于邊界品位(8%)和最低工業品位(14%)之間,占76%,Ⅲ級品占24%;礦體含TS為9.94%~22.26%,平均為12.49%,故本礦床礦產屬低品位礦。
[1]《貴州省思南縣風香園楓蕓礦段地質普查報告》貴州省革命委員會地質局1970/12.
[2]《貴州省思南縣楓蕓硫鐵礦礦區資源儲量核查報告》中化地質礦山總局貴州省地質勘查院2012/10.
[3]梅冥相、馬永生、鄧軍等.滇黔桂盆地及鄰區二疊系樂平統層序地層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J].地球科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