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他4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不堪生活的重負,不久也撒手人寰。他不得不來到北京,和做鋦匠的爺爺一起度日。爺爺一邊教他識字,一邊教他鋦匠手藝。
憑著一股不屈的倔勁,他10歲時,便熟練地掌握了祖傳的24樣、72種、136道獨門絕技。他以比同齡人硬朗得多的雙肩,挑起了生活的擔子。
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通過勤勞的雙手,他將對美好的追求,釘鋦在自己以及他人的心中。比如,遇到一個破損的口杯,他便在杯口鋦上一朵荷花,在杯外鋦上幾條游魚,這樣,對“年年有余”的憧憬向往,就盛開、游弋在人們的心間。又如面對一個損壞的裝水的碗或盤,他在其破損處鋦上一條躍動的魚,便意味著碗或盤的主人未來的日子會“如魚得水”;或者在其破損處鋦一只蝙蝠,象征著“福從天降”……
他不惜花費成本,在制作鋦釘時,在黃銅中添加1/10的黃金,使得鋦釘的延展性更好,不會生銹。就這樣,一些破碎的物品,由于他的匠心獨運,殘缺變成一種美,化作人間最美好的祝福。
他就是1955年出生于遼寧省撫順市的王振海。
一個個美好的期盼和祝福,無不傾注著他的全部心血。王振海曾遇到一個北宋時期的碗,碎成了100多片,幾乎所有的鋦匠都認為這無法修好了,王振海卻一定要讓其再顯美于人間。他先是“找碴”,將100多片碴按大小、形狀分類。接下來是對接碎片,然后,用繩子反復扎緊,再用弓子和金剛鉆沿著裂縫兩邊鉆出2/3深度的小孔。這時,在摻金的銅板上,先是剪下2毫米寬的直條,然后把直條剪成一個個菱形;根據兩孔之間的距離,將菱形的銅片做成相應大小的花釘,一一鋦上。他在瓷器上留下對世界的愛,留下一顆惜物的心,以及不懈追求的印記。
50多年來,王振海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鋦了將近10萬件作品。其中較為傳奇的一件是“七合盞”,它由5個朝代的6片碎瓷組成。雖說是碎瓷組合成的,卻嚴絲密合,滴水不漏,精美無比,世上僅有。
2011年春,王振海在香港舉辦個人鋦瓷展時,這件“七合盞”吸引了眾多收藏家的目光。一個美國人開出了1 2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欲將其買走,但他拒絕了。王振海說,自己到世界各地講授鋦瓷藝術,開鋦藝培訓班,手藝可以傳遍全世界,但任何一個古董物件,都不能從自己手中流向海外。如今的王振海,已是“國寶級鋦瓷匠人”,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鋦”。
日子如瓷器,由于它的易碎性,生活有時會碎裂成一塊塊困厄和不幸。但只要敢于對困苦“找碴”、挑戰,本著一顆如金剛鉆一般堅毅的心,就能將這瓷器碎片般的日子,縫鋦得樸實厚重、超然脫俗,在給世界一份美好的同時,也讓自己擁有不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