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思遠 陳峰
摘要:雙線共行的共享經濟有著商品來源成本低、客戶黏性度高、物權與使用權分離等優勢,但其中仍然存在制度建立不完善、國民總體素質有待提升、經濟調控的主導權問題和“偽共享”跟風陋習等弊端。讓我反思共享風口面前,唯有理性認識,不盲從跟風,才能做共享經濟體制的乘風者來促進國有經濟蒸蒸日上。
關鍵詞:共享經濟;分時租賃;閑置資源的利用;經濟壟斷
一、淺談共享經濟
1、如何定義當代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具體可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通過閑置資源的共享并將其與具有短時間剛性需求的客戶匹配,從而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第二種、供給方通過自主選擇或采購大量物品,然后通過銷售其臨時使用權,從而獲得一定回報。簡單來說,第一種關注的是閑置資源的再利用,而第二種則側重于弱化“物權”強調“使用權”的分時租賃。
2、總體狀況分析
首先來談談第一種共享模式——整合線下閑置資源。其特點在于商品的來源是通過整合閑置資源,“滴滴出行”成功的展現了共享經濟中第一種類型在中國運營的優良模式。
滴滴出行的網絡平臺會幫我們審核司機信用、汽車質量,并且會在較短的時間內提供上門服務,全程GPS導航顯示方位再加上明碼計價服務使得消費的滿意程度節節攀升。
再來看看共享經濟的另一種模式——分時租賃。ofo小黃車作為其的杰出代表已經成功融入大眾生活。如今,人們更加關注于對新鮮事物的體驗和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弱化“物權”而強調“使用權”的思維模式逐漸受到世人的認可。小黃車較多停放點和較低的價格都成為其的商業優勢,“以租代售”的商業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消費者的真正需求。
3、共享經濟的優勢分析
在杭州和順昌的街頭采訪中可以了解到,市民選擇共享單車出行的最大的幾個因素中就包括廉價、綠色、方便。共享單車能夠沖擊公交車、小轎車等傳統運營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經營商改變了傳統經濟中先將貨物占為己有,再將其通過粘性較低的單次交易以實物的形式直接轉讓物權的模式,轉而將重心置于“商品來源”、“客戶粘性”、和“使用權歸屬”和“新概念融入”。
首先“商品來源”便改變了以往的“賣啥先有啥”模式。比如租車領域最早的神州租車,他們所租的車輛都是由本公司購置,自然在盈利計算時會比現在的滴滴出行在成本一項中增加了購置車輛費用、停放車輛費用,也因此使消費者使用神州租車的開銷會更大,進而用戶從物美價廉的角度考慮就會趨向于選擇滴滴出行等共享經濟。
其次“客戶粘性”的增強則是建立于互聯網平臺上的通訊模式提出的。當今不乏存在許多由共享經濟牽出感情的朋友,比如在Airbnb租房中房東與用戶成為異國密友;Eatwith中吃客遇到了“深夜食堂”般的心靈凈地……共享的同時使得物物轉移的經濟變得更加有血有肉,客戶也因此從只看產品到更關注使用感受。
最后,再聚焦“使用權歸屬”上,其可謂是將共享的實質最充分的體現。共同享有卻不占有,我們有使用的剛性需求卻不一定有長久獨自占有的必要。共享雨傘的輪轉借用,共享書籍的漂流閱讀,共享充電寶的救急功效都展現著互利共贏的妙處——最低的支出享受最高的服務。
二、共享經濟的弊端分析和措施建議
共享經濟發展至今仍然有一些弊端值得我們注意:
1、公共資源占用,制度需要完善+強化
再回憶起“深圳6000名滴滴司機被封號”事件,不難發現作為第三方的共享平臺對于有關的審核制度是不夠重視的。當共享單車停放點搶占公用車道阻礙交通、當青少年可以通過砸壞密碼鎖而將單車私有化,共享單車的監管體制是否存在一定的缺失呢?因此,對監管、審核、維護各個體制的落實是極有必要的。約束下的自由,制度內的權利,才是共享經濟最可依的發展良策。
2、共享時代,我們卻不懂得如何分享
共享時代的風靡帶來了盛世狂歡的同時,也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一些令人難堪的陋習。
新加坡的小黃車被穿上白大褂只為私有,英國曼切斯特運河成為摩拜單車的“墳墓”,試想,共享時代,我們是否真的懂得如何分享呢?
在共享經濟這面照妖鏡前,我們更應回歸本心淳樸的樣子,首先學會如何分享。
3、壟斷式的價格反彈
共享經濟目前展現的各種優惠政策無不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從優惠券到發紅包、從基金到持卡優惠,共享經濟能夠帶來極佳的社會效益很大一部分源于其的優惠。但是,在企業已經獲得足夠多的用戶,并占有他們足夠多的使用頻次和時間后,其一定會自然而然的轉向商業化,價格回升也是企業商業化后牟取更多利潤的主要措施。聯系當下實情,共享單車的價格便處于上調之中,“豪華車”等商業化產品也在強力推出,由此猜想未來對當下的各種“優惠補貼政策”也極可能在其對市場份額占據飽和時停止。在如此背景下,共享經濟的調控主體應兼顧政府和市場。結合政府的規范性和市場的競爭力、融資強度才能保證共享經濟的平穩發展。
4、“偽共享”前難辨本質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共享物品真的就是共享經濟嗎?共享某個物品其實也是我們分享的一種習慣,但是要構成一個經濟體系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商業鏈條,有其發展前景和盈利的可能。可是在此基礎上,許多共享項目明顯太過牽強,比如共享籃球、共享生活等等。共享籃球“商品低價+高頻使用率”的現實情況相比于天天使用共享APP來租借,買一個顯然方便得多。近日江蘇衛視“三個院子”的娛樂效果獲得了眾多好評,但是筆者想提提其出版的理念——共享生活。游人來居住并分享生活這便是共享了嗎?那其與原有的行業又有什么區別呢?因此這種共享商業存在價值本身令人懷疑,也更像是一種盲目奔“風口”、博取噱頭的舉動。
回到當下,在我們感受共享經濟帶來的快捷時,在我們滿懷憧憬的奔向“風口”時,其實我們更要有能撥云避霧的本領去看清實質。
三、共享經濟的展望
目前共享經濟就像互聯網剛剛進入百姓生活般不見得全是明朗,其間需要迎接價格回升的瓶頸、更高性價服務的標準、更多條件以及制度的監督等新的考驗。因此,如何規模化的形成健康的商業結構、如何堅持本心來顛覆和革命以往的體制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對此,我們更應該以宏觀、長遠的視角加以構想。就像城市慷慨亮整夜光,對革命性事物我們為何不給與更多理智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