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莉娟
隨著棉花檢驗體制不斷完善,實驗室的管理也有許多新的突破,但要更快、更科學公正地取得檢驗數據,關鍵還是要降低試驗數據誤差概率。對于HVI檢驗方法,除去儀器因素和實驗室環境因素,造成試驗數據誤差概率最大的因素應該就是HVI違規操作或非常規操作,因此對于HVI操作員不規范的操作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在HVI長強模塊操作時,操作員使用了棉樣的刀切面作為長強測試小樣,如果棉樣刀切面朝向取樣器的圓孔,這樣的測試值失真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棉樣是從棉纖維密度較大的棉包中機械刀具切出,必然會損傷刀切面棉纖維的長度,同時產生了較多的短纖維。那么,使用棉樣的刀切面作為長強測試小樣得到的測試數據就不能代表整包棉花的質量。對數據偏差性,我們對20只普通樣品的操作使用了正確和錯誤的兩種手法進行對比,數據如下:
通過數據我們得到20只樣品中有18個樣品,在未使用樣品刀切面并且撕斷面朝向取樣孔的操作手法的測試結果,都高于使用樣品的刀切面并且刀切面朝向取樣孔的測試值,長度值變長比例為90%。其中數值變化大于0.5mm有10只樣品,占測試樣品總數的50%。長度值結果改變樣品長度級的,有11只樣品達到測試樣品的55%。只有11、18號樣品在正規操作情況下的數值略有降低,但降低數值僅在0.12毫米以下,對整體測試結果影響不大。對于20只測試樣品的兩種測試手法的短纖維率,結果都是錯誤的操作手法,而測試結果均大于正確的操作手法測試的結果,其中超過3個百分點的有10只樣品,占測試樣品總數的50%。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忽略儀器因素和實驗室環境因素,造成測試結果誤差概率偏大、棉纖維長度值偏短、短纖維指數升高的原因只能是操作人員沒有按照規定的、正確的操作手法進行長強模塊的測試。
首先了解一下馬克隆的正確的操作手法:在樣品重量得到確認后,操作員必須將稱好的試樣全部從秤盤中取下,雙手開松試樣,約為手掌長度的長條形棉樣,切記在這個開松過程中必須保證試樣的原有質量,不得丟棄或增加試樣重量,開松后的試樣被操作員的雙手食指上下均勻地輸送到馬克隆測試腔體中,然后一只手的食指向下猛壓棉樣,手指退出時另一只手迅速蓋緊腔門。對于馬克隆操作這一系列動作必須保持連貫性。
通過馬克隆操作手法我們就可以發現一些錯誤的手法:1.棉樣沒有開松或成團塞入測試腔體內會造成測試數據不準確或偏低。2.在拿取試樣或開松試樣時沒有確保試樣稱重時原有的質量。減少試樣質量測試馬值偏高,增加試樣質量測試馬值會偏低,對于減少或增加了多少試樣質量測試值偏差呈遞增或遞減的趨勢。3.沒有及時蓋緊腔門,有棉纖維滯留在腔體以外這樣馬值測試值就會偏高。所以馬克隆測試手法必須謹慎和保持連貫性,這樣才能提高測試數據的準確度。

序號操作方法使用樣品的刀切面并且刀切面朝向取樣孔(錯誤操作手法) 未使用樣品刀切面撕斷面朝向取樣孔(正確操作手法)測試項目長度/mm 短纖率/% 長度/mm 短纖率/%1 29.90 14.8 30.20 13.1 2 28.82 18.2 29.72 13.5 3 28.49 20.0 29.45 16.7 4 28.83 21.7 29.79 14.3 5 29.95 15.3 30.15 13.3 6 29.62 16.0 29.89 16.1 7 30.22 14.2 30.55 13.1 8 29.14 16.8 29.3 15.5 9 28.87 19.8 29.67 14.1 10 28.86 19.1 29.80 15.3 11 29.33 15.8 29.27 14.2 12 28.74 20.0 28.91 16.8 13 28.39 22.0 29.34 18.0 14 28.53 17.6 29.79 15.8 15 28.17 20.0 28.84 16.6 16 28.30 20.5 29.87 15.0 17 29.35 15.3 29.68 14.8 18 28.84 19.7 28.72 16.0 19 29.80 16.8 29.89 14.2 20 28.63 17.1 29.15 16.3
顏色模塊的錯誤操作主要表現為:1.棉樣厚度未達到標準,產生空隙從而漏光;2.棉樣沒有完全蓋住顏色頭玻璃,或是在托盤運動過程產生了棉樣位移漏光現象;3.棉樣放置過厚,儀器出現“顏色壓手位置傳感器錯誤”故障時,操作員私自點擊忽略,造成棉樣未經施壓測試的情況。所以我們必須是把棉樣平鋪在顏色托盤上,同時要求棉樣必須蓋滿托盤兩側并且達到一定的厚度,這樣在測試時才不會發生漏光現象。一旦發生漏光棉樣的測試值就會與實際值偏差較大,尤其是測試樣品的反射率,同時黃度值也有較大變化。
綜上所述,在HVI操作或校準檢查時,有些操作員為了自身利益采用違規操作手法測試或校準通過速度,尤其是馬克隆的校準檢查,從而忽略了儀器的使用狀態,造成未能及時發現儀器故障,影響測試數據的準確度。所以,對操作員的操作手法必須做到視頻監控和現場監督,同時對測試數據異常現象和儀器校準檢查數據必須實施及時跟蹤和排查,通過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制度加強操作員的檢驗質量責任心,從而得到公正、科學、準確度較高的試驗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