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雙穗
羽絨的防鉆絨性是指羽絨羽毛和絨絲在規定條件作用下從織物阻止其鉆出表面的現象。常用鉆絨根數表示。研究羽絨的鉆絨機理先從羽絨的組成結構入手。羽絨纖維主要由絨子組成,其余包括絨絲、羽絲、毛片等。有研究表明,羽絨的鉆絨性主要表現為絨絲和羽絲的鉆出,占其鉆絨的92%[1],鉆出的絨絲一部分為羽絨本身的組成成分。另一部分為絨子在摩擦、擠壓碰撞等條件下,絨子上的單根絨絲斷裂脫落形成絨絲。羽絨纖維的絨子以其獨特的樹枝結構存在,在一階絨絲的基礎上衍生了許多細小的二階絨小枝。羽絨纖維是蛋白質纖維,極性較大,在摩擦過程中容易帶電,相互排斥,形成蓬松性。故靠近面料兩側的羽絨均有貼近面料的傾向。同時,羽絨受到外力容易回彈,回彈過程中空氣鉆出面料,從而推動面料兩側的羽絨鉆出。
由于羽絨是獨特的樹枝結構的蛋白質分子,容易摩擦帶電,發生同性相斥從微孔或縫合處漏出,且羽絨的組成成分較多,羽絲和毛片末端較尖銳,也容易從織物中鉆出。
影響鉆絨的外在因素包括織物的緊度、縫合條件、充絨方式。
織物的緊度是綜合考慮紗線細度和密度兩個因素,曹宗華等[1]人通過試驗表明織物緊度為影響鉆絨性的顯著因素。
縫合條件包括縫紉的針跡密度、縫紉針型號、縫紉線規格、線跡和縫型以及縫合層數。羽絨制品在縫制過程中會形成針眼,易造成羽絨鉆出。若選擇不合適的縫紉針一方面針眼過大,另一方面在縫制過程中機器高速運轉造成機針發熱,使針眼熔融擴大,羽絨更容易漏出。針跡密度過大,縫紉效率降低,同時針眼也增加。針跡密度小,未縫合的距離增大,容易形成孔洞而跑絨,一般采用12~14針/3cm。目前羽絨制品加工企業較多地采用圓頭針,因為與尖頭針相比較而言,圓頭針在縫制過程中可以順暢穿透面料,減少對面料中紗線的刺傷率,從而提高防鉆絨性。周吟澄等[2]指出細針粗線的方法,使縫紉線能最大范圍遮擋住針眼,但應注意縫紉線的規格與縫紉針相匹配,在選擇細針的同時應考慮縫紉線的穿針引線問題。采用硅油處理后的縫紉線可以增加柔軟度,減少摩擦。不同的線跡和縫型也會影響羽絨的鉆絨情況。葉謀錦等[3]人分析了分縫、鎖邊、倒縫、包縫4種不同的縫型發現,采用包縫的防絨效果最佳。目前羽絨制品常見的縫合層數為2層、3層、4層。2層縫合為面料與里料縫合,中間填充羽絨,這種做法常見于輕薄羽絨服。3層縫合為面料與內膽之間填充羽絨縫合再與里料縫合。4層縫合為兩層內膽間填充羽絨,與面料一起縫合,最后縫合里料。試驗證明縫合層數多,防鉆絨性越好,但縫合工藝復雜生產成本也提高。
常見的充絨方式分為兩種。先絎線后充絨和先充絨后絎線。羽絨制品通常有3種基礎絎縫格式。橫向絎縫,V型絎縫和格子絎縫。對于橫向絎縫可以采取先絎線再充絨,主要可以避免因絎線工藝造成穿刺面料引起的鉆絨。而V型絎和格子絎縫很難實現先絎線再充絨,故建議先充絨后絎線。
羽絨通常被作為填充物來做成服裝和寢具。目前國內常見的羽絨制品標準包括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FZ/T 73053—2015 《針織羽絨服裝》、QB/T 1193—2012《羽絨羽毛被》、QB/T 1194—2012《羽絨羽毛床墊》、QB/T 1195—2012《羽絨羽毛睡袋》、QB/T 1196—2012《羽絨羽毛枕、墊》、FZ/T 81005—2017《絎縫制品》,其中QB/T 1193、QB/T 1194、QB/T 1196、FZ/T 81005對于防鉆絨性的測試方法和技術要求相同,現將各類羽絨制品產品標準防鉆絨性能的測試參數比較如表1。
3.2.1 共同點
從表1中可以看出,常見羽絨制品的鉆絨性能測試方法主要由兩種,摩擦法和轉箱法,且有相應的檢測方法標準GB/T 12705.1—2009和GB/T 12705.2—2009,通過縫制一定規格的試樣袋模擬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受到的摩擦、擠壓、揉搓等作用,通過計數填充物鉆出織物表面的根數來評價鉆絨性能。
除GB/T 14272標準B法外,其余測試方法均是在成品上裁取一定規格試樣袋縫合進行測試,試樣袋羽絨需要填充均勻,試驗前設備和試樣袋表面清理干凈。
3.2.2 不同點
模擬作用力不同。摩擦法主要是面料與面料、面料與羽絨之間的摩擦、擠揉作用力。轉箱法主要是面料與面料、面料與橡膠球、面料與羽絨之間的混合撞擊、擠壓作用力。
鉆絨統計方式不同。除FZ/T 81005轉箱法不考慮填充物鉆出試樣表面的長短程度,只要鉆出布面即為1根,而表1中其余產品標準要求填充物鉆出試樣表面2mm才計數。大于2mm的描述在實際操作更有可行性。
鉆出羽絨的收集方式也不同。摩擦法由于采用密封的塑料袋,羽絨損耗少,結果準確。而轉箱法為透明的有機玻璃箱體,且箱體較大,鉆出的羽絨收集較困難,容易損耗,影響試驗結果。

表1 各類羽絨制品防鉆絨性能參數對比
試樣袋縫合線處理方式不同。FZ/T 73053標準中明確要求自身縫合線不做封閉處理,而GB/T 14272中要求對所有縫合線封閉處理。其余標準對縫合線說明不明確。
技術要求不同。家紡類羽絨制品不論等級或使用類型均采用相同考核要求,相比較而言,針織羽絨服的優等品和一等品的防鉆絨考核要求低于機織羽絨服。因為在一般情況下,針織面料的防鉆絨性能比機織面料差。
填充羽絨質量不同。GB/T 14272中方法A與方法B均明確了試樣袋的填充質量,其余標準應根據自身羽絨填充厚度來確定。
3.2.3 存在問題與建議
機織羽絨服標準GB/T 14272的鉆絨性能測試要求將全部絎縫線封閉處理,從而忽略了縫線處的鉆絨,而許多情況下出現跑絨現象是縫線處鉆絨厲害。建議對自身縫合線不做封閉處理。其次,方法A僅適用于縫線寬度為90mm~130mm,當不滿足條件時采用方法B。輕薄款羽絨服已成為市場的主要潮流趨勢,縫線寬度一般小于90mm,市場監督檢測時往往不能提供相同的織物而無法考核這類羽絨服的防鉆絨性能。建議對于低行距的羽絨服根據產品自身厚度確定填充物厚度,但應同時考慮到摩擦法鉆絨試驗儀中兩塊板的距離做相應調整,具體要求文章未做相應研究。
針織羽絨服標準FZ/T 73053試樣袋的羽絨填充質量未做說明。建議增加鉆絨試驗預處理,即將試樣拍打均勻,適當擠壓空氣,減少縫合時羽絨移動引起的填充物不勻。同時在正轉完成計數后,將羽絨服重新放回的表述有欠妥當,建議修改為試樣袋。
絎縫制品標準FZ/T 81005中將試樣袋縫線處用粘封液粘封的表述比較含糊,縫線的封閉處理未指明是否對試樣原有的縫線進行處理。建議對自身縫合線不做封閉處理。該標準中鉆絨性能考核明確要求只考核羽絨羽毛制品,羽絨羽毛制品的定義為填充物成分為100%的羽絨或100%的羽毛。但鉆絨性測試方法附錄D中對于填充物的要求為本身填充物材料,可以是羽絨羽毛,也可以是羽絨羽毛與其他類似材料的混合物。與標準羽絨羽毛制品定義相互矛盾,建議去掉填充物中的其他類似材料混合物的表述。同時在適用范圍明確可以用于服裝的絎縫制品,對于引用該標準的羽絨服鉆絨性測試需要40cm的正方形試樣2個,取樣存在困難。建議標準增加對羽絨服鉆絨性能測試方法,可以根據機織面料和針織面料引用相應的產品標準。
羽絨羽毛睡袋標準QB/T 1195中值得注意的是測試步驟按照GB/T 12705.1進行,但填充物質量不能根據GB/T 12705.1中要求,而應該根據產品自身厚度。
防鉆絨性是羽絨產品的重要指標,通過對常見羽絨制品鉆絨性測試方法對比發現,目前國內測試方法主要以摩擦法和轉箱法為主。但標準中存在待商榷的問題,希望在修訂時進一步完善,同時生產企業在了解鉆絨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有效控制產品質量,解決羽絨制品鉆絨性難題。
[1]曹宗華,談利剛,樊智超,等.羽絨服縫線鉆絨的影響因素和控制方法[J].中國紡織,2015,172-175.
[2]周吟澄,沈靜,胡敏芳,等.羽絨服裝鉆絨機理及織物防鉆絨性能研究[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2,41(3)127-129.
[3]葉謀錦,馮嵐清,陳文娥,等.羽絨服裝防鉆絨工藝研究[J].上海紡織科技,2016,44(1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