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義霞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5〕27號)(以下簡稱《規劃》),進一步加強我省中藥材資源保護,促進中藥材產業科學發展。按照《規劃》的總體要求,結合我省中藥材保護和發展實際,堅持以發展促保護、以保護謀發展,依靠科技支撐,科學發展中藥材種植養殖,鼓勵發展林下經濟、鼓勵中藥企業中藥材原料基地建設、鼓勵中藥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鼓勵建設野生中藥材保護區,努力實現中藥材優質安全、供應充足、價格平穩,促進中藥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并結合遼東山區實際,把國家、省、市文件精神落到實處,把“滿藥”產業確定為遼東山區的主導產業,大力推進“滿藥”產業基地建設,把遼東山區打造成“滿藥之鄉”,促進本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小康社會建設目標。
滿藥的種植發展思路為以國家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升級為指導,以國家、省、市發展民族醫藥產業為機遇,緊緊圍繞建設具有丹東特色的中國“滿藥之都”,實施“滿藥”產業發展戰略。同時要傾力搞好“滿藥”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建設,打造十萬畝滿族地道藥材種植區和產業帶,把遼東山區打造成“滿藥之鄉”。遼東山區滿藥種植發展需堅持的基本原則有:
1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發揮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作用。
2 堅持自然撫育和綠色生產相結合
依托我省林地保護、荒山造林和水源地保護工程,開展野生中藥材生境研究,引導自然撫育和綠色生產,提高中藥材品質,實現優質中藥材生產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3 堅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以中藥材質量控制為核心,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構建中藥材可追溯系統,提高中藥材生產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打造中藥材品牌,進一步提高我省特色中藥材知名度。
4 堅持民族特色
充分挖掘滿醫藥和蒙醫藥文化內涵,振興民族醫藥,重點開展以滿族文化為基礎的滿藥、保健品、特色滿族食品深度開發,打造滿族醫藥產業帶。
為保證“滿藥”產業在遼東山區扎實、有效鋪開和發展,政府著力培育和打造“滿藥”龍頭企業,用龍頭企業來影響和帶動“滿藥”產業的發展。并挖掘傳承最具遼寧特色、最具道地性和影響力的人參、鹿茸、遼五味、遼細辛、哈蟆油、關龍膽(“遼藥六寶”),樹立品牌形象,打造優勢中藥材產區,使“遼藥六寶”享譽海內外,帶動我省道地中藥材全面發展。
遼東山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鄉村發展相對落后,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和獨特的資源優勢形成巨大的反差。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有重大作用。
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加之野生藥材資源的迅速減少,現已形成了政策上不準采同時也已經沒有可供采集的資源狀況。如何解決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農民增收已成為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幾年來,世界范圍內“回歸自然”、“天然藥物熱”正在興起。中藥大多數來自天然植物,治療作用經過長久歲月的驗證,沒有化學合成藥物的副作用,因而越來越受到國際、醫藥界的重視。全世界中藥市場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世界范圍內研究、開發和利用中藥的熱潮,推動了中藥材生產的迅速發展和藥材市場的繁榮。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地位逐漸提升,國際交往和貿易必將逐步增加,全球中草藥貿易的增長速度將會有驚人的提升。
滿藥的種植,最大限度地擴展農民致富增收渠道,引進多種適應性強的北方中藥品種進行種植、田間管理、種苗培育全部包括在項目中,即保證了經濟收益,推動了地方經濟,又有利于形成品牌效應,做大、做強當地的中藥種植產業。
滿藥的種植發展除了幫助本地農戶增加經濟收入和擺脫低收入外,還可以安排多名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進行肥料加工、田間管理、銷售等相關產業工作,可有效地緩和項目區及周邊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開辟一條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在本身取得可觀的效益回報的同時,其發展還可帶動當地與之相關的食品、藥用保健品、特別是當地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的產銷活動、短途運輸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商品交換,繁榮市場,帶動本地區居民共同富裕,促進農民生產積極性,為觀光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較大的內部空間。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符合長遠規劃的要求,為地區的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地方財稅收入,有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
滿藥的種植發展,不僅響應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以及十八大以來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同時農業穩定增長,為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強大支撐。
滿藥的種植發展也為社會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從而能吸納大量剩余勞動力,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綜上所述,滿藥的種植發展將促進遼東山區的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有利于社會穩定,滿藥的種植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作者單位:118200遼寧寬甸縣毛甸子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