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蓮
吉林地區地處長白山余脈,植物種類繁多,除用材植物和觀賞植物外,野生果樹、淀粉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野生山菜、飼用植物、蜜源植物、藥用植物、纖維植物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可為林區經濟發展提供重要資源。針對吉林市天然綠色資源產業發展進行了初步調研,現探討如下。
1 吉林地區天然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吉林市政府十分重視長白山天然綠色食品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開展了養蜂、林蛙、毛皮動物、鹿、人參種植、柞蠶養殖、中藥材種植、參茸及制藥產業。
為了發展天然綠色食品產業,吉林市確定了一批改造傳統技術、應用現代技術開發長白山名牌產品,品種選育等攻關項目。如林蛙高密度放養及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蜜蜂產業化配套技術研究,梅花鹿主要產品開發及其副產品利用技術研究,北五味子、細辛、龍膽草、接骨木等品種選育及基地建設的研究;東北紅豆杉繁育技術,藍莓、藍靛果忍冬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
吉林地區開發利用長白山天然綠色食品資源起步早,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己形成養殖、采集、種植、加工、銷售等五個行業,使各林業局的森林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養殖業以溝系林蛙養殖為主。采集業以紅松種子、山核桃、山野菜、中草藥為主,紅松果林以外包方式加強了保護管理,保守估計,豐年產紅松籽5000噸以上。種植業主要利用林下空地進行中草藥的種植,其他的如五味子、細辛、龍膽草等也有小部分種植。其中,黃松甸食用菌的種植已成為白石山林業局具有特色的綠色食品開發項目,在黑木耳菌種的培植、產業規模、生產技術上以及產品質量和銷售上在全省處于領先位置。
尤其是2016年吉林市委、市政府推進的脫貧致富項目中,磐石市、中新食品區發展的蘆筍產業,有大果榛子第一鎮之稱的吉林市左家鎮,響譽國內外的蛟河市黃松甸木耳、靈芝,
樺甸市以白瓜子、返魂草、婆婆丁、沙棘、寒富蘋果、雙孢菇、香菇、園林綠化樹種為主體,磐石市的黃芪、紅姑娘、白刺果、白術、蘇子等,永吉縣雙孢菇項目獲得吉林市財政支持100萬元,沙棘、藍莓、赤松茸、大果榛子也得到長足發展;吉林市國安藥業有限公司培育關防風中藥種植。
近幾年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林業企業天然林停止商業性采伐,各級政府和林業企業對開發長白山天然綠色食品資源的重視程度有了提高,加工利用的品種在逐漸增多,隨著些科研成果的押廣應用加工能力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綠色食品的晶牌保護和標志認證工作步伐加快,基地建設取得了進展,公司+職工戶+農戶的產業化模式,以及互聯網+綠色食品等正方興未艾。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生產規模分散,產量不高
從對天然綠色食品資源的采集來看,主要是林區的職工、家屬和農民,屬小農經濟,盲目性大,計劃性差。部分產業,并不足以銷定采、以收定采。而是先采后看,能賣則賣,不能賣則扔,造成了資源浪費。
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食品加工企業,無論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都是小型化企業。出于體制、技術、人才諸多原因,都是各自為政,“摸著石頭過河”,投資力度小、生產規模小產品做不大,量都上不去。
2.2 工藝雷同,花色品種單調
目前,雖然各地都上了些綠色食品加工企業,但工廠和產品雷同,花色品種單調,因而不能滿足社會全方位、多層次的消費需求:這種分散投資的后果就是不能攥起拳頭形成合力,當然也就缺乏競爭力。
2.3 名牌產品偏少,市場占有率低
長白山綠色食品中僅有不多的在國內外市場上叫得響的名牌產品,如黃松甸黑木耳、集安林下參等,多數產品市場占有率低。
2.4 初級產品多,終端產品有待提升
目前,從長白山天然綠色食品已經開發的品種看山于缺乏資金,技術含量低,保鮮、冷藏、真空包裝不過關,因而初級產品多,終端產品少。有一些品種是做為食品深加工的半成品或原料賣給南方,南方些食品加工企業進行深加工之后出口國外或返銷東北,真正的產品附加價值都流失了。
3 長白山天然綠色資源產業化開發對策
3.1 長白山天然綠色食品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前提是專業化
長白山天然綠色食品資源是生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統一,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點。根據長白山天然綠色食品資源的地域特點采取“因地制宜,適當集中”使農戶經營的品種在一個區域內比較專業化,搞專業村、專業鄉、甚至專業縣、建立專業企業群。
3.2 長白山天然綠色食品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基礎在于規模化
采取在一定區域內,對一些天然綠色食品集中采集、集中種植、集中養殖,從而達到一定的經營規模。
3.3 長白山天然綠色食品資源產業化開發必須有眾多的基地
要根據生產綠色食品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相關資源及生產綠色食品的成熟技術和經驗,合理的劃定區域和品種,進行專業化分工。有的區域應蚍建設綠色食用苗基地為主,大力生產綠色木耳、蘑菇、靈芝等,有的區域應以建設綠色食用動物基地為主,大力養殖林蛙、鵝、鴨、兔、森林豬、森林雞以及牛、羊等食草動物;有的區域應以建設森林蔬菜基地為主;有的區域應以建設干果、果加工基地為主;有的區域應以野生水果、果汁、飲料生產與加工基地為主,有的區域則以開發、灌裝天然礦泉水基地為主等等。
3.4 大力調整長白山林區的產業結構
針對長白山林區的具體情況,應發揮比較優勢,堅持“以資源為基礎,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原則,對長白山林區天然綠色食品產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建立高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高質量的規模化骨干企業集群,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抗沖擊能力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萬家”的產供銷、科工貿緊密結臺的條龍生產經營體制,并以統品牌、統價格來擴大市場的占有份額。
3.5 探討適合長白山林區實際情況的天然綠色食品產業化模式
一是合作社模式。二是“公司+農戶”模式。三是合同生產模式。采取多種模式努力打造一鎮(鄉)一品、一村一品、一場一品,形成集成優勢。
(作者單位:132206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實驗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