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然而,時至今日,中國農業的發展卻始終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大而不強,成為困擾中國農業幾個時代的問題。我們常常驕傲地宣稱:我們是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我們的農民為13億的人口提供了足夠的糧食,這不能不是一個世界性的偉大貢獻,可是我們卻很少想到,我們卻是在以占世界上40%的農民才養活了這21%的人口的。這只能說明,我們的農業還相當落后,絕大多數的農民生活水平還很低。積極發展農業﹑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收入,事關我國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大局。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遲緩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農業生產的投入。因此,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成為當前糧食安全的的關鍵。
1 農民增收的重要意義
農民是當今中國積貧積弱的龐大群體,增收致富是中國絕大多數農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我黨農村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然而,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十分緩慢,這種狀況已經嚴重影響我國持續保持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局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了我黨和政府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多年的“一號文件”。
1.1 有利于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穩定
我國13億人口中有8億多在農村,因此,農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將直接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我國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糧食連年增長,農業生產全面發展且活力不斷增強,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始終是黨全面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
1.2 有利于農村土地的合理流轉與規模效益的提高,從而有利于農民增收
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模式,鼓勵農村種田能手﹑專業大戶和各類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開展土地規模經營。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體制,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動農村規模經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
1.3 促進農民增收關系到城鄉的良性互動
農民增收于城市化的關系存在者這樣一種發展趨勢,即:增加農民收入-農民購買力增強-城市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增多-農民轉移加快-增加農民收入,其結果是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穩步發展。因此,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還是一個促進現代化進程的問題。
2 現階段農民收入的現狀與制約因素
2.1 現階段農民收入現狀
(1)以種植業為主。(2)以種養結合。(3)以外出務工。(4)以規模養殖。
2.2 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2)產業結構調整很難在短時間內見到效益。(3)農民增收受市場風險約束較大。(4)農民外出務工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3 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主要渠道和具體措施
要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就必須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綜合措施,從農業內部挖潛,做好農業外部文章,多渠道促進農民的增收。
3.1 現階段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1)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性工作。當前農業結構調整是要著力實現“五優化五提高”,即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名特優新產品比重;優化質量結構,提高優質農產品比例;優化區域結構,提高規模化經營水平;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提高養殖業比重;優化難產經濟結構,提高二﹑三產業比重。其次是明確政府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職能定位。
(2)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建設。組建一個專門的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和預測機構,不但能及時﹑系統﹑準確地提供國內外和省內主要農產品生產﹑需求和市場交易的現時信息,而且通過和研究,預測未來國內外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需求和消費的變化趨勢,為政府宏觀指導和農戶經營決策提供信息服務。
(3)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將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聯成一體,多層次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農業效益,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減少市場風險,增加農民收入。
(4)把加快非農業生產發展和小城鎮建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環節。
3.2 提高農民收入的措施
(1)培育農民市場意識,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確保農業增收,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基礎地位。一是要提高農產品的營養含量。二是要發展安全綠色食品。三是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農業。
抓好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一是要積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規模養殖,健全這些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發展和農戶增收的“雙贏”:二是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建立和完善農村信用體系﹑農村信息服務體系﹑農村技術推廣體系,幫助農民增收。
(2)制定合理惠民政策,拓寬農民收入空間
一要構筑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結構。二要構筑不同地區各自的比較優勢的農業區域結構。三要構筑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社會結構。
(4)提高農產品的保護水平,實現優質優價
要進一步提高糧食價格及其農產品深化加工水平,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工轉化時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農產品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徑。
(5)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就業水平
健全的基礎設施建設時農村現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有助于農村現代化,有助于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為農民參與經濟建設,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創造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在一些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過程中,勞動力以農民為主,從而能創造出許多就業機會。
(6)強化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積極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職業教育,對農民的培訓,不僅要包括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所需要的農業技術的培訓,為農業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才,也還需要根據農民的意愿進行工業技術﹑服務技能方面的培訓,以促進農業勞動力就業。
(作者單位:157000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