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巖
1 淡水魚類發病的原因分析
1.1 缺乏科學的營養喂養方法
之所以一些淡水魚的發病率是比較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養殖戶在養殖淡水魚的過程中,運用的方法是比較落后的。例如,一些養殖戶為了節約資金,只是購買一種魚類飼料,這樣淡水魚只能食用一種單一的養殖飼料,這對淡水魚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養殖戶節約一些時間,但是并不能防治疾病,也對養殖業的經濟收益產生重大的影響。
1.2 病原體以及微生物的感染
在對一些淡水魚進行研究后發現,一些淡水魚之所以會感染疾病,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病原體以及微生物的感染。這些病原體、微生物包括嗜水氣單胞菌、愛德華氏菌等,當淡水魚受到這些病原體、微生物的感染后,身體表面會出現充血的癥狀。發病部位,主要在魚的口、體側、背鰭部位,同時還有一些淡水魚在受到感染之后,腹部還會出現腫脹的現象,最后死亡。如果淡水魚受到了病原體以及微生物的感染,不僅會造成淡水魚的大量死亡,而且會給養殖戶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所以養殖戶應該重視這個問題。
1.3 其他外在因素
雖然我國淡水魚的養殖技術水平在不斷的提高,但是一些養殖戶仍然缺乏完善的養殖知識,這也是淡水魚生病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養殖戶在換水時,由于方法不當也會使淡水魚得病。同時,在我國經濟水平提高的背景下,整體水質不斷惡化,使淡水魚的生活環境是比較惡劣的。一些地方的工廠沒有經過污水處理就排入到江河湖中,這都不利于淡水魚的生長。
2 淡水魚類防治疾病的對策研究
對淡水魚來說,我國淡水魚養殖過程中的發病率是比較高,尤其是隨著氣溫和水溫的不斷上升后,各種病原生物活動加強,容易使魚類感染各種疾病,同時,淡水魚類經過越冬期,體質較弱,對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對較差,容易感染各種疾病,從而死亡。養殖戶應該重視該項問題的解決。通過探究科學的防治疾病的對策為我國淡水魚養殖業注入動力。
2.1 魚類生長環境的調控
對淡水魚來說,良好的生長環境才能利于魚類的健康成長,所以養殖戶應該針對淡水魚的生活狀況建立一個安全干凈的水環境,這樣才能避免淡水魚被病原體等感染。同時,養殖戶還應該定期檢查養殖環境,對養殖區域進行進行全面地消毒,做好了這項工作才能夠避免水體被污染。嚴格消毒
嚴格消毒是疾病防治的一個有效手段。養殖業的工作人員應該對淡水魚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徹底的消毒,減少病原體的侵入,才能保證淡水魚的身體健康。嚴格消毒不僅要規范用藥,還要定期用藥。消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養殖業的工作人員應該能夠制定一個全面的消毒方案,定期的根據淡水魚的生活環境變化進行消毒處理。只要養殖業能夠堅持做好消毒工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原體對淡水魚的威脅。
2.2 科學的喂養方式
喂養方式對淡水魚的健康成長也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養殖戶在喂養淡水魚時,應該運用科學的喂養方式,首先應該制定一個科學的喂養方案,在喂養中應該注意攝入蛋白質和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同時還應該注意這些物質的合理搭配,在喂養中還應該注意淡水魚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比如,養殖戶在喂養淡水魚時,應該在水中注入適量的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還要結合魚類的不同,投入不同量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養殖戶做好了魚類的喂養工作才能夠促進魚類的健康成長。
在現代社會中,養殖業的工作人員往往沒有一定的專業技能。這樣是很難提高養殖業的疾病防控能力的。養殖業應該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能夠使工作人員對疾病的防控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疾病的防控流程有一個熟悉的了解。這樣養殖業的工作人員的基本技能提高后,養殖業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加規范。當前的養殖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養殖業的工作人員素質低下,對疾病的防治能力是比較差的。養殖業應該對工作人員有一個系統的疾病防治培訓,使工作人員對淡水魚的呼吸道疾病有一個明確的了解,然后對該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有一個大體的掌握。工作人員在接受系統的培訓后,能夠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通過這種技能的培訓,也可以提高養殖業的管理水平,
2.3 淡水魚水質的調控
水是淡水魚生存的環境,所以對淡水魚的水質進行調控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養殖戶在喂養淡水魚時應該注意混養密養的密度,通過提高池塘魚類放養的密度,提高水體的生產能力。
(作者單位:150500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水產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