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資料室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為了健康長壽,老祖宗們就在不斷探求養生之道。不可否認地說,古人的生活方式要比我們健康得多,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沒有電視、沒有無處不在的各種人造輻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他們,有著最古樸的生活規律,還有著美麗的自然環境和健康的飲食習慣。難怪我們看史書的時候,總有一些絕代美女的身影,而在現代卻只能有一大批的普通美女、人造美女,那是因為當時地靈人杰啊。因此,很多細節值得現代人借鑒。
梳頭 現代腦力勞動者常常苦惱于用腦過度導致脫發,事實上,古代許多文豪墨客也飽受脫發之苦。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一度脫發,受名醫指點后堅持早晚梳頭,“梳頭百余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不久就阻止了頭發脫落。此外,頭部的許多經穴受到梳子或手指的按摩,能達到經絡暢達,對于肌肉緊張性頭痛、神經性頭痛、偏頭痛、失眠等可起到緩解作用。《本草綱目》中推薦了有清熱涼血解毒功效的黃楊木梳。過去宮廷貴婦常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梳頭和做裝飾,犀角清熱解毒,善清血熱,可以治療熱病頭痛,火熾神昏,是珍貴的藥材,十分難得。民間用牛羊角制成的梳子,也可作為犀角的代用品。牛羊角去垢而不沾,溫潤而不掛發,同時牛羊角本來也是具有涼血、息風、鎮靜作用的中藥,還可消炎鎮痛,治療頭痛、熱毒,還能祛屑護發,治療失眠。
刷牙 中國人非常注重牙齒的健康,進行口腔清潔與保健自古有之。最早的牙刷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東漢高世安所譯《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中講到洗浴所需的七種用具,其“六者楊枝”,是將楊枝的一端打造成刷狀蘸藥或香料刷牙。還有直接咀嚼楊柳嫩枝清潔牙齒的,即“晨嚼齒木”。明代李時珍也認為將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到了南宋,民間已經可以買到批量生產的牙刷,即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做握柄,一端鉆毛孔兩行,刷毛為馬尾,幾乎和現在的牙刷外觀一致。
叩齒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代百歲壽星冷謙在談長壽秘訣時.也強調“齒宜常叩”。叩齒的具體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后)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后用舌舔齒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既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護胸 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胸腔的保養,認為保養得當.可抗邪防病,強身健體。胸背部的保護以保暖避寒為主,此外還要加強胸部的鍛煉。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實踐中創造了一套以按摩和擊打并重的護胸養生法。經驗證明,此法能寬胸順氣,活血提神,延緩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如經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冠心病、肺氣腫、肌肉發育不良,并能治療胸悶、心慌、氣急、肋痛等癥。其具體做法是:
捶胸 站立,全身自然放松,冬天宜脫掉棉衣,雙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后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后,接著捶幾下背,深呼一口氣或長嘯一聲,更有助于呼吸吐納。老年人可由別人同時捶背部,效果更佳。捶胸時動作要先慢后快,快慢適中,不要過猛。
擦胸 兩手搓熱,先右手、后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熱。再兩手呈梳子狀,分別從上而下在兩側胸部梳理,反復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