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生態語言學的視角出發,從語言的多樣性、動態性和語言生存環境方面,分析網絡流行語,探討網絡流行語出現和傳播的原因。本文從生態語言學的視角,分析網絡流行語的類型和文化的多樣性,從橫向和縱向的角度看待網絡流行語的動態性。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網絡流行語;多樣性
【作者簡介】陳娟(1980.2.1- ),江西宜春人,江西省宜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
生態語言學是生態學和語言學相結合的新興學科,是運用生態理論來分析語言現象,通過語言現象,探討語言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對語言的影響的學科。網絡流行語是一種動態的語言表達形式,是一段時間內互聯網上廣為流行的流行語。本文探討的語料是網絡流行語,運用生態語言學的觀點,如語言多樣性思想、動態性思想,語言生存環境方面對網絡流行語進行探究,目的是為了說明網絡流行語的多樣性,網絡語言生態和自然生態的關系,以及網絡環境對網絡語言的影響。
一、網絡流行語和生態語言學
網絡流行語是網名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流和交際的時候使用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口語。網絡流行語是伴隨著現實社會事件的發生,在網絡上幾乎同步發生、迅速流行、風靡于網絡內外的熱門詞語。
生態語言學中的生態指的是生物的生存狀態,指的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的狀態,以及生物和生物之間,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語言生態”這一概念是學者豪根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來的,他將語言生態定義為“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生態語言學始于隱喻,豪根把這種關系比作特定動植物物種與其生存環境相互之間的關系。后來便產生了生態語言學這一術語。生態語言學超出了簡單的隱喻意義,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語言生態觀,它把語言放在一個整體的開放的生態系統中來研究,以發展動態的眼光討論語言在改善生態環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生態環境對語言的影響。
二、網絡流行語的多樣性
1.類型的多樣性。語言的多樣性對維護語言生態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網絡流行語是在互聯網上產生的,是語言的一種變體。網絡流行語以其類型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元性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網絡流行語的類型是多樣的,可以分為諧音類、舊詞翻新類、反映社會新聞事實類、反映心理價值觀類以及格式類。
利用漢字同音或相似音的條件,用同音或相似音的字來代替本來的字,這就是諧音。在古代的詩詞里就經常用諧音這一修辭格來達到詼諧含蓄的藝術效果。
舊詞翻新類中的舊詞主要指兩種,一種是現在依舊存在的,相對現在的網絡新語是“舊”的。如網絡流行語“灌水”的本意是指向容器里注水,在網絡上“灌水”的意思已經完全變了,它在網絡上的意思是指發表了一些空洞無意義、無內涵的言論。“潛水”在網絡上也不再是指潛水這一體育運動了,而是指常常只在論壇上圍觀,從來不發表言論的行為。“打醬油”也不再是人們提著瓶子去打散裝的醬油了,而是指人對某件事情態度冷漠漠不關心。反映社會新聞的網絡流行語不斷增多,比如“范跑跑”、“豬堅強”、“打醬油”、“俯臥撐”等,這些反應社會新聞的網絡流行語多來源于社會的新聞事件,多引用事件過程中事件當事人說過的話,或是對整件事情的形象概括。后來這些反應社會新聞的網絡流行語受到了網民的認可,引起了廣泛的共鳴,人們往往是因為對這些網絡流行語的關注從而進一步了解到整個事情的真相。社會的變化會引起人們價值觀的變化,價值觀和心態的變化會體現在網絡流行語中,如“神馬都是浮云”、“羨慕嫉妒恨”、“傷不起”、“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經濟適用男”等網絡流行語。“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反映了這個社會大部分的人心靈空虛,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整個世界已經成了一個地球村,有些人寧愿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和陌生人聊天也不愿意和人面對面地聊天。現代人經常會感受到寂寞。每一年網絡上都會出現新的網絡流行語,這些網絡流行語一般都有一定的格式,這些網絡流行語具有開放性、能產性、易于模仿的特點,能表達出豐富的內容。
2.文化的多樣性。語言生態指的是語言的生存狀態,一種語言的消亡標志著一種文化的衰落。網絡流行語的多樣性勢必帶來文化的多樣性。互聯網的普及為草根文化的崛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網絡流行語是草根文化在網絡上的集中體現。網絡流行語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兼容并存,有些網絡流行語是中英文夾雜的,比如“hold住”等,這些都體現了網民對外國文化的接受態度。
三、網絡流行語的動態性
語言具有動態性,語言和生物一樣,要維護生命就要不斷的運動。語言也是如此,語言具有動態性,不斷地在變化發展。語言會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不斷發生變化。下面將從橫向和縱向的角度來分析網絡流行語的動態性。
1.縱向看網絡流行語。社會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語言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從生態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也是變化發展的。語言就像生物一樣,具有產生、發展甚至消亡的過程。網絡語言是語言中最為活躍的,網絡語言本身就是語言在網絡這種環境中變化的結果。網絡流行語是一種動態的語言現象,網絡流行語的產生、變化、發展甚至消失都有一個過程。這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可長可短,有的網絡流行語隨著時間的流逝、生態語言環境的改變,出現的頻率逐漸減少,直至最后消失。而有些網絡流行語,語言生動形象,而且能夠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因此能夠繼續保留下來,沒有被淘汰。網絡流行語的發展變化符合語言的生態觀,語言也像生物一樣,適者生存。網絡流行語會隨著社會和環境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那些沒有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網絡流行語,是自然選著,語言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新的網絡流行語在不斷地出現,而且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有的網絡流行語猶如曇花一現。有的網絡流行語語言生動形象,能夠滿足人們的言語交際的需求和要求,因此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而保留下來。網絡流行語是動態的,不斷地在進行自身的清理凈化,保持語言生態的平衡。
2.橫向看網絡流行語。從縱向的視角探究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一直處于產生、發展、流行、消亡再到產生的過程。從橫向的視角來探究網絡流行語,它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只是從橫向的視角來看,這種變化發展相對而言比較緩慢。網絡流行語是在傳統漢語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方言詞匯、香港和臺灣的詞匯以及英語、日語和韓語等語言而發展起來的。網絡流行語和各種不同的語言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豐富多彩的語言,符合語言生態的發展規律。
生態學注重的是生物和其他物種之間的互相交換和協調發展。這樣才能形成整個生物圈的循環往復,才能使得整個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語言系統也是如此,語言不是孤立的,它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網絡流行語要和其它語言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在言語交流的互動中使得語言處于鮮活的狀態。網絡流行語在這方面表現的很明顯,網絡流行語和方言之間、外來語、港臺語之間進行著頻繁的互動交流和相互滲透。
(1)方言與網絡流行語的互動。方言有地域的、集團的、家庭的甚至是個人的,方言與簡單劃一、有很多規范和官方詞匯的標準語,在表達方式上更加生動形象。比如南方人說的“八卦”,由此而產生了“八卦新聞”、“八婆”等我們很熟悉的詞語。方言活躍于網絡之中,為網絡流行語增色不少,比如“有木有”
(有沒有)、“腫么辦”(怎么辦)來自河南山東一帶的方言。“雷”來自于浙江東北部的方言,比用暈倒、無語等詞語更加地富有表現力。網絡流行語還曾經出現過“給力”一詞,它來自于中國北方的土話,表示給勁、帶勁還有勤快、加油的意思。
(2)外來語與網絡流行語的互動。語言和生態系統一樣,很少能夠自給自足,它不但需要本民族方言的給予,還需要吸收別的民族優秀的語言成分,在互動交往中完善豐富自己的語言系統。網絡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開放的虛擬空間,所以很多新事物、新觀念都是先從網絡上流傳開來的,那些使用頻率大、符合漢語語言習慣的或者漢語語言系統中比較缺失的,且滿足當代人交際需要的流行語則經過優勝劣汰被選擇成為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在普通話基礎上,廣泛吸收了他族語言信息,而語言與文化休戚相關,水乳交融,故不少網絡流行語從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外來文化的融入。隨著經濟發展和環保的全球化趨勢,許多西方的文化理念也涌入了國內網絡流行文化中。如“低碳生活”這一網絡流行語,源于英語low-carbon life,意指盡量減少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從而降低生活中溫室氣體排放。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活理念的改變,“低碳生活”一詞很快通過互聯網傳入我國,成為廣大網民熱議的網絡流行語,而且這種環保主義的生活理念很快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促進了我國綠色生活理念的建立。當然還有很多網絡流行語也體現了外來文化的融入,如現行流行的“裸捐”一詞就是來源于比爾·蓋茨宣布退休時會將其名下個人的全部資產捐向社會。網絡流行語“垃圾睡眠”一詞,源自英國睡眠委員會的一個術語(Junk Sleep),意指因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設備使用而導致的低質睡眠狀態。國外Groupon團購網站引入中國后而掀起的“團購”熱和“團購”一詞的網絡流行,充分體現了國外購物文化帶來的影響。
四、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分析
人們的交流主要是口語和書面語的交流,語言的生態環境處于平衡的狀態。網絡的普及打破了原有的語言生態平衡。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傳統的面對面的交流變成了在網絡空間的交流,傳統的輔助語言進行交際的工具比如表情、手勢等無法參與到虛擬的網絡交流中來。網民雖然可以用語音或者視頻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但是通過鍵盤輸入要表達的內容仍然是基本手段。很多網民喜歡用文字、字母、數字、符號等進行“借音”、“近形”或“轉義”的表達,例如在網絡流行語中“斑竹”表示“版主”,“稀飯”表示“喜歡”,“CU”表示(see you),“526”表示“我餓了”等。這些網絡語言在網絡上被網民接受并迅速傳播開來。
網絡語言迎合了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要,它是語言的一種變體,為語言生態系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促進了語言生態系統的發展。
五、結語
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和諧平衡、生機有序的生態系統,網絡流行語也是一樣,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生態多樣性,它不僅極大地豐富漢語表達,提高了漢語的表現力,為語言生態系統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還構成了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新文化生態。但同時,一些求新、求異、求變、惡搞或游戲的心態被放大,導致了某些對生態系統平衡的消極影響,因而我們須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應該重視網絡流行語的成長,充分發揮其優越性,抑制其不利性。總而言之,本研究借鑒生態多樣性原理,從生態視野給網絡流行語一個全新詮釋,以生態多樣性思維來看待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將利于網絡流行語資源保護與健康進化,利于語言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與綠色語言生態的營造,同時也利于網絡流行語最終以其廣泛的滲透力反作用于社會,對社會價值觀念、文化氛圍產生導向作用,促進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促進人類生態文明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吳小馨.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外來詞研究[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
[2]張力月,肖丹.“火星文”的生態語言學解析[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