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體性是在三百多年以前所提出的哲學概念,由于這一概念的意義在文學方面利用到的次數越來越多,索性就引入到了翻譯界。這其中也體現出了變是最大的不變的道理。譯者主體性的主要包括讀者、譯者與作者以及他們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來進行研究,對譯者主體性的討論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譯者將一定是翻譯的主體,其他角色次之,但譯者同樣要受到譯語文化的文學慣例的制約。基于此,我們在理解主體性的深層次含義時要盡量避免兩種極端。
【關鍵詞】意境韻律;結合的方向性
【作者簡介】李程,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前言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浪潮,文化的共享與文化的互通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尤其是在翻譯過程中,基本可以說已經在業界內有所共識了。最近幾年的翻譯研究越來越重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了。因為譯者決定著譯文能否完美的還原原作的精髓,所以,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英語詩歌的璀璨的文化寶庫中,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偉大人物,他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使人們總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縈繞心頭。在莎翁的眾多作品中,十四行詩是大眾最津津樂道的談資。莎詩譯成中文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其詩譯本眾多且各有風格。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歷來被視為英國文學的精華。自從十四行詩被陸續傳譯到中國以后,受到了當時文化同仁的普遍好評。但是因為十四行詩在意境、形式等方面所擁有的獨具一格的審美特點,只有發揮其主體性才能獲得更好的翻譯效果,我所閱覽過的眾多譯作中鮮有這類發揮的自身主體性形式的譯文。本文將以第116首十四行詩為主體對象,多角度多層面的去進行對比分析,且為了方便讀者的理解,筆者選用了極有代表性的幾首以接受美學理論為基礎的譯作,希望能為莎詩的翻譯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譯者主體性與接受美學
主體性是在三百多年以前所提出的哲學概念,由于這一概念的意義在文學方面利用到的次數越來越多,索性就引入到了翻譯界。這其中也體現出了變是最大的不變的道理。譯者主體性的主要包括讀者、譯者與作者以及他們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來進行研究,對譯者主體性的討論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譯者將一定是翻譯的主體,其他角色次之,但譯者同樣要受到譯語文化的文學慣例的制約。基于此,我們在理解主體性的深層次含義時要盡量避免兩種極端:一是無視主體外的制約性;二是過分強調主體的制約性。這么講可能難免有些繞,但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一種平衡狀態。接著再簡單介紹一下接受美學:其作為一種文藝批評理論,還原最本質的閱讀受眾,直接將探討的焦點轉移為讀者,這種獨特的研究方式,不僅為文學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時也給翻譯工作帶來了全新內涵。在現行的接受美學中,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被解讀為是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是其作品本身真正實現價值的過程。換句話說文學將不再僅僅是作家和作品的歷史,更會是讀者的接受史。總之,在接受美學下,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性作用可以說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譯者作為審美主體,全局性把握審美閱讀與理解,盡力使翻譯所需的原文本同作家創作的原文本完美的契合化;另一方面,譯者應當富有創造性地將原文本進行升華,以使譯語讀者能領略到原語讀者在閱讀時的文學效果。
二、譯者主體性與十四行詩
從文學角度來講,譯者絕對不能簡單地將原文的信息復制到譯文中,必須去挖掘原文的內涵,等到胸有成竹后再用最恰當的語言把原作的內容和意境直觀的還原出來。但是想要做到這一要求,譯者就又必須去發揮他本身的主體性。這一點是入門時最難以察覺的。作為莎士比亞最出名的十四行詩之一,第116首一直是以美的旋律與愛的哲思為我們所討論的。在這首詩中,莎士比亞闡述了他本人對愛的理解,與詩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巧妙的語言組織能力,使得原詩由文學性上升到了藝術的殿堂。尤其是是詩的最后兩句,莎翁以極其警醒的話語充分肯定了他自身的觀點,進而起到了升華了全詩的作用。就像剛才筆者講到的,在接受美學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主的體性必須得以突顯,從本質上來講,翻譯是將一種語言,即一種交流的方式,改用另一種方式并且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體現出來。文學翻譯難,譯莎翁的詩更難。對于一些翻譯家的譯作基本都能通過各種渠道查到,筆者在此就不對他們的例作進行賞讀了。我們接著從音韻美的角度來進行一個分析。對于詩歌,不論其類型,音韻一定是最關鍵的的特征之一。一名合格的譯者,想要使得譯語的讀者體會到原詩的文學魅力,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不能忽略的。但由于語言等方面的文化特色本身的限制,想要在把握大意的基礎上再去進行韻律的趨近,這個難度實在難以言表。在第116首十四行詩中,莎翁所采用的押韻方式是前12行隔行押韻,如此層層推進,最后兩行偶句押韻。另外,每行為五音步抑揚格,讀來節奏感十足,給英語讀者帶來了視覺上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筆者覺得,為了盡量做到這一點,在主體性方面,除了要發揮創造力以外,還要發揮譯文語言的優勢,努力使原詩的音韻美躍然紙上。
三、翻譯中普遍有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講一下目前譯者所面臨的最多最典型的問題到底有哪些。莎士比亞的戲劇,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都像是為你解讀人生困惑的長者一般直達人心深處。這種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也并不全是莎翁一個人的功勞,要知道這其中還有我們的翻譯工作者。中國學者對莎士比亞詩歌的翻譯只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梁實秋、梁宗岱等人。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譯者對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翻譯,大致經歷了從膚淺的邁向精細的一種轉變。實際上,在歷史上,學者對莎翁的詩還進行過很多爭論,更有一些好為人師的學者懷著過度批判的眼光認為莎士比亞詩歌中個別詞匯似乎含有色情隱喻而認為其作品低俗不入流。這主要是由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造成的,這就是最大的困境。因為無法完全原汁原味地進行翻譯,所以衍生出兩種方法。一種偏僵化,一種偏自由。這兩種翻譯方法各有特色和利弊,譯文讀者對此也褒貶不一。從另一種角度來講,莎翁的詩是通過一個個優秀譯者作為媒介才逐漸把中國讀者給征服的,而譯者自身的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了。對目的語言讀者來講,他們的情感聯想受其固有文化的影響與自身因素的影響,如經歷等。所以要在譯作所傳遞的情感意義中更用心的去研究。以莎士比亞第116首詩作為例。這首詩是莎士比亞為他的好友所寫的,有一種“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無力感,這是因為他遭到了好友和情人的雙雙背叛。作者在第一句就發出憂傷卻又自欺欺人的囈語,一如他的詩句,有著說不完的話但也懷著欲說還休的痛苦。最后,他不得不把自己的愛升華到更高層次,從肉體、情感之愛升華到精神之愛。可見,作者的掙扎是多么的悲戚。怎樣完美的將這種情感意義傳遞給譯語讀者呢?筆者認為應該對莎士比亞的詩作進行審慎地研究,把握原作的直接情感意義,從而更準確地傳遞到譯文讀者中。莎士比亞對概念隱喻的使用不只表現在具體詩篇內部,而且在不同詩篇之間也有體現,用這樣的方法獲得了更宏偉的一致性和無與倫比的詩性美。
四、結束語
經過前文一系列多方面立體化全方位多角度的鑒賞,我們不難發現,偉大的創作者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不論是遣詞造句的運用,還是意境的營造與氛圍的渲染,都達到了我們人類文學的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翻譯外文作品已經不是一件簡單輕松地事了,更遑論是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而若是想要將其中的意境再完美的還原給譯文讀者,其難度更是無法言喻。通過比照以上譯文我們可以看出來:從某些層面來看,他們基本上都發揮了自己的主體性,也都相對完整地再現了原詩中的意境,算是成功的翻譯作品了,因為受眾對其譯文也有認可的成分在。但也要注意到的是:作為享譽全球的master,莎翁精心創作的十四行詩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同我們的古詩進行比較,正是由于他的作品高度如此之高,才使得我們普通學者在翻譯時很難把握它的中心思想,對第116首十四行詩的譯者主體性進行研究后,筆者認為在翻譯過程中一定不要過度拘泥于原文的詞句,而是以接受美學理論為新的切入點或是突破口,讓它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譯者的主體地位。本文是一莎翁的一篇文章進行了探討與研究,面對不同的作品,應當始終報以新鮮的態度去翻譯,去發揮。綜上,詩歌的翻譯活動應當具有更多的開放性,直到更加優秀的譯文出現。
參考文獻:
[1]張麗.接受美學視角下譯者主體性闡釋——以傅漢思和許淵沖的《虞美人》譯本為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6(6):61-63.
[2]楊凱.“視域融合”視角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五種漢譯本的比較研究——以第130-132首為例[J].學術評論,2017(2):119-124.
[3]李盼星.許淵沖三美論視角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一首的中譯本對比淺析[J].文存閱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