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標點符號,通過分割文字組成短語、短句以及句子來闡明意義,是現代書面語中的重要工具和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作品中,標點符號的特殊用法還可以增強文章的文學價值,比如增強文章的音韻美、諷刺效果以及增強讀者想象空間等等。
【關鍵詞】標點符號;文學作品;特殊用法;文學價值
【Abstract】Punctuation marks, which are used to clarify meaning by indicating separ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and clauses and phrases, are an important tool and an integral part in written language. In literary works, punctuation marks add literary value, such as add the beauty of rhythm, add the sarcastic effect, and create imaginary space and so on.
【Key words】punctuation marks; literary works; special uses; literary value
【作者簡介】袁鵬麗(1989- ),女,漢族,河南鶴壁人,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外語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助教,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
一、標點符號的作用
口語交流中,人們通過說話的語速、語調或者手勢語來傳達意義。但是在書面語中,詞語本身很難傳達完整的含義,為了更加明了的表達句子和文章的意義,必須使用標點符號。標點符號的基本作用有:表示話語之間的停頓,相同的話語,若標點符號的位置不一樣,句子的意義就會發生變化;表示句子的邏輯,有時句子太長,沒有標點符號,就尋不到句子的邏輯;表明說話者的語氣和感情,平鋪直敘很難表現說話者的情緒或感情,標點符號恰恰能填充這一缺陷。除此之外,在文學作品,標點符號的使用“不僅能準確生動的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制造想象的空間、拓展延伸文字內涵,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張力”。
二、標點符號在文學作品中的特殊使用以及文學價值
1.逗號。
(1)連續使用增強文章的氣勢。通常情況下,逗號表示句子的短暫停頓。有時候作者連續使用逗號來增強文章的氣勢美。
例:“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and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and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and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and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and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and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and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
(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
在小說的開頭,狄更斯連續使用逗號來連接句子,而且相鄰兩個句子之間表示的又是相反的含義,復雜的用詞,一連串的逗號,制造出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排比句,概括了時代的特點,表明時代的復雜性以及時代背景,給人一種緊張感、莊重感,同時氣勢磅礴,奠定小說基調。
(2)增強音韻美。在英語語法指南這本書中,詹姆斯·艾奇遜(James Aitchison)指出,“標點符號是形成文體風格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在連接三個并列的短語和句子的時候,第三個短語和句子都要使用“and”來連接,但是凱特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在短篇小說創作中,卻用逗號代替“and”,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文體風格。
例:“Every note was a sigh, a sob, a groan of awful mournfulness. ”
“On the wings of hope, of love, of joy, Miss Meadows sped back to the music hall, up to the aisle, up to the steps, over to the piano. ”
(凱特琳·曼斯菲爾德《唱歌課》)
在這些句子中,如果“and”代替逗號,句子的平衡就會被打破,陳述的力量也會被削弱。而逗號的使用,則使句子更加的連貫、通順,讀者讀起來不會有堵塞不通的感覺,同時讀起來朗朗上口,增添了小說的音韻美。這又與題目不謀而合,標題就是唱歌課,小說的主人公就是教唱歌課的老師,無論是悲傷的歌曲還是快樂的歌曲都有一定的韻律和美感,而作者的語言也是如此。
(3)強調某些詞。
例:“How handsome he had looked in that bright blue suit, with that dark red rose!”(凱特琳·曼斯菲爾德《唱歌課》)
這是小說中女主人公梅多斯回憶起那些快樂的記憶,自演自自語的話。在這句話中,“with that dark red rose”被逗號單獨隔開,突出強調主人公記憶深刻的深紅色的玫瑰,反映出回憶的甜美。回憶是甜蜜的,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現實與回憶的對比讓她絕望。因此,小小的逗號,強調了句子的某些成分,更加顯現出主人公內心活動,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主人公以及作品。
(4)情感的遞增。
Example: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tomorrow”
(威廉·莎士比亞《麥克白》)
三個“to-morrow”由逗號連接起來,加上破折號所起到的延緩語速的作用,讓讀者感受到麥克白內心的痛苦與折磨,每說一個“to-morrow”,麥克白的內心就更煎熬、更痛苦,這種感情緩慢的一步一步的提升,直到高潮。通過標點符號的使用讀者能夠感受的到麥克白的內心。
2.破折號。
(1)留白。在很多的作品中,作者直接以破折號結尾,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
例1:“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威廉·莎士比亞《麥克白》)
莎士比亞說自己剛剛講的故事是虛構的,沒有任何的含義,既然沒有任何的含義,文章應該使用完美結束,可是為什么又要用破折號而不是句號呢?作者用破折號的含義其實是試圖說明這個故事“signifying something”,警示讀者,人要充分利用時間去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例2:“Isnt life, ” she stammered, “isnt life —” But what life was she couldnt explain. No matter. He quite understood. (凱特琳·曼斯菲爾德《園會》)
故事講述了勞拉一家舉辦園會時,山坡下的鄰居不幸身亡。勞拉擔心園會的快樂氣氛會驚擾到死者的靈魂,于是勸媽媽和姐姐停止園會,卻遭到了拒絕。勞拉去慰問,看到一系列的貧窮場景,最終讓震撼她的心靈。回來以后,她好像對生活有了一些體會,可是生命是怎樣的呢?她自己也描述不了。在這個地方,作者給了一個破折號,而非確切的答案,把答案留給了讀者,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每個人對生命都有自己的體會。
2.烘托心理和環境氣氛。
On his home by Horror haunted—tell me truly, I implore—
Is there—is there balm in Gilead? —tell me—tell me, I implore—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埃德加·愛倫·坡《烏鴉》)
在那個恐怖的夜晚,烏鴉的到來,以及重復不斷的“Nevermore” 讓主人公毛骨悚然。破折號表明作者自言自語時,結結巴巴的,句子不連貫,這是人緊張害怕的時候的正常反應。而在文章中,并沒有直接說自己很害怕,而是通過這些破折號傳達,突出作者的心理恐懼的狀態,烘托出恐怖的氛圍,達到更好的戲劇效果。
(2)意想不到的結局。
例: “When the doctor came they said she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of joy that kills. ”(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
這篇短篇小說描述了女主人公在聽到丈夫死去的消息到最后丈夫回來一個小時內的各種心理和情感的變化。一方面故事本身很諷刺,另一方面也突出女性內心思想的解放。破折號引出了女主人公死去的真正原因是“以為丈夫死了的開心”,這個死因大多數人都是接受不了的,所以結局才顯得那么出乎意料,充滿了諷刺。
3.感嘆號。感嘆號,在文學作品中能夠更加突出某些特定的強烈的感情。
(1)某些特定的強烈的感情。在表示強烈情感時,作者有可能會使用多個感嘆號。沃爾特·惠特曼在林肯總統遇刺之后寫下一首名為“O Captain! My Captain!”的詩。標題由連續的兩個簡短卻又有力的感嘆句,加上人們抒情時候“會張大嘴巴的”字母“O”構成,讓讀者看到標題那一刻就能夠感受到人們對亞伯拉罕·林肯逝去的惋惜和不舍,以及對他的無限的尊敬。
(2)諷刺或幽默。
例:”Shakesperean Revial!! Wonderful Attraction! For One Night only!”
(馬克吐溫 《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
在小說中,有這樣一則廣告,但是 “Shakespeare” 缺失拼寫錯誤,同時為了強調這一點,作者連用了三個感嘆號,來吸引注意力,讓大家睜大眼睛來看。警示這兩個人的廣告是假的,諷刺這兩個人是騙子。
三、結論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作品中作者巧妙地運用標點符號,使難以表達的情感和意義更加地清晰明了,讓作品更加靈動,為作品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李亞珍,黃立平.標點符號特殊用法的藝術張力[J].衡陽師范學報,2008(10).
[2]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M].王勛等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
[3]Aitchison,James.Guide to Written English.London:Cassell,1994.
[4]Mansfield,Katherine.“The Singing Lesson.” Katherine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Ed.Vincent OSullivan.New York:Feather Trail Press,2010.
[5]Shakespeare,William Macbeth.Ed.Sylvan Barnet.New York:Signet Classic,1986.
[6]Mansfield,Katherine.“The Garden Party.” Katherine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Ed.Vincent OSullivan.New York:Feather Trail Press,2010.
[7]埃德加·愛倫·坡.烏鴉.新編美國文學選讀[M].李公昭編.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8]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新編美國文學選讀[M].李公昭編.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9]沃爾特·惠特曼.啊,船長!我的船長!.新編美國文學選讀[M].李公昭編.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10]馬克吐溫.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