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耿媛媛 潘婷
【摘要】電影作為大眾需要的一種娛樂產物,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來,不僅本土電影產業發展迅速,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外國電影也源源不斷涌入中國市場。一部好的電影要想取得可觀的票房,擁有一個抓住觀眾眼球的片名至關重要。因此,在翻譯的目的論的指導下,探討電影片名的翻譯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依據翻譯目的論的翻譯法則,分析英語電影片名的不同譯法,以望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關鍵詞】電影片名;翻譯目的論;翻譯方法
【作者簡介】王瑩,耿媛媛,潘婷,遼寧省錦州市渤海大學。
一、引言
作為20世紀以來發展迅速且影響廣泛的媒體之一,電影不僅僅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更是集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創意型產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兼具經濟效益和娛樂功能的電影產業蓬勃發展。電影這一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媒體跨越了國界,成為文化傳播的窗口。隨著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電影應勢而生,而人們觀看電影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一部好的電影要想獲得觀眾的青睞,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具備一個引人入勝的片名。
片名就是電影的招牌,是奪人眼球的點睛之筆。一個好的電影片名不但要具有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還必須承載電影的宣傳和營銷。而外語電影的片名翻譯則更需要展現原片名的藝術風格和內涵意義,盡可能地吸引目的語國家的觀眾,以此達到其預期的商業目的。
以上這些說明了電影片名的翻譯目的:再現原語影片的藝術魅力與內涵意義,最大限度地吸引目的語國家的觀眾,并且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實現商業價值。電影片名的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的策略和方法,這是本文從目的論角度研究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直接原因和根本意義。
二、目的論概述以及對電影片名翻譯的研究
翻譯目的論是西方功能學派的基本理論,其核心理論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了翻譯過程。翻譯目的論的奠基人漢斯·弗米爾認為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也就是說,不論什么體裁的翻譯,其最高準則都是“目的原則”,而任何一種翻譯都離不開三個因素,即翻譯目的、譯者和受眾群體。因此,翻譯是譯者根據譯文預期產生的交際功能,也就是翻譯目的,結合特定受眾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交際需要等影響因素,選擇適宜的翻譯方法已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目的論認為,為了實現翻譯功能或是目的,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于是弗米爾提出了三個法則: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三個法則之間屬于從屬關系,目的法則為最高法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都必須服從目的法則,而忠實法則又從屬于連貫法則。目的論的三大法則為翻譯提供了標準,也為翻譯方法的選擇提供了策略依據。目的法則作為最高法則,堅持“目的決定手段”。譯者再確定翻譯目的后,依據特定的受眾主體和社會文化因素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靈活地選擇翻譯方法進行創作。連貫法則,又稱語內連貫。諾德認為:“目的語文本必須能被接受并且有意義,與文本可接受的目的語環境連貫一致。”也就是說,文本在翻譯時需要符合目的語的社會文化環境,不能與之脫節。連貫法則強調的是譯文在譯入語文化中的可讀性及其交際意義。忠實法則,又稱語際連貫,指原語文本和譯語文本的連貫性。譯文要忠實于原文,而忠實程度和形式由譯文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
在翻譯過程中要以三大法則為標準,形成最佳的翻譯策略,即在注重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的前提下,強調譯文在譯語環境中的可讀性,以及原文和譯文的可讀性。以三大法則為標準的翻譯策略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運用一直很受重視。國內許多學者都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對電影片名翻譯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大多數學者都重點探討目的論指導下翻譯方法的選擇。如湯榮(2010)在其《基于目的論的電影片名翻譯技巧》一文中探討了翻譯目的論指導下可采取的翻譯技巧,提到了直譯、意譯、補譯等翻譯方法。也有學者另辟蹊徑,提出不同視角的觀點。陸露(2005)的《從目的論的角度討論英語電影片名翻譯》分析了片名翻譯模型,并通過展示模型的工作機制,充分證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萬蓓(2012)在《從目的論角度談兩岸三地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從目的論出發,分析兩岸三地影響電影片名翻譯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翻譯方法。
經過不同視角、不同著點的研究,學者們對電影片名的翻譯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且對其它相關領域的翻譯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基于其它學者的研究,本文旨在依據目的論的三原則所衍生出的翻譯策略,對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目的論指導下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
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的策略和方法。前面我們提出了英語電影片名的目的:再現原語影片的藝術魅力與內涵意義,最大限度地吸引目的語國家的觀眾,并且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實現商業價值。依據翻譯的三原則總結出了翻譯策略,即翻譯過程中在注重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的前提下,強調譯文在譯語環境中的可讀性,以及原文和譯文的可讀性。而在翻譯中同樣重要的便是譯者對翻譯方法的選擇。對于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因翻譯目的或交際功能的不同方法各異。
1.直譯——原汁原味和不一樣的文化體驗。直譯法是傳統翻譯中最為認可的翻譯方法,能夠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語片名的內容和形式。其目的論的理論依據就在于采用可以被目的語受眾接受的內容,并和原語片名盡可能保持一致,符合目的論的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而正是這樣的高度契合不僅帶給觀眾一個原汁原味的譯名,而且其中的異質性內容也讓觀眾擁有完全不同的文化體驗,所以符合標準的譯名必然會吸引大量的觀眾,這也就達到了翻譯的最高法則——目的法則。例如電影 Dances with Wolves 直譯為《與狼共舞》。首先,這部電影改編自邁克爾·布萊克的同名小說,直譯法就可以吸引喜歡這部小說的觀眾。其次,影片的主題是歌頌美麗的大自然并贊揚人與動物的和諧關系,所以《與狼共舞》從片名就象征這樣的和諧內涵,可謂抓住了影片的精髓。最后,《與狼共舞》的片名本身就具有審美效果,勾畫了一個與狼共舞的唯美鏡像,不禁引人遐想。《與狼共舞》譯名的成功正是因為它充分考慮了社會文化因素,實現了翻譯目的。像這樣的貼切的譯名還有很多,例如Roman Holiday 直譯為《羅馬假日》,The Lord of Rings 翻譯成《指環王》,The Great Gatsby 譯為《了不起的蓋茨比》等等。
2.意譯——燦然一新、神韻猶存。在進行電影片名翻譯時,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有些英語片名如果采用直譯法,可能會出現晦澀難懂的情況,也難以獲得譯語觀眾的理解和認同。此時,意譯是譯者的又一選擇。意譯法是考慮到譯入語國家觀眾的社會環境、文化水平和情感需要,改變原片名的語言形式或內容以滿足審美功能,并根據影片內容提煉出譯名,最終實現吸引觀眾的翻譯目的。如電影Gone With the Wind翻譯為《亂世佳人》。影片圍繞女主人公郝思嘉的愛情故事展開。譯者并沒有按字面意思翻譯,而是在充分理解影片的具體內容的前提下,重新創造了一個符合譯語觀眾心里訴求的譯名。毫無疑問,這個譯名翻譯的很成功,不僅保留了原作的神韻,而且還極具買點。再如電影 Mission: Impossible 如果直譯為《不可能的任務》則有些平淡無奇,而意譯為《碟中諜》卻讓人眼前一亮。《碟中諜》不僅抓住了影片的精髓,而且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了審美功能。像這樣的佳譯還有很多:譯為《怦然心動》的Flipped,Despicable Me譯成了《神偷奶爸》,而以及膾炙人口的《這個殺手不太冷》是由Leon譯來的。
3.音譯——以音代義。在涉及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時,易使用音譯法。“音譯法不僅保留了原語的音韻美,也保留了概念意義。”許多英語電影都是以影片的主人公或是事件發生的地點作為片名,若是其片名中的人名或地點具有很大的獨特性和知名度,那么音譯法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這不僅可以與原片名保持最大的貼合度,而且能夠吸引對這些片名有認同感的觀眾的關注。如改編自莎士比亞著名小說的電影 Romeo and Juliet 音譯為《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有太多觀眾喜愛小說原著,所以這樣的譯名無疑使票房有了保證。想這樣以文學作品原名命名的影片還有《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簡愛》(Jane Eyre)、《哈姆雷特》(Hamlet)等。
4.混合譯法。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為了實現翻譯目的,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有時也會采用混合譯法,即一個片名可以結合兩種甚至是多種譯法。本文主要對直譯加意譯和音譯加意譯進行闡述。
飽受贊譽的電影譯名《人鬼情未了》(Ghost)采用的便是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譯法。其保留了Ghost 這一意象,并根據影片的內容做出一定的發揮,最后譯為《人鬼情未了》。這一譯名的成功就在于直譯意譯結合的方法達到了最佳的翻譯效果,使譯名兼具藝術魅力與內涵意義,且迎合了觀眾的情感需求。《翻譯風波》 (Interpreter)、《小鬼當家》( Home Alone )、《如果再愛我一次》(If Only)等片名正是由這一方法翻譯來的。
音譯加意譯的方法在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也很常見,如《怪物史萊克》(Shrek)、《人猿泰山》(Tarzan)、《小鹿班比》(Bambi)等。其中《怪物史萊克》如果直接音譯為史萊克,便欠缺了一點聯想意義,而加上“怪物”這一修飾詞,則立即生動起來,會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和繼續探尋其內容的興趣。而《怪物史萊克》這一譯名既貼近原語片名,又能抓住觀眾的心理,可以說完全符合翻譯的目的和標準。
四、結語
一個好的電影譯名可以影響一部電影是否能打入市場,獲得較高票房。而翻譯目的論則對電影片名翻譯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在翻譯時,選擇適宜的翻譯方法至關重要,而翻譯方法的選擇則取決于翻譯目的。換句話說,為了實現不同的翻譯目的或者功能,要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然而選擇任何一種翻譯方法都需要符合翻譯目的論三個法則的標準和策略。總之,一個好的電影譯名一定是能實現其翻譯目的,進而推動電影獲取成功的。
參考文獻:
[1]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
[2]陸露.從目的論的角度討論英語電影片名翻譯[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5.
[3]湯榮.基于目的論的電影片名翻譯技巧[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10(11).
[4]萬蓓.從目的論角度談兩岸三地英語電影片名翻譯[J].海外英語, 2012(5x):160-162
[5]王惠玲,張碧航.目的論在電影名翻譯中的運用[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