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華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中國面臨的意識形態和網絡輿論問題更加復雜。一些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想滲透和文化入侵,企圖在中國復制西亞北非國家的“茉莉花革命”和東歐中亞的“顏色革命”。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安全關系到中國的國家安全,也直接反映了中國的國家軟實力,必須高度重視。
一、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工作和輿論工作的復雜局面
熱衷于對第三世界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西方國家,單方面地認為世界就應該是他們所設想的那樣,可以通過滲透改變其他國家的意識形態。在美國各種基金會的支持下,許多反華勢力都有自己的網站,成為他們進行鼓動宣傳的陣地。他們通過與國內某些團體和個人的聯系探聽消息,并根據中國國內發生的各種事件進行臆斷揣測。由此,這些反華網站的新聞就出籠了。這些新聞的標題大都危言聳聽,或者對中國領導人進行無端揣測甚至污蔑,或者放言中國政治體制面臨巨大危險,或者宣稱中國經濟已經走到末路,等等。這些言論盡管一次又一次地被事實所否定,但相關反華網站仍然專注于此。他們還與國內的聯系人進行合作,由國內聯系人提供信息和素材,由境外反華網站負責加工成文章并進行發布,然后再通過國內聯系人設法發布到國內的網絡空間中,并利用水軍大肆炒作,其目的就是要讓網民改變對中國意識形態的看法和傳統認知。
西方世界還有大量的研究機構和智庫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持有嚴重的偏見,他們的專家學者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動輒拿中國政治體制說事,無視中國政治發展取得的成就,抹黑中國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這種言論充斥西方世界,以至于很多美國政客和研究者都把批判中國意識形態視為一項理所當然的事。
中國國內的網絡輿論中也存在著不少宣傳西方意識形態的隱蔽陣地。他們打著智庫網站的名號,實際上發表和搜集的都是隱晦地對中國的意識形態進行質疑的文章和言論,利用學術的外衣為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做宣傳。西方的一些電影、電視劇和各種視頻在中國網絡中的廣泛傳播和流行,成為推銷西方意識形態的文化載體。這些文化內容中所體現的西方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都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構成了一定的沖擊。
一些典型的事例反映了網絡意識形態和輿論領域的復雜局面。2018年3月,Facebook因用戶數據泄露事件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英國數據公司,被指以不正當手段獲取了Facebook超過5000萬用戶的信息數據,并通過濫用這些數據獲得政治影響和經濟收益。“劍橋分析”是一家政治廣告公司,通過鎖定用戶的信息、特征和價值觀取向,定向地推送政治信息和廣告(其中有些信息是虛假和杜撰的),以此影響公眾輿論。“劍橋分析”曾服務于特朗普競選團隊,并參與了英國脫歐公投活動。除美國和英國外,德國和以色列的相關政府部門也決定對Facebook用戶數據泄露事件開展調查。巴西是Facebook的全球第三大用戶市場,巴西政府已啟動對涉事巴西數據公司的調查,以確保巴西大選不受外界的左右和干擾。由此可見,擁有龐大用戶的網絡社交媒體如果被蓄意利用,將會對相關國家的國內輿論和政治進程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2017年12月,伊朗再次爆發了反政府游行示威活動,伊朗政府指責美國政府通過互聯網對示威者進行引導和鼓動。伊朗政府決定臨時限制Telegram和Instagram兩款社交軟件的使用,這兩款軟件被認為推動了示威運動向伊朗全國迅速蔓延。美國總統特朗普則連續在Twitter上發表推文,號召伊朗人反對政府的“壓迫”,爭取“自由”。伊朗總統魯哈尼對特朗普此舉予以嚴厲譴責。可以說,中東國家所發生的許多亂局背后都有西方政府利用互聯網進行滲透和“攪局”的影子,他們的政治野心很明確,就是要通過影響網絡輿論,推動線下的反政府運動,進而在相關國家實現政治顛覆和政權更迭。
二、以提升軟實力增進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安全
軟實力不僅包括文化的吸引力,也包括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的吸引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網絡意識形態滲透,說到底就是為了將中國在這方面的軟實力消耗殆盡,讓中國內部自行發生政治變革。他們通過網絡攻勢,大肆制造輿論,對中國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進行貶低、諷刺、謾罵和侮辱。其所要達到的效果就是讓西方世界的公眾對中國意識形態失去好感,甚至產生厭惡;同時他們也企圖讓中國公眾喪失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堅守和支持,乃至產生抵觸情緒。如果他們這一目標實現,不但會對中國軟實力造成嚴重的沖擊,同時也將對中國的政治安全造成直接影響。因此,有效應對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勢在必行,而且必須以周全和細致的方式進行回應。面對西方的網絡宣傳和滲透活動,中國必須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領域有所作為。其中一個核心的宗旨就是要讓中國的意識形態在國內民眾心目中具有牢固的吸引力,使西方的滲透成為徒勞。
1.堅持黨對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和黨的建設經驗。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是確保中國和平有序發展的一個政治前提。在中國,沒有任何政治組織能夠取代中國共產黨的成就和地位。網絡意識形態需要黨從組織上、宣傳上和實踐上對網絡空間中的參與者進行引導,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居于主導地位。黨媒在網絡意識形態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黨媒需堅定地以黨的宗旨和原則為指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2.以富有感染力的生動形式進行網上意識形態宣傳。在互聯網這個時時刻刻都充滿著變化的空間里,黨和政府需要以更加鮮活生動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進行意識形態宣傳。比如曾經在網絡上熱播的電視劇《潛伏》,既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又具有很好的感染力,是意識形態宣傳的一個值得贊許的范本。另外,意識形態宣傳必須要考慮到的一點是,網絡空間中以年輕人最為活躍,因此如何抓住年輕人的興趣點,并據此提升宣傳實效,這是黨和政府需要著力思考的問題。
3.監控網絡意識形態的異動。網絡空間中的思想和觀念千變萬化,各種新事物和新理念層出不窮。因此,監控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異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對網絡空間中出現的歪曲中國意識形態的言論必須及時組織力量予以批駁。要充分發揮網絡輿論工作者在意識形態安全維護中的作用,形成針對西方國家及其網絡代理人的輿論優勢。另外,要高度關注網絡空間中的一些“意見領袖”并與他們建立良好的溝通,引導他們發表有利于國家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言論。
4.關注隱藏在互聯網深處的意識形態問題。隨著新型網絡工具的不斷涌現,網絡思想和行為可能存在于越來越隱蔽的網絡空間中,這是需要相關管理部門重視的趨勢。而且西方世界也開始改變意識形態滲透的策略,從直截了當的宣傳西式價值觀,變成用更加生活化的語言文字、圖片和影像來影響網民。比如在論壇和貼吧中經常會有一些曬圖片的帖子,將對西方價值觀的推崇暗藏在對圖片的評論之中。還有微信朋友圈經常會出現被反復轉發的一些來源不明的文章,對西方極盡夸贊之能事,同時還與中國進行對比,用扭曲的視角暗諷中國政治制度。想要徹底排除西方滲透是不現實的,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需要從政府到民間,甚至到網民個體的努力,逐漸壓縮西方滲透的市場空間并弱化其影響。
三、打造彰顯中國軟實力的網絡空間輿論旗艦
引導網絡輿論工作的實力也是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這需要充分發揮新聞網站和各類網絡信息傳播媒介的作用。中國互聯網輿論的引導要依靠政府網站和門戶網站的協同作用,同時要高度重視新興社交網絡媒介的作用。建立具有強大的國內外傳播實力的新聞網站和移動新聞傳播媒介,打造展示和運用中國軟實力的網絡空間輿論旗艦,不斷增強“中國聲音”在國內外的說服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1.發揮主流新聞網站及手機APP的指揮棒作用。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網民已經沒有時間去研判和鑒別新聞,這些主流網絡新聞媒介展示給網民何種新聞,網民就會接受何種新聞。因此,政府一方面要支持主流網絡新聞媒體的建設,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傳播媒體旗艦隊伍。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導他們更多地向公眾優先展示那些社會層面的正能量事件和人物,以客觀理性的視角報道新聞事件,對那些網民反響熱烈的新聞要予以跟蹤報道,及時糾正國內外各種有害信息源造成的輿論混亂,并主動將新聞傳播的視野放到廣闊的國際輿論市場。
2.高度重視微信、微博等移動社交網絡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社交網絡上的新聞傳遞速度非常驚人,朋友圈的轉發和再轉發,使看似簡單的微信里面隱藏著巨大的一環套一環的信息傳播網絡,親朋好友之間轉發的新聞和信息不會受到太多質疑。這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的分享,但同時也為那些虛假信息、謠言和惡意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土壤。因此,政府有必要及時采取措施,敦促相關部門和企業關閉那些傳播虛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對那些利用微信進行造謠傳謠和進行反政府動員的行為予以堅決打擊。另外,有必要對微博上一些不斷發表敏感政治言論的大V進行監督。一些大V以各種被公眾所崇拜的形象出現,卻不時地在其微博賬號中發表推崇西方民主和人權的觀念,宣揚無政府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極端自由主義等有害言論,有的大V甚至毫不顧忌地大肆抹黑中國政府的形象,抹黑具有重要積極影響的歷史人物。只要他們的行為觸犯了法律,就應當繩之以法。
3.相關管理部門要掌握網絡輿論的“閥門”。網絡是相對自由的輿論空間,但任何國家也不可能放任網絡空間在絕對自由的條件下生長。中國的互聯網空間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媒體形式,公眾有很多渠道在網絡中表達意見和看法。那些正當的不危害社會秩序的言論表達,是公民的言論自由,應當予以維護。對于那些有理有據地批評政府,以監督政府和社會進步為目的的言論,應該予以尊重和包容。但是對那些蓄意制造事端擾亂輿論和公共秩序的言論和行為要堅決打擊。相關管理部門必須成為網絡輿論管理的一個“閥門”,當輿論出現危機和巨大風險時,必須果斷出擊,利用各種網絡媒介渠道正確發聲,阻止網絡輿論危機演變為社會危機。
4.重視通過非官方的渠道代表政府在網絡上發聲。政府在網絡中發聲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依靠政府引導網絡輿論,會造成政治說教之感。利用非官方渠道在網絡中傳播政府聲音具有重要意義。政府可以鼓勵非官方的民間組織、基金會、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等團體和機構在網絡上發表與政府觀點和立場接近或一致的言論,他們可以在網絡上發表文章、參加訪談以及在自己的網站或者公眾號中發布消息。還應該高度重視智庫機構,了解政府政策的專家學者在網上發表論文和新聞評論、發布研究報告、接受采訪等,可以發出和政府相接近的聲音。非官方渠道的正面網絡表達將對網絡輿論造成非常有益的影響。網民不會考量他們的身份,更愿意接受他們有感而發的言論。這實際上為政府引導輿論創造了一個既有效又影響深遠的路徑。
國家軟實力的塑造、拓展和應用需要有國內意識形態和輿論的安全作為支撐,需要主流意識形態得到本國國民的持久擁護,也需要有穩定健康的輿論環境。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意識形態的分崩離析和輿論的四分五裂意味著國家將發生劇烈的政治動蕩。網絡空間中的意識形態安全和輿論安全的風險可能來勢兇猛、聲勢浩大,也可能悄無聲息、暗流涌動。在應對這種風險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跟蹤西方世界在網絡政治領域的新動向,另一方面需要探索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建設和輿論宣傳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的實踐和經驗具有很強的開創性,將會形成互聯網治理的一個新模本。
(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