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宏 偉
(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宣傳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3)
為控制煤炭堆放場所的揚塵污染,《山西省煤場揚塵污染防治技術規范》中要求“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內的現有煤場應實施密閉;未密閉的煤場應限期實施密閉改造”。2017年山西新建了一批鋼結構煤棚,2018年年初,多起在建煤棚倒塌。本文將圍繞某在建鋼結構煤棚倒塌事故,開展倒塌原因調查。
2017年11月,開工新建80 m×46 m的鋼結構煤棚,高約18.7 m。排架結構——鋼管混凝土柱+鋼桁架,榀間距16 m;外包混凝土式剛接柱腳;有檁體系,承重鋼桁架——GHJ,間距8 m(設工字形截面托梁);墻板、屋面板采用壓型鋼板。承重結構鋼材采用Q235B。
2018年3月中旬,在進行鋼結構煤棚屋面板吊裝過程中突然發生倒塌,見圖1。

事故發生后,對該鋼結構煤棚進行了現場勘察及相關資料搜集、材料力學性能試驗、理論分析等工作。
1)施工現場。事故發生前,柱腳混凝土未外包混凝土;結構主體安裝完畢;南側、西側墻面板,北側部分墻面板已安裝。天氣情況良好且無擾動,在進行成垛屋面板吊裝、堆放時發生倒塌。倒塌后,南側、北側排架柱均向內傾倒,墻面檁條與柱連接基本完好;跨度46 m的鋼桁架跌落后主要分布在中間約12 m寬的區間,節點、構件基本完整,個別彎扭嚴重部位出現撕裂現象;西側山墻排架柱向內傾倒,3根抗風柱及之間墻體發生輕微外傾,并未倒塌。托梁與排架柱剛接節點,翼緣處虛焊情況嚴重,且腹板高強度螺栓存在未擰緊;排架柱柱腳節點處錨栓98%以上發生斷裂。現場實測鋼桁架的構件截面尺寸——支座斜腹桿2∠50×4(原設計2∠63×6);弦桿的拼接位置及焊縫長度;并對部分構件、節點取樣。
2)設計圖紙。通過對原設計圖紙查閱發現,柱間支撐不完整,桁架垂直支撐間距過大——23 m、下弦橫向水平支撐是否設置不明確、水平支撐與鋼桁架節點不重合;鋼桁架弦桿采用不等邊角鋼長肢相拼;無托梁與鋼桁架連接節點及相關抗扭、局部承壓構造措施;未見基礎施工圖,排架柱腳外包混凝土厚度、標號不明;GHJ中構件拼接節點——如弦桿跨中、桿件接長等,無圖無說明。
根據GB/T 2975相關要求,分別對GHJ上弦桿、托梁翼緣及腹板、鋼管混凝土柱柱腳底板取樣;試件編號見表1,試驗結果匯總見表2。

表1 力學性能試件
試驗表明,材料拉伸具有明顯的屈服;實測屈服強度均大于235 N/mm2,實測抗拉強度值均大于370 N/mm2,且小于500 N/mm2;伸長率均大于26%;力學性能滿足GB/T 700相關要求。
為計算結構或構件的極限承載能力,探究事故原因,分別對GHJ、托梁、排架柱及其柱腳進行受力分析及驗算。
1)鋼桁架。
事故發生前,無風無地震。原煤棚屋面檁條僅承擔自重,發揮系桿作用,因此上弦平面外計算長度取1.5 m,下弦平面外計算長度取23 m;鑒于柱腳未實現剛接、托梁抗扭剛度較小且上下翼緣未可靠連接,GHJ按簡支計算;支座斜腹桿按實測2∠50×4建模;GHJ桿件強度設計值取實測屈服強度255.7 N/mm2。
腹桿平面內長細比,下弦桿平面外長細比,不滿足要求。
在屋面板吊裝前,鋼桁架僅受結構自重作用,無屋面板、屋面活荷載。經計算,上弦桿最大壓力-78.0 kN,下弦桿最大拉力77.8 kN;最大撓度31.5 mm;承載力、撓度滿足要求。
在屋面板吊裝堆放后,鋼桁架除受結構自重作用之外,按實際堆放情況進行加載計算,上弦桿最大壓力-116.4 kN,下弦桿最大拉力116.6 kN;最大撓度45.8 mm。支座斜腹桿平面內穩定應力為277.76 N/mm2>255.7 N/mm2,不滿足要求,此時GHJ瞬變為機構;其余桿件驗算滿足要求。
2)托梁。
托梁采用H1000×500×8×10,跨度16 m,跨中承受GHJ的支座反力。
倒塌前,托梁按兩端簡支驗算,抗彎強度41.437≤215、抗剪強度5.142≤125、整體穩定82.491≤215、豎向撓度6.453≤L/400=40,滿足要求。

表2 力學性能試驗結果
3)排架柱。
排架柱采用鋼管φ630×8,內澆C25混凝土。倒塌前,鋼柱承受豎向荷載107.24 kN,小于其承載能力。
4)排架柱柱腳節點。
倒塌前排架柱柱腳采用8根M30錨栓固定,可承受最大彎矩為145.7 kN·m。GHJ支座斜腹桿失穩退出工作前,下弦軸力約為69.6 kN,對柱腳節點的彎矩值69.6×16=1 113.6 kN·m?145.7 kN·m,8根M30錨栓將由外及內依次被拉斷。
通過現場勘察,材料力學性能試驗及理論分析后,還原倒塌過程:
1)鋼結構煤棚東側的鋼桁架因屋面板的堆放,致使支座斜腹桿失穩,瞬間變為機構,在其下弦拉力作用下兩側排架柱向內傾斜,拉斷柱腳錨栓;
2)因GHJ間檁條的拉結,自東向西帶動相鄰GHJ失穩墜落,排架柱腳錨栓被拉斷,向內傾倒;
3)連鎖反應擴展至西側山墻時,受縱向托梁的連接及支撐約束共同影響,山墻排架柱柱腳錨栓拉斷后向東傾倒;
4)西側山墻抗風柱與鋼桁架下弦采用單角鋼限位——弱連接,GHJ從抗風柱柱頂滑脫;南北側墻面自東向西依次倒塌過程中,形成較大氣流直接作用于西側山墻墻面內側——形成向西的推力,致使該處3根抗風柱及其墻面向西傾斜,但未能拉斷柱腳錨栓,因此斜而未倒。
綜合現場調查、試驗及理論分析,造成本次事故發生的原因:
1)跨度46 m的GHJ設計承載力不足,支撐體系布置不合理,是倒塌發生的根本原因。
2)施工過程中,柱腳未滿足剛接條件進行上部結構施工、GHJ支座斜腹桿由小代大、托梁翼緣焊縫不合格、局部堆載過大是導致原煤棚整體倒塌發生的直接原因。
通過本次鋼結構煤棚倒塌事故的調查,結合近期山西省發生的多起類似實例,該類工程項目工程管理及實施過程中的啟示如下:
1)平面承重結構。排架用作大跨結構時,應保證空間穩定性,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連續倒塌。
2)承重結構中受力較大或重要的桿件應有足夠的可靠度,可引入“多余”支撐,增加結構傳力路徑。
3)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結構優化、科學組織項目實施,降低工程造價。
4)特殊項目工期較短,更應關注安全、質量,不可心存僥幸,盲目冒進。
5)在企業自建項目中,存在無監管、無監理、無甲方代表的情況,施工企業身為運動員,同時又是裁判,工程質量難以保障。
6)為避免構件打架或采購繁瑣,不經設計同意或專家論證,施工企業擅自更改結構或變更桿件規格,往往會導致結構缺陷。
7)開展工程設計時,應做到結構合理,荷載取值準確,滿足承載力及剛度要求,節點連接構造可靠。
8)隨著建設項目復雜程度越來越高,項目總承包的推進,施工企業應加強施工方案的設計與驗算,保證安裝順利進行。
通過鋼結構煤棚事故倒塌原因的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大跨度結構中采用排架結構時,柱腳節點達到相應剛度時或采取臨時拉結措施,方可進行上部結構安裝;平面承重結構應采取防止連續倒塌措施。
2)平面鋼桁架用于屋蓋承重結構時,應采取可靠的支撐系統,保證其的空間穩定性;受力較大或重要桿件應有足夠的可靠度。
3)跨度較大的托梁應優先選用抗扭剛度較好的箱型截面;當采用工字形截面時,應采取必要的提高其抗扭剛度的措施。
在總結本次事故及類似實例的基礎上,建議如下:
1)建筑設計使用年限短或重要性等級低的建筑物,設計、施工也應重視,保證匹配的可靠度。
2)工程管理涉及項目建設的全過程,除關注造價、工期之外,還有使用功能、質量、耐久性等,需監管部門、建設單位、設計院、施工企業共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