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
隨著頂管施工技術發展愈加成熟,在海域進行頂管工程越來越頻繁,相應的頂進距離也越來越長。海域頂管需要面臨的距離長、土層復雜等難題也是工程建設中需要攻克的關鍵問題。北海市鐵山港區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海管工程(海域段)最長一段頂進距離達到2 180 m,為國內頂進距離最長的單次頂管工程,通過技術研究,在施工過程中采取合理的頂管機具形式、頂管進出洞以及軸線控制等關鍵性施工技術,保證了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同時也為今后類似工程的施工提供經驗參考,對行業的進步起推動作用。
北海市鐵山港區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海管工程(海域段)位于北海市鐵山港工業區(見圖1),負責輸送鐵山港工業區重點區域的生活服務區、中小型工業企業中的A類企業污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尾水,做深海排放。

工程分為兩個區間單線頂管工程,頂管總長為3 600 m,鋼管外徑2 000 mm,壁厚22 mm,管道中心標高-21.5 m。其中1號~2號井區間頂管長度2 180 m,2號~B3排污口區間頂管長度1 420 m,管頂以上覆土深度在14 m~23 m不等,水壓力約為2.5 kg/cm2。
采用送泥泵,將泥水通過管道送往開挖面,然后用排泥泵將掘削下來的廢棄土以流體形式通過6 in管道輸送到地面,因距離較長,故在隧道內設置了若干臺中間接力泵。在管路中設置了流量計、密度計。在實際頂進過程中,一旦出現堵塞情況,系統中設置“逆洗”方式,即:排泥管作為送泥管,送泥管作為排泥管來循環泥水,采用倒排泥水的方法將堵塞在管道中的堵塞物排入到土倉中。為了保證設備因維修而較長時間的停機,泥水溢漏而引起的開挖面泥水壓力的下降,從而開挖面失穩,在系統中設置了“旁路”方式,即將旁路狀態時的管道打開,通過送泥泵、旁路管道及排泥泵循環泥水,此時有一部分泥水向開挖面及土倉中輸入,補足溢漏的泥水,從而保持泥水壓力,保持開挖面的穩定。
泥水分離處理系統通過一次處理分離設備(振動篩、旋流器、沉淀槽等)將顆粒直徑大于0.074 mm以上土砂及沙礫分離。直徑小于0.074 mm的微細顆粒(粉砂土、粘土、膠體)由于呈電化學結合,自然沉淀緩慢,需要采用添加凝集劑,使其形成團粒,然后采用二次處理分離設備(壓濾器、脫水槽等)分離。本工程的泥水處理將分離的泥水回送到調整槽內,經調整到適合的泥水濃度和質量。
泥水系統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采用國外和國內的使用經驗,采用了送排泥泵調節泥水倉泥水壓力的控制方法,對泥水輸送系統的調節,可以對泥水倉的壓力以及泥水的進、排流速進行調節。
為了更好的在頂進過程中有效控制沉降的同時提高頂管效率,本工程頂管工具頭有三種特殊工作模式:
1)旁路模式。
該模式是待機模式,用于頂管不進行開挖時執行其他功能,即從一種功能切換到另一種功能時會采用。
2)逆洗模式。
當排泥口發生堵塞時可采用該模式進行逆洗:將泥水從排泥口送入泥水倉,而將原先的上部泥水送往地面泥水處理系統。
3)沖洗模式1。
通過送泥泵對胸板中間泥水倉、環形艙、送泥口進行沖洗,防止刀盤及泥水倉的堵塞。
4)沖洗模式2。
通過送泥泵、刀盤中心條幅切削面進行高壓沖洗:防止刀盤中心及切削面堵塞。
頂管機進出洞口需具備最基本的工程條件:洞門外土體強度好,地下水控制情況良好(不出現涌水、涌砂等現象),故需采取針對性的地基加固處理措施,加固范圍為頭向外6 m,寬度為10 m,高度10 m,加固強度不小于1 MPa。
頂管工具頭的出洞是頂管施工的關鍵節點,應確保頂管機正常地從非泥水平衡工況向泥水平衡工況過渡,并杜絕機頭產生“磕頭”現象,從而達到控制人工島地面沉降,保證人工島的結構安全。兩座頂管井洞口及后靠背處均采用高壓旋噴樁對土體進行改良。本工程頂管機總長約為9 m,在工具管重心頂出外圍圍護前須保證頂管機處于一個穩定、均勻且有足夠強度的水泥土范圍內,使得頂管能夠平順的頂出,并為頂管前期的走向提供一個良好的開局。加固范圍及參數如下:
1)加固范圍。
加固寬度:寬度10 m,管道周側兩側各5 m;
加固長度:沉井外壁沿軸線向外延伸6 m范圍;
加固深度:高度10 m,管道中心上下5 m范圍。
2)加固參數。
樁身:φ600雙重管高壓旋噴樁;
樁間距:400 mm,搭接長度不小于150 mm;
水泥摻量:使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摻量為150 kg/m。
工程出洞口穿墻止水措施將采用兩套止水措施:止水措施為橡膠擋圈+牛油盤根。
1)工具頭就位后,將機頭墊高5 mm,保持出洞時工具頭有一向上的趨勢。糾偏油缸等記錄歸零位。
2)在洞中外側進行加固措施,進一步防止磕頭現象的產生。
3)調整后座主推千斤頂的合力中心。
4)在工具管管內采用壓鐵配重,以及在管頂用頂鐵進行配重。考慮后座主頂千斤頂的合力中心應略向下,以平衡這兩節混凝土管自重形成的力矩。本工程中,將合力中心設置為管中心以下17 cm。
在頂進過程中,由于復雜土層的工況,再加上長距離頂管的緣故,施工中出現了偏離軸線的工程難題。當1號管頂進至977 m時,出現向下磕頭現象;在頂進至986.8 m時,工具管偏差為偏右1.3 cm、偏下26 cm;然后頂管機迅速向左下方偏斜,在推進至997.6 m時,工具管偏差為偏左97 cm、偏下44 cm(見圖2)。
偏斜原因分析:根據管道左右兩側開孔觀察,發現左側土體呈軟塑狀,而右側土體非常堅硬。局部區段管道左側為砂混粘土承載力低,右側為粉質粘土承載力高(見圖3)。

為了控制軸線偏斜的斜率,以及進行軸線糾偏,對987 m~1 010 m區域管道右側的土體進行破壞,主要方式為高壓旋噴引孔。管道軸線斜率由9.1%減小至6.5%,再從6.5%減小至目前的5.5%的斜率,部分區段向右位移約25 cm(見圖4)。

施行管內放泥注漿措施,在左側由于土層較硬,因此開孔注入泥漿,潤滑土層,降低土層的摩阻力。在管內右側填充粉煤灰,通過粉煤灰本身粗糙的表面積增加摩阻力,同時利用其吸水性將右側較軟的土層吸收水分,間接增加土的硬度,這樣達到平衡左右兩側土體的硬度,即協調相互的摩阻力,減少頂管頂進時左右側的不平衡。
同時設置雙作用油缸:在1號環、2號環、3號環設置雙作用油缸,在雙作用油缸和中繼環共同作用下,來回對拉管道,使管道實現側向位移。由于頂管施工的特殊性,長時間停滯會導致頂管摩阻力恢復,只能邊處理,邊緩慢頂進。
為確保后續管道能通過拐點(里程986.9 m),用MJS設備,對里程950 m~1 000 m區間,按照曲率半徑R=1 260 m圓弧,破壞管道的左側土體。對里程1 000 m~1 050 m區間,破壞管道右側土體。
根據管道轉彎曲率半徑的需要,經計算,在頂管推進至1 050 m時,開始向右進行糾偏,為避免管道再次出現拐點,只進行小角度糾偏。根據現場施工經驗,管道曲率半徑達到1 000 m以上時,管道變形在彈性范圍以內,因而向右糾偏圓弧曲率半徑控制在1 500 m左右。最終管道以曲率半徑R=1 570 m圓弧線,在里程1 125 m位置與設計軸線平行,最大偏差5.8 m。
管線糾偏后線路圖見圖5。

從本工程的實踐可見,超長距離復雜地層頂管施工的關鍵在于頂管機具的選型、進出洞施工以及軸線控制施工等技術措施。同時對于頂管掘進機頂進過程中不同工況下應具有相應的施工模式,從而達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對于超長距離頂管施工過程中難免遇到的軸線偏離狀況,探究土層的原因,選擇合理的、系統的糾偏手段進行軸線控制。本工程由于頂管工具選型得當,技術措施合理,使國內單次頂進距離最長的頂管工程圓滿完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為相類似工程積累了經驗,有利于行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韓選江.大型地下頂管施工技術原理及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 蔣文路.頂管工程施工中關鍵性技術環節的控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 劉稚紅.嘉興市污水排海工程超長距離頂管施工[J].特種結構,2004(2):72-74.
[4] 關志剛,申成斌.長距離JPCCP頂管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與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2016(8):24-29.
[5] 李耀良,嚴國仙,姜春輝.超長距離鋼頂管施工技術[J].建筑施工,2008(1):25-27.
[6] 秦雨春.大口徑鋼頂管超長距離施工關鍵技術[J].建筑施工,2015(5):60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