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俊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近些年,我國大型住宅小區猶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各地市掀起了新的商用住宅建設熱潮。各大房企紛紛圈地引資,推出了各種精品戶型,提升自身服務水平等參與這場角逐。本人作為一位有著十余年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設計經驗的設計工作者,結合太原市近幾年來房地產設計實例,就大型房企住宅小區暖通設計中的設計要點進行分析。
目前在住宅設計項目中,采暖系統根據建筑使用功能和布局等因素一般分為散熱器采暖和低溫地板輻射采暖兩種形式,散熱器采暖一般用于住宅小區配套建設的公共建筑中,低溫地板輻射采暖一般用于居住建筑中。室內設計參數見表1。

表1 室內設計參數
住宅小區中的公共建筑主要包括一些配套服務用房及商業用房等,熱源來自小區集中設置的市政換熱站,換熱后提供85 ℃/60 ℃的二次熱水,供熱主管道敷設于地庫內,樓宇熱計量裝置與臨近住宅的熱計量裝置共用熱表間,主要使用功能為商鋪及辦公等。商鋪均設置分戶熱計量裝置,辦公樓設置樓宇熱計量。
公共建筑采暖系統一般采用主干管下供下回同程式系統,立管采用異程系統,系統末端設置散熱器采暖系統。根據使用功能不同,商鋪一般按戶設置若干組散熱器,戶內水平管道采用同程系統,保證每組散熱效果。辦公則按照建筑布局合理布置立管,滿足使用要求。每組散熱器均設置溫控閥,散熱器選型一般為鋼制散熱器,散熱器參數滿足設計工況要求。
1.2.1住宅
住宅小區中的居住建筑主要為住宅樓及幼兒園等,熱源來自小區集中設置的換熱站,換熱后提供45 ℃/35 ℃的二次熱水;根據壓力要求,采暖系統設高低區系統,換熱及補水等均在換熱站內完成。
采暖高低區系統主管道均敷設于地下車庫內,再接入各住宅設置的熱計量間,因熱計量間面積計入公攤,故在保證安裝檢修操作的最小間距下,需將熱計量間面積控制在不超過10 m2(凈尺寸控制在2.5 m×3.5 m為宜)。兩個單元共用熱計量間時或有底商散熱器系統時,需將面積控制在12 m2之內。不同接入管徑對應的熱計量裝置安裝尺寸詳見圖集(12N1P12-14)。
采暖系統一般以50 m進行分區,50 m以下為系統低區,50 m以上為系統高區,每組立管所帶戶數不宜大于40戶,當大于40戶需設置分級水器,熱表選用超聲波式,豎向安裝。下面根據本人工作經驗,提供幾種管井布置方案僅供參考,如圖1,圖2所示。


1)連廊式核心筒戶型是我司目前廣泛采用的一種建筑形式,水暖井設置于電梯井一側,凈尺寸2 200×600。以34層高層住宅(建筑高度小于100 m)為例,水暖管井內供熱干管分高(GNg,GNh)、低區(DNg,DNh),給水低(Jl-D)、中(Jl-Z)、高(Jl-G)三區、消火栓立管(XHL)與排水立管(PL)。合用前室消火栓內嵌于水暖井內,另一個消火栓置于樓梯間內。水暖井內立管與立管管中心間距控制不超過200 mm,立管中心距墻距離控制在150 mm~200 mm,入戶分支管與分支管間距控制在100 mm。
2)此兩梯兩戶核心筒(18F),建筑高度不超54 m,每層只需在消防電梯前室布置一個消火栓,內嵌入水暖井內。水暖井:給水立管低區、高區、供熱低區供回水立管、消火栓立管、排水立管。水暖井凈尺寸1 350×600,需要將供熱支管與給水支管前后交錯布置。
室內系統根據戶型不同,設計合理的盤管布置。房地產企業一般要求分集水器布置于廚房櫥柜位置(洗菜池或煤氣灶下),環路設置以不超過8環為宜。如果設置環路超過8環,則需要增加分集水器數量。加熱盤管布置原則本著分室控溫的基礎上,各環路長度之間不超過15 m為宜布置。
1.2.2幼兒園
幼兒園采暖系統一般接入系統低區,采暖形式可根據房地產企業要求設置,散熱器及分集水器均需暗裝,系統采用下供下回同程系統。
住宅小區中的設備用房主要為水泵房、水箱間、門衛、車庫管理室等,水泵房及水箱間按照規范室內溫度不低于5 ℃,采用散熱器采暖,接入住宅低區系統。門衛及車庫管理間根據所處位置就近接入散熱器系統或住宅低區系統。
隨著空氣質量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大型房企均推出了室內除霾通風系統?,F在屬于初期階段,一般設置于精裝房,系統設置簡單,僅能滿足基本凈化要求,后期業主如需要加濕、制冷、制熱的要求,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深化施工。
設備均安裝在廚房吊頂中,風系統流程為室外→機組→客廳(餐廳),風口室內外各一個。
1)GB 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2)GB 50118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
3)GB 50243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4)GB 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5)GB/T 14295空氣過濾器;
6)GB/T 18883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7)JG/T 14通風空調風口;
8)JGJ1 41通風管道技術規程;
9)JGJ/T 309建筑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
1)設備風量不小于150 m3/h;
2)機外靜壓不小于50 Pa;
3)電壓220 V/50 Hz;
4)設備高度不應大于240 mm;
5)運行噪聲不應大于40 dB(A);
6)PM2.5一次性去除率不小于95%。
1)除霾新風系統的系統設計及采用的設備、材料等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 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有關規定。
2)除霾新風系統的過濾設備可單獨安裝在新風進風管上,也可集成在新風機殼體內部,但必須滿足后期更換維護需求。
3)除霾新風系統選用過濾設備的過濾效率、阻力和容塵量等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T 14295空氣過濾器和GB/T 13554高效空氣過濾器的規定。
1)應按設計或機組安裝說明進行吊頂安裝。
2)吊桿吊裝時,吊桿錨固應采用膨脹螺栓與樓板連接。選用的膨脹螺栓和吊桿尺寸應能滿足新風機的運行重量,螺栓錨固深度及構造措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JGJ 145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程的規定。
3)吊裝應采取適當的減振措施。
4)新風機安裝后應進行調節,并應保持機組水平。
5)風管的連接及風管支、吊架,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JGJ 141通風管道技術規程的規定。
6)系統安裝后應進行嚴密性檢驗,檢驗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 50243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的規定,并應在合格后交付下道工序。
7)風口與風管的連接應嚴密、牢固,邊框與建筑飾面應貼實,表面應平整、不應變形,調節應靈活、可靠;條形風口安裝的接縫處銜接應自然,不應有明顯縫隙;室外風口安裝時,風口與墻壁間的空隙應用耐候硅膠或玻璃膠密封。
本項目采用換熱站間接供熱的方式。管網系統采用雙管閉式系統,枝狀布置。采暖管道全部采用預制型直埋保溫管,管材為無縫管,采用焊接或法蘭連接。
管道敷設方式:本項目管網的主干線敷設于綜合管溝(水暖),各單體分支管線于地庫內頂板下敷設,見圖3。

為便于管網的施工及事故檢修,在主干管上設置分段截斷閥門;在各干線的分支處設截斷閥。各閥門均選用蝶閥,連接形式均為焊接,閥口密封材質為硬密封。為便于系統平衡與調節,在接往各單體熱計量間內供水管上設蝶閥;并在施工圖設計階段依據水力計算結果,根據需要在需要采取措施的分支處的回水管上設自力式流量控制閥與靜態平衡閥組。
1)綜合管溝(水暖)采用自然通風和機械排風相結合的通風方式,保證余熱能及時排出并為檢修人員提供適量的新鮮空氣,控制溝內溫度不超過40 ℃、氧氣含量不低于19%。
2)每個防火分區設一個自然進風口和兩個機械排風口。正常通風換氣次數不應小于2次/h,事故通風換氣次數不應小于6次/h。綜合管廊風速取1.5 m/s,進風口風速取5.0 m/s以下,管廊內溫度控制不超過40 ℃。
參考文獻:
[1] 由申甲.民用建筑采暖供熱系統設計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9):26-28.
[2] 孫莉莉.高層建筑暖通空調設計的案例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6(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