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韶 棟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中國古建筑,起源于史前,成熟于東漢。取材土木,形成世界上獨特的建筑體系,它以梁架為單位而成“間”,以間而成“單體”,以單體而成“組群”,建筑在立體的布局上,分為三個主要部分:臺基、墻柱構架與屋頂。在古代與現代建筑的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無論何種作用,規模大小,莫不全具此三部分。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建筑,我國的古建筑屋頂往往作為設計中的重點,從構圖來看能占到立面的一半左右。
我國古代的工匠對屋頂精雕細刻,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屋頂特別是五脊裝飾上。
中國古代建筑等級分明、形式多樣、輪廓優美的大屋頂,都是由不同組合的梁架體系支撐的。常見的屋頂形式,等級從高到低的是:1)廡殿頂,它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面坡組成,經常用在皇宮和寺院與道觀的正殿,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故宮的太和殿和午門,以及晉城白馬禪寺的大雄寶殿。廡殿頂作為最高等級的屋頂多用于宮殿建筑和高級寺廟建筑。2)歇山頂,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兩面山花組成,經常用在皇宮和寺院與道觀的配殿,比較熟悉的是天安門城樓的屋頂,以及白馬禪寺的山門。3)懸山頂,屋頂懸出山墻。對比硬山頂,屋頂懸出山墻頂有利于防雨,硬山頂有利于防風,在我國南方民居多使用懸山,北方民居則多使用硬山。4)硬山頂,大多普遍是北方民間的居住建筑用頂,如北京四合院。
山西晉城地區遺存的宋、金時期的單體建筑,多為三間殿,屋頂以歇山頂為多,且多用琉璃脊飾,反映本地有高超的琉璃燒制技術。琉璃色彩艷麗,多用在等級較高的屋頂上。
五脊六獸作為裝飾性的五脊構件,是傳統文化在建筑中的體現。以廡殿頂為例: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叫五脊。在建筑物前面的兩條垂脊上各站立有3個小獸,分別是:狻猊、斗牛、獬豸、鳳、狎魚和吞獸龍吻,故叫“五脊六獸”。小獸最早出現在屋頂上進行裝飾是在遼代建筑。小獸大多數為瓦制品,高等級的建筑大多數使用琉璃瓦制成,小獸的功能最初是為了保護木質的屋脊構件,防止腐爛和火災,并對屋脊連接部分起到固定和支撐作用。后來小獸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發展出了裝飾的意義,并帶有嚴格的等級含義,不同等級的建筑使用設置的小獸數量和形式都有嚴格的規定。
1)小獸排列數量越多建筑等級越高,最高等級是故宮的太和殿兩條垂脊各排列10個小獸。前面是騎鳳仙人然后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倪、狎魚、獬豸、斗牛、行什,共10個小獸。這10個小獸 加1個騎鳳仙人共11個模型組成了中國古代建筑屋檐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些小精靈們歷經千百年的朝代更替,風霜雨雪,忠實的護衛著腳下的樓臺庭閣,見圖1。
2)下面我們來詳細解讀10個小獸和1個小人的過往歷史安放排列以及和文化的關系。
在晉城市澤州縣的農村有誰家的小孩調皮搗蛋不聽父母話,經常在外惹事生非,父母親常常用“五脊六獸”四個字作貶義的意思來形容打罵孩子。說的就是屋頂垂脊上的這幾個面容猙獰的小獸。
在垂脊最前面的是騎鳳仙人,“騎鳳仙人”是商周時期姜子牙的小舅子,在姜子牙助周武王奪取天下升至一國宰相后,他的小舅子好吃懶做又貪圖榮華富貴,乞求姜子牙封取功名,姜子牙厭他不思進取就諷取他給他最大的官,賜他于鳳凰把他高高的放在了屋頂的首位。
第二是龍:喜歡騰云駕霧四處眺望,因此在檐角的前面。
第三是鳳:象征尊貴、有圣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鳳是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稱。
第四是獅子:代表勇猛、威嚴。《傳燈錄》記載:“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第五第六是天馬海馬,象征著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它們5個不以獸類排列。分別寓意人間與仙界、天空與海洋各路神仙保佑鎮宅避邪,祈福人間平安,永世吉祥好運的意思。
后面5個獸類,一是狻倪(SUAN NI):又叫金倪、青獅,(龍生九子)是龍的第5個兒子,它喜煙火,一般在香爐的立腿之上出現的較多,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傳說能食虎豹,有率從百獸之意。
二是狎魚: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云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三是獬豸(XIAN ZI):又叫天嗠,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傳說能辨別是非曲直,頭頂長一角,又有神羊之稱,是勇猛、公正的象征,地藏菩薩的坐騎。它主公平、公開、公正,能辯事非,常用頭頂詭辯之人,在古代官員的朝服、帽子、奏章上常繪有其圖案,是中國古代司法的象征。
四是斗牛:傳說中是一種虬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斗牛……遇陰雨作云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傳說是一種興云作雨、鎮火防災的吉祥物。
五是行什:手握金剛杵,尖嘴猴腮,背生羽翼,它就是封神演藝里面的雷震子。因它是雷神的化身,所以姜子牙把它封在此地保護木建筑了,因行排列老十故而得名行什。
在正脊的兩端是吻獸又叫吞獸。吻獸張開巨口吞脊,民間傳說,龍王的二子爭奪王位,先吞下屋脊者稱王。龍弟乘兄吞脊,拔劍刺兄于脊上,劍柄尚露在外面。吞獸于兩坡瓦垅交匯點,以吞獸嚴密封固,防止雨水滲漏,既收裝飾美觀,又收護脊之實效,如圖2所示。

古代的宮殿多為木質結構,易燃,防火是個大問題,我國聰明的勞動人民把巧思運用在建筑中,因此檐角和各脊上多使用了傳說能避火鎮宅的小動物。五脊六獸就這樣產生了,它們使用防火的材料制成,安置在防火的重點位置,兼顧了美觀和實用。
中國古代衙門、宮殿、廟宇等建筑中,這些屋脊小獸是原來為固定脊頂端瓦件的需要而使用的,其造型也是發展變化并逐步完善的。向上飛起的建筑屋脊恰恰因為有了這些造型各異,姿態生動的玲瓏小獸而變得更加生動優美起來。它們是整座建筑物最為醒目、最為直觀的位置,堪稱建筑之眼,同時它們也是封建等級制度集中體現的強烈之處,這些美觀實用的小獸端坐檐角,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80.
[2] 李允鉌.華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3] 山西建筑業協會.山西建筑發展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