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
過去40年,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現在進入“強起來”階段。躍升三個臺階,舉世矚目。整個過程當然也歷經曲折。其中包括,逐步擺脫新古典自由主義在學術界和政府中的負面影響。如果說,新古典自由主義這個學術名詞比較抽象,那我們就從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住房、醫療和教育說起。
眾所周知,住房、醫療和教育在中國是三件令人頭疼的事情。20世紀90年代,很多人以為市場化就是靈丹妙藥,一股腦將住房、醫療和教育全面推向市場,但忽略了無論是住房,還是醫療和教育,它們既是商品,同時更是公共服務產品。作為商品,它們必須具有價格和價值;但作為公共服務產品,它們又必須以服務全社會絕大多數人為目的。全盤市場化的觀點,正是受了新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影響。
必須承認,作為新古典自由主義實踐的里根主義和撒切爾主義,對于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經濟做出了貢獻。然而,這些理論和實踐本身也隱藏了不少盲點,那就是一味相信市場的力量,而完全忽略甚至否認國家力量對市場的調節作用。冷戰結束后,新古典自由主義大行其道,繼而形成“華盛頓共識”,但也終于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受到嚴峻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一批學習傳統政治經濟學出身的經濟學者,開始接觸到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立刻為之迷戀,以為在計劃經濟的中國,只要實行了全面市場化,就能解決一切問題。豈不知,西方的市場經濟核心不光是市場化,同時也在強調程度不同的政府干預,無論是英國的凱恩斯主義還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都是如此。
在全世界范圍內,世界經濟并未真正從十年前的金融危機中走出,過去將近40年,西方世界的貧富分化在迅速擴大,同時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快速而劇烈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流程,由此引發的新產業革命又將導致更大規模的貧富分化。
必須承認,市場經濟是過去近250年人類摸索出來的一套能在最短時間內有效推動經濟、積聚財富的經濟制度。但是,市場經濟最大的優點是效率,而最大的缺點則是不公。因此,市場經濟顯然是一把雙刃劍,過去250年西方社會經歷的所有風波,幾乎都逃不出這一鐵律。
對中國來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始終存在一股全盤市場化的風潮,每當社會公共產品提供不足、社會矛盾激化時,就希望以繼續市場化來解決問題。殊不知,很多問題恰恰是市場化過度,國家宏觀調控之手沒有跟上所造成的。
從過往的實踐來看,市場經濟導致的不公,恰恰可以用中國制度的優勢予以彌補。當然,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原有計劃經濟特征的管理形態也面臨轉型。中國過去40年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市場經濟和宏觀調控配合得當的結果。同理,配合失調也導致了一些問題突起來。
在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該徹底和新古典自由主義說再見了。▲
(作者是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鳳凰衛視評論員,新著《2020大布局》)
環球時報2018-07-03